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沧浪亭 - 先锋国家历史杂志 国家历史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05:38
千秋沧浪亭
作者:gjls |  一座以亭命名的苏州最古老的园林。一个中国私家园林的经典文化符号。然而,历史的乖谬却把一座原本清风明月高逸遁世的沧浪亭,变得面目模糊并俗不可耐。■    谢天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沧浪之歌》,也叫《孺子歌》,本是一首楚地流传的民间歌谣。屈原因忠被谤,流放泽畔,形容枯槁,一副众人皆醉惟我独醒,众人察察我独闷闷的样子。沧浪渔父见此甚是怜悯,就唱赠屈子,以抚慰其心灵。不晓得,那穷途末路的屈子,听歌后觉悟没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春秋之际,孔子对山水钟爱,将其提升到礼乐的高度。殊不知这仅仅是理想的社会山水,在现实社会景象多是穷山恶水。官场之上,虽说常态为不露山不显水的一团和气,却时常于关键之时暗藏险峻。载舟覆舟,旦夕之间。
所以,圣人孔子还有另一句话:“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这是对自然山水与社会山水最深刻的认识与体会。这番教诲,也可以看作是《沧浪之歌》的语录体。
从现代眼光考察,沧浪哲学,既不是倦缩于木桶里晒太阳的犬儒主义,也不类于现代西方的嬉皮士或雅皮士,而是从东方智慧生发出来的栖止于自然山林或城市山水,整体把握审美,体验宇宙万物天地灵性,而修养丰富开拓提升自我的宏阔精神境界。
濯缨与濯足,入世与出世;儒道互释,道儒互补。让那些具有通识人格的中华知识精英们,在或专制高压或太平盛世的绵延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居江湖之远,逆境顺境,皆能泰然自若,泰然处之,而做一位上善若水的哲学家。

沧浪亭,最先缘起于一场北宋官场纷争。
主角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北宋诗人。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自曾祖时移居开封,他实际上生于开封。祖父苏易简,宋太宗时参知政事。父苏耆,官至工部郎中、河东转运使。
苏舜钦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苏易简(公元958—997),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状元,从通判、知州至中书舍人,充承旨。北宋太宗皇帝赵匡义曾有亲赐御制诗《赐苏易简》二首。苏舜钦的父亲苏耆,以父荫为宣节校尉,授秘书省正字。后官至工部郎中、河东转运使,显然是一个肥差。
苏舜钦22岁时,得以补太庙斋郎、荥阳(今属河南)县尉,景佑元年(1034)进士。历任蒙城(今属安徽)、长垣(今属河南)县令。

苏舜钦的社会关系也相当不错。他的岳父杜衍,为宋仁宗时庆历四年(1044)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为宰相。他的挚友为欧阳修和梅尧臣。
他在青年时就很有文声,和穆修一起提倡古文,比尹洙、欧阳修等开始作古文还早。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以欧阳修为首,梅尧臣与苏舜钦紧随其后,组成三驾马车。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他的名字总是与欧阳修、梅尧臣如影随形。
苏舜钦政治上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杜衍、富弼准备实行新法。苏舜钦被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
不过,他的性格与政治态度绝不同于祖父那样温情主义,他许多上皇帝书和上执政大臣书,打破了骈四俪六的束缚,文笔犀利,议论激烈,抨击弊政。
欧阳修后来在其《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中,对自己这位好友盖棺定论时,说苏舜钦“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
在《汉书佐酒》中,有一段掌故,也颇能描绘苏舜钦的性情:苏舜钦豪放好饮,在岳父杜衍家,每晚读书,要饮酒一斗。一次,杜衍暗暗观察苏舜钦读书,苏读《汉书·张良传》,至张良刺秦王而打中副车时,击掌说:太可惜了!没中!遂满饮一大杯。又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与刘邦会于陈留段,拍案说:“君臣相遇,其难于此!”又举杯满饮。杜衍笑了起来,进去对女婿说:有这么好的下酒菜肴和果品,饮一斗也不算多呀!
然而,正当苏舜钦准备有所作为之时,一桩小事让他马失前蹄了。时有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反对政治改革,正值进奏院祀神,苏舜钦按照惯例,用所拆奏封的废纸换钱置酒饮宴。这事被王拱辰抓住,诬奏苏舜钦以监主自盗,借以打击范、杜。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与会的名士十余人同时被贬逐,被废后离开开封。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舍以处。”他是在说:我因为获罪而遭贬,乘船南游,在吴地旅行。起初局促在屋子里。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想得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不能办到。
失之桑榆,得之东隅。苏舜钦的遭际,反而为我们留下一座千古名园和千古园记:沧浪亭与《沧浪亭记》。

