董童联宗历史渊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06:48

董童联宗历史渊源

台.董渊源

盍闻“童氏”族,其始祖本姓董;董童本同宗也。

  《姓纂》谓: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童氏由来,按《童氏家谱》载称:始祖童褐,与董褐同。

   又谓:吾族本姓董,汉董仲颖将军,因女婢所害,后裔为避杀灭,弃“廾,’易立,而为童氏,董童本同宗。

   童氏,望出渤海。

   氏族典,其迁移分布情形:后汉董仲玉,子恢,字汉宗,少仕州郡为循史,子孙居丹阳,又迁青溪。至后唐頹公,官封监察御史、上柱国,卒青溪仁寿乡,唐季子孙避乱入闽居殴宁。至宋代,伯羽公文章道德,当时学者称“敬义,’先生。宋殿前将军淑公,寿昌人,因平乱闽粤寇乱,授江南东路安抚史,卒赠太尉。贯公平方腊有功,宋徽宗宣和七年,封庆阳郡王,裔孙繁昌,派衍各地。

    台湾省台中县沙鹿镇竹林村,现时残存之《童氏族谱》所载:一世祖童颜胜,立籍于泉州1同安,传二子,是为畴溪童氏之始祖;另据童氏族人传说,一谓其先世居浙江,后进闽连城;一谓其先世居漳州之廿五都蔗头社两平保佛仔溪头,至第八世祖童元生,约于嘉庆年间,始迁板桥,至第十世童攀怡,再迁万里乡,今基隆一带童氏,均其后裔。

    童氏入台年代,沙鹿童氏,则谓其先世随郑延平来台,后于乾、嘉年间来台者尤众,先聚居沙鹿,嗣衍分南投县埔里镇、台北县板桥镇及基隆、嘉义等地。

    台湾省童氏约计七百多户,台北、嘉义、台中三县各居一百数十户,基隆市分布近百户。其中台中县沙鹿镇竹林村,全村均为童氏,达七十余户。

    笔者为求了解董童二氏之渊源,曾赴本省板桥土城“童氏祖庙”  :参观,睹其正堂奉祀香案所陈列者,即为董仲颖将军之香炉。复赴基隆市万里访晤耆耄高龄童氏族老涂伯,亦一如前述。并承基隆市童永宗长出示手抄谱谍,观其前页载称:“吾族本姓董始祖董仲颖将军,九月十三曰忌辰,当时因被侍婢所害,后裔不得使用婢女,以追忏先祖被害之覆辙者戒也”。始祖董仲颖将军之后裔,因祸媾及年久源远,对流传嫡脉,无法详为稽考,其族谱谨谓:“本支族先世徙居漳州廿五都蔗头社,至第八世祖童元生,于清仁宗嘉庆年间(公元一七九六年)始迁台湾板桥,至第十世祖童攀怡再徙万里”,今基隆台北一带之童氏,盍其后裔也。

    台湾基隆市董童宗亲会理事长童力云:“吾族始祖即为后汉骠骑大将军董仲颖公也,缘为侍婢所害,惨遭灭门,后裔为避夷族之祸,乃弃(卄)易(立)改董为童,距今已历一千七百七十余年,裔孙为敬祖尊宗,慎终追远,乃于祖庙正堂奉祀始祖董仲颖将军之塑像,以示不忘本。

    按《后汉书》载称,董仲颖陇西临洮人,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膂力过人,双带两鞑,左右驰射……屡有战功,灵帝时为前将军……因侍婢与吕布情通,董仲颖将军义责吕布,布遂含恨受王允密谋,杀害董仲颖将军,并夷三族。董仲颖将军后裔为求改姓避害,实属常情,此节与董氏谱谍所载极相吻合,查《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凌迪知《万姓统谱》与郑樵《通志姓纂》等史册之纪述:俱载黄帝裔孙颺叔安,有裔子曰董父,事舜有功,赐之姓曰“董”。“颛顼帝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姓”,或谓“颛帝曾孙陆终之子参胡姓董,周时为胡国,其后亦为董氏”。由一面的史乘看,飂叔安系颛顼帝孙,而老童与陆终又是颛顼帝之子孙,是则董童二氏之血统关系已始,  自颛顼之后,我们再看《吴越春秋》的一段史料记载:“晋大夫董褐(注《国语》为童褐)”,以此观之,春秋以前“董”亦可谓“童”,“童”亦可谓“董”。因两字读音有点相同,所以在两本史记上的记载为同一人而变成两个姓氏了。综上所据,固仅属为董仲颖将军之后裔一支族,实际上自颛顼之后“董童”二氏原为一脉。

    按董童古通用,董篆作董,《说文句读》王熙曰,《汉书》董贤,字犹多作此,后汉董氏二洗款识亦然。至于蕫之为董,经典多作此,正字当作蕫。

自后汉迄今,已近两千年历史,“董童”二氏源远流长,宗支蕃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