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的历史渊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19:28


客家民居种类多种,而且在不同客家地区的分布不一。当前较流行的看法是,根据地区和建筑形制将客家代表性民居分为闽西土楼、粤东围龙屋和赣南土围这三大类。

目前学术界普通认为,客家民居脱胎于中原文化,是中原建筑传承的结果。有人从粤东围龙屋的形制、布局特点分析,认为围龙屋与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的6000年前的原始村落有类似之处。这些原始村落布局,与客家民居皆围护着围屋中心的祖宗祠堂,一个个房门朝向祖堂,均甚为相似。

不少学者从客家中原南迁的逻辑出发,认为客家民居与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坞堡有渊源关系。韩振飞认为,赣南围屋源自汉晋时,中原非常盛行的地方豪强的庄园建筑——坞壁(即坞堡),并据此客家人由北而南的迁徙历史,遂认为闽粤土楼和围龙屋是由此发展而来。黎虎也持类似观点。而当时南方土著的房屋形式又是怎样的?先秦至秦汉时期,江南百越民族的住宅以干栏式建筑为主[1]。而唐宋以后聚居于闽、粤、赣交界地区的畲族,均系“编荻架茅为居”,“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与客家人的大屋亦相去甚远。可见,客家人屋宇形制,实直接渊原于中原地区,适应迁入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而发展形成的[2]。

一些学者不同意上述观点,从客家人南迁的历史和坞堡与客家围屋的差别等方面进行了批驳。万幼楠先生认为客家围屋的源本只能就近就地去寻找,由于围屋产生的人文和自然条件与盛行坞堡的时代大体相似,推测围屋是粤闽赣地区的人们发明创造的结果。后来他又提出“围龙屋可能是从围屋或土楼演化而来,而三者的直接源头,可以说都是根植于客家三堂式民居,其原型则都是取自城堡和山寨”的观点,并认为赣南、粤东北的围屋出现的主要背景是在明中期以后,这与当时当地动荡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3]。由于这种观点是建立在推理和猜测的基础之上,且没有得到进一步证据的证明,因此其说结论还有待检验。

还有学者谨慎地批评,将围龙屋源于古代中原地区贵族屋村的形式的说法,认为此说缺少早期材料的证据。并根据《厓山集》的扉页插图(明代弘治刻本,涵芬楼秘笈第四集)认为,现存的围龙屋实例都是清代以后的,最早的图像资料则可推至明代中期。

有的学者认为客家区域的民居建筑是运用中原的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与当地土著民族(百越)建筑(圆形屋)相融合的产物。至于如何融合,作者并未作进一步考察。

张应斌、谢癸卯从防御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客家民居建筑中,客家古寨是第一代,客家古围楼是第二代,古寨的扩大,楼呈圆形或方形,围龙屋属于客家民居的第三代,已变成大院式民居,其建筑多为一层低矮的平房,呈半封闭式结构。围龙屋也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但已从早期的防匪防寇变为后期的防贼防盗[4]。

黄汉民认为客家人从北方迁来,从四合院到五凤楼,再从五凤楼发展到防卫性更强的方楼,再将方楼四角抹圆,进而选择有更大优越性的圆楼。他这里所指的五凤楼,按平面布局形式分类,可以分为福建永定的五凤楼,粤北的围垅屋,粤东北的客家围屋三种类型[5]。依此逻辑,也就是说黄氏认为围龙屋是客家早期建筑,是圆形土楼的前身 文章来源http://www.kjwhsky.net/html/55/t-2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