沧浪亭的地界,以今天的地价论,可说是黄金天价,而在当初仅卖四万青钱。
今天的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人民路东侧沧浪亭街3号,与苏州大学南区相对,与文庙碑刻博物馆隔街相望,北面和东北临水,面积16.5亩,内小池0.13亩,园外水面7.3亩,是苏州古典大型园林之一,宋代写意山水园的范例。
沧浪亭古朴幽静,在苏州诸园中别具一格。苏州园林大都以高墙四围,自成丘壑,屏蔽外界。沧浪亭则外临清池,一泓清水自西向东,绕园而出,流经园的一半。此种布局融园内外景于一体,借助于“积水弥数十亩”的水面,扩大了空间,营造出了园林景观的层次,给人以幽远空静的感觉。沿水傍岸装点曲栏回廊,布置假山古树,临水山石嶙峋,其后山林隐现,苍蔚朦胧,仿佛有山林余脉绵延远去,体现出园景苍凉郁深、古朴清旷的独特风格。
这是苏州园林中唯一未入其园而先得其景的佳构。沧浪亭入园本为横亘东西土石相间的土丘,筑园之后,山体东西隆然而卧,是土多石少的陆山,山上石径盘回,林木森郁,道旁箸竹被覆,具有真山野林之趣。 环山随地形高低,绕以走廊,配以亭榭。
山顶之上,有四方形小亭一座,名“沧浪亭”,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山野气氛极为协调。亭旁大树数株,均为百年之物。亭柱上镌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是后人集欧阳修与苏舜钦的诗句所得。隔水远望,亭檐飞出于复廊之脊之上,高逸遁世之意油然而生。
而最初,苏舜钦所看到却是一番没有打磨的粗糙景象: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佑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苏舜钦《沧浪亭记》
苏舜钦当初掏出的是四万青钱。宋代钱币有黄钱与青钱之分,以红铜、白铅、黑铅和锡一起配料铸出的钱币称为“青钱”。那时候以一千钱为一贯,一贯合白银一两,或黄金四分之一两。四万青钱,即合白银四十两,或黄金十两。也就是说,苏舜钦仅花了十两黄金就购得了沧浪亭这块有水有山有林木的姑苏城中心的黄金地界。

当时民间经济消费水平如何呢?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开封)的餐饮业消费水平为:“新门里会仙楼正店,常有百十分厅馆……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舟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支,即近银近百两矣。”
这说明,在北宋开封的高档餐馆,两人一顿饭菜花费就有花费近百两银子,折合黄金约二十五两,可见消费水平之令人咋舌。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看得出,苏舜钦仅以四万青钱购得此地时,心之激动狂喜,几乎不能自己了。
他于砺璞之中窥测出了灵玉。沧浪亭,与可园,苏州的郡学——清代为正谊书院——今为苏州大学南区相邻,和苏州文庙隔街相望。可见沧浪亭的地脉与苏州的文脉交汇。筑亭后,苏舜钦亦有诗文《沧浪亭记》、《独步沧浪亭》、《水调歌头·沧浪亭》等。
在沧浪亭落成后,第一个做出评价的人是欧阳修,他应邀作了长诗《沧浪亭》,其中有名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值四万钱”。在朝贺老友的同时,也心生一丝羡慕:这么好的东西,竟让你买得如此便宜。
然而士子羞于言钱。后来,传说苏舜钦将欧阳名句“清风明月本无价”挂做沧浪亭柱楹联的上联,以征下联,久不得;一天倒是他本人新吟一首《过苏州》,诗中有佳句“近水远山皆有情”,忽然他茅塞顿开,将此句移作下联而成了天衣无缝的妙对。
好友梅尧臣也有诗相贺。沧浪亭,有这样的文坛巨擘的喝彩,有这样优雅的诗文推波助澜,在当时就声名远播了。
归去来兮,避世?遁世?在隐逸时期,苏舜钦终究没有真正做到“安于冲旷,不与众驱”,他积习太深,心性太重,状貌奇伟,肝火太旺。他无法冲旷简淡,他的愤忿时时发生。
老友欧阳修在《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里记述说:
君携妻子居苏州,买木石作沧浪亭。日益读书,大涵肆于六经。而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狎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居数年,复得湖州长史。庆历八年十二月某日,以疾卒于苏州,享年四十有一。
苏舜钦的人生历程戛然而止。惜哉!沧浪亭终究没有留住他。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为人间四美。真正让沧浪亭做到“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却是清代民间才子沈复(三白)和他的妻陈芸。
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描述:当年他曾与一位芸姑娘,结成伉俪后,曾“卜居沧浪亭畔,颇擅水石林树之胜。每当茶熟香温,花开月上,夫妇开尊对饮,觅句联吟,其乐神仙中人不啻也。”(《浮生六记·序二》)
他们夫妻曾在沧浪亭侧专赁一间房屋,清凉消夏一个月之久。或学邻老垂钓于柳荫深处,或登土山观晚霞夕照,随意联吟,或设竹榻于篱下,虫声四起,邀月对酌。“三鼓归卧,周体清凉,几不知身居城市矣”,直抵沧浪亭内锄月轩挂的那幅联的境界:乐山乐水得静趣,一丘一壑自风流。
那是一个在民间新风渐吹,新潮渐行的吴俗苏州。一夜晚,三白、芸娘、还有与三白有杯酒交的船家女素云,三人于吴江太湖湖口万年桥下,待月乘凉,饮酒歌唱,以续沧浪韵事。
后寄居鲁姓友人家,“越数日,鲁夫人误有所闻,私告芸曰:‘前日闻若婿挟两妓饮于万年桥舟中,子知否?’芸曰:‘有之,其一即我也。’”
夫妻俩过着“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的日子,虽不富贵,却是风雅,真真切切恩恩爱爱有诗有画有情有趣的。
如果用今天眼光来打量:这对才子才子妇神仙伴侣,做了一对的蝴蝶鸳鸯,提前消磨着如今后现代的休闲方式:于雕花木窗下,喝碧螺春与糯米酒,过一种叫做沁园春或如梦令的幸福生活。

沧浪亭的后来变故,当为文化的反讽。
苏舜钦当初筑园时,沧浪亭并没有设置于今天的山林之巅,而在北部土丘傍水的地方。那么今天的沧浪亭是在什么时候从水边跑到山丘上的呢?
原来在康熙初年,官家于园西建苏子美(舜钦)祠。三十四年,苏州巡抚宋荦以该处又沦为荒墟,重新构亭于土阜之颠,筑步碕廊与轩室数处,其名多取自舜钦诗文中,又临溪建桥作入口处,名为重修,实同再创。
由此可见,沧浪亭的位移,也从另一种角度证明:历史的真实不同于历史的记录,真实中的彼地彼时彼貌与记录里的此时此地此貌,存在多么大的差距。
至于园中今日被称为堪称姑苏一绝的五百名贤祠,与当初的沧浪亭更是没有一丁点关系。沧浪亭在乾隆年间几乎成了皇家别馆,乾隆帝南巡屡驻此园。为此,在园南部曾筑拱门并有御道。至道光八年(1828),巡抚陶澍于园南部建“五百名贤祠”,官绅文士时常宴客观剧于此。
“清风明月本无价”的沧浪亭,可是让那帮官绅们砍得伤痕累累、格调全非了,大鱼大肉,杯盘狼藉,喧嚣尘上,通宵达旦,俗不可耐。
如此做法,连民间的布衣都看不下去了。嘉庆年间潜庵《苏台竹枝词》云:
新筑沧浪亭子高,名园今日宴西曹。
夜深传唱梨园进。十五倪郎赏锦袍。
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布政使应宝时、巡抚张树声重建告竣,费6.15万余工,门额为“五百名贤祠”。亭仍建假山巅,其余轩榭亭馆多仍旧名,增筑看山楼和形制恢宏的明道堂,诸堂构以廊贯通,这一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原本一座清风明月高逸遁世的沧浪亭,热闹得俗不可耐起来了。饱食终日的官僚们前仆后继,不惜余力对于沧浪亭的美学与哲学的反讽、颠覆,其杀伤力与后来太平天国中园毁苏州不可指识的情景犹为相似。■
千秋沧浪亭 - 先锋国家历史杂志 国家历史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千秋沧浪亭 - 先锋国家历史杂志 国家历史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汉奸们 - 先锋国家历史杂志 国家历史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汉奸们 - 先锋国家历史杂志 国家历史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看历史》原国家历史杂志 李成贵:历史视野下的国家与农民-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青年文摘》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李大苗:李庄案,历史何其相似-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谢培:我们的“第二历史”-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国家历史》杂志 -- 腾讯博客 - 天地会:一个江湖中国的形成 - Qzone 《国家历史》杂志 -- 腾讯博客 - 密林深处 弦歌未绝 - Qzone 《国家历史》杂志 -- 腾讯博客 - 新疆虎的最后时刻 - Qzone 《国家历史》杂志 -- 腾讯博客 - 新疆虎的最后时刻 - Qzone 1960年代的美国:向左转 向右转?《先锋国家历史》 影响知青历史命运的三封信-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徐贲:“人民文革”的历史记忆-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辛若水:毛泽东发动“文革”是走在历史的前面-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王海光:《问史求信集》:寻找“文革”历史的真相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李宝柱:出卖国有土地与“卖地财政”的历史考察-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沈志荣:走近于谦——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金雁:苏共亡党15周年的历史评说-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看历史》杂志-搜狐博客 《国家历史》的日志 社会生活中的著名法则 - 《青年文摘》杂志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