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民主的实现与公民意识的培养-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39:25
摘要:人民民主的实现不仅需要建立相应的民主制度和机制,同时也依赖于人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用公民意识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公民,就不可能有人民民主的实现。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培养应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机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治理和优化社会生活环境等五个方面着手。
关健词:人民民主;公民意识;权利责任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
什么是公民意识朱学勤在《书斋里的革命》中解释说“公民意识是近代宪政的产物,它有两层含义,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及监督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身维护和积极参与。因此,公民意识首先姓‘公’而不是姓‘私’,它是在权力成为公共用品,以及在政府与私人事物之间出现公共领域之后的产物。”〔‘扛公民意识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认识领域与范围的突破与革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和体现。就我国而言,公民意识特指人们充分认识、正确履行《宪法》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它反映人们对其自身地位、权利义务及其实现的认识水平。公民意识内容极为丰富。作为政治法律范畴,主要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民主观念、平等意识、公共精神、自主理性等。
主体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基本形态,是对国家与公民关系的正确认识,即公民作为与国家相对应的概念无论在法律上制度上,还是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应该具有的和被充分肯定的法律人格及尊严。公民是国家权力的唯一合法来源,国家权力的存在和运行就是以公民及公民权利为基点和归宿的。因此,在一切政治构架和政治活动中,必须确立公民的政治主体地位,人们在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中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角色,而非市民、百姓、国民、臣民、群众的角色。
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对自己拥有的权利,维护自身权利渠道的了解,以及对实现和维护自身权利的渴望和意识。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知道自己拥有宪法和法律保障的权利和基本自由,要有政治参与热情和监督意识。公民的权利和基本自由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全面的社会保障权、就医权、人身财产安全权等,还有政治民主方面权利。具体地讲就是十七大报告中列举的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了这些权利意识,有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说具有了公民意识。
责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基础,是指公民对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所应尽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能否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是否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理性化体现,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的秩序状态。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公民在享有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每个公民必备的,无权利的思想便丧失了自由公民的资格,而不讲义务的权利则成为一种特权。公民应该重视并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
二、培养公民意识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前提和基础
人民民主是指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全体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的实现首先是以确立相应的民主制度为标志,如果说民主制度架构是实现人民民主的一种外在规范,一种必要前提,那么民主权利和民主观念所表征的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表达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自由的公民意识,则是为人民民主的实现提供价值引领和思想基础。国家形态的外在民主规范与公民理念、公民意识的内在民主自觉必须同步发展,它们是实现人民民主的两个轮子。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指出“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即便是有再完善的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如果没有公民意识和民主型政治文化提供价值引领和思想基础,完善的民主形式和制度也只能变成僵死的教条,人民民主也不可能落到实处。只有通过公民意识的培养,激发起广大人民的政治热情,真正把自己看作国家的主人,把政治观念回归到“公共事务”上来,人民才能真正地、主动地关心国家事务只有通过公民意识的培养,人民才能具有理性的政治思维能力,具有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能力只有通过公民意识的培养,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机制。因此可以说,培养公民意识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前提和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我国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物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意识越来越强,这就为实现人民民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前提。然而,由于深厚而又浓重的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等历史原因和全民族教育的相对落后,我国公民意识的现状与实现人民民主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现实生活中,践踏民主,蔑视法律,以权代法的现象屡屡发生,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普遍淡薄和缺乏,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人人踊跃参与政治,共同进行民主协商、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的浓厚气氛,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公民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适应民主政治时代的公民意识。加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即从落后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发生重大变化。在这样一个时期,更加注重人们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于实现人民民主无疑显得更为重要。
三、培养公民意识的主要途径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民意识的生成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生发和健全公民意识,巩固和提高公民意识有着潜移默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计划经济下的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和抑制,在那样的体制下,必然产生不具备独立意识的国民。市场经济则不然,在市场经济中,利益驱动和公平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竞争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唤醒公民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对公民意识生成的影响,在于公民个体意识到了自己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主人地位,开始积极参与政治经济生活,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的反思、认同以及平等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民主意识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必将促使人们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强化公民的权利意识。市场经济的这种以法律维护正常市场秩序的特点,有助于市场主体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守法精神和理性自主精神的养成。同时市场经济活动还对发展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意识、互利意识、诚信意识、自律意识等有重要作用,并对全体社会公众有示范效应。我国现在已经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正在发生着巨大转变,市场经济及其相应的经济发展,必然为我国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2、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公民意识的培育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而政治文明又是公民意识赖以生长的摇篮。政治文明建设体现了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与政治行为文明的统一。建设政治意识文明,使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公正等现代政治意识逐渐深人人心,就会荡涤与之相左的传统政治意识,从政治文明的价值层面上为公民意识的产生提供精神条件。当前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我国封建社会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人治”、“礼治”而非“法治”的文化传统与』合理,对于建设法治社会,生成公民意识与建设公民文化起着阻碍作用。在我国,由于政治家和各级官员特有的地位、权力和职责,在法治建设和催生公民意识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具有健全法治心态和公民意识的政治家和官吏自觉公正地遵守和执行法律,从而有效地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唤起社会民众的法律良知和公民意识,促使广大公民积极守法,建设法治社会有重大意义。因此各级官吏依法行政,遵循程序公正原则,通过公正无私的执法,使社会成员感到法律能够在实践中被不折不扣地执行,对养成民众的法律至上信念和积极守法意识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要加快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得以实现。公民基本权利是公民立足社会生活的资格,也是公民意识得以形成的前提,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证,有利于唤起公民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激发其参政意识和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
3、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机制。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只有在实际的政治参与过程中,真正行使其法律规定的权利,并切实尽其应尽的义务,才会对公民的角色真正认同,公民意识才有可能形成。因而培育公民意识还要健全公民政治参与机制,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首先,要构建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体系。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居民村民自治制度等。同时,要不断丰富民主的形式,健全一系列具体制度,以保障更多公民有机会参与政治。尽快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工会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公共调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信访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新闻发布会制度,等等。这些直接性或半直接性政治参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极大地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利于社会稳定,提高政府管理、决策水平。其次,要保持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畅通。要将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内容用制度予以规范,建立以公民为惟一行为主体的政治参与体制要对原有的参与制度提供一些配套措施,从而避免参与的随意性、无序性和偶然性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创建一些新的有效形式,不断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还要善于利用网络政治参与形式,为广大群众表达意见提供新的载体,使党和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民情、倾听民声、集中民智。
4、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的建立和增强有赖于公民意识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准确把握其目标。进行公民意识教育首先是让每一个公民明白自己在宪法中的地位、政府在宪法中的地位、自己与政府的关系。其次是明白如何做到认真履行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如何维护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公民意识教育要站在法治国家权威、社会公众利益、法治秩序的合理性的立场上,通过教育与受教者的互动,以多种方式来充实和完善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其次,要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公民意识是在人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的相互关系中,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公民意识教育必须从建设现代家庭文明做起,把好学校教育关,并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得到检验和提升,从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第三,要创新公民意识教育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通过有效灌输和潜移默化等形式,使公民意识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增强教育效果。
5、治理和优化社会生活环境。良好的公民意识来自于公民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培养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加强社会生活环境的治理和优化。一方面,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环境,形成和睦、信任、合作、互助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型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要着力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广播、电视、报纸、期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宣传报道所形成的社会舆论对公民意识的培育有着重要影响。我们要善于开发利用这些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从而为公民意识的形成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人民民主的实现与公民意识的培养-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公民的权利与品位-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反动是公民的权利-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宁可:实现民主——中国王朝兴亡周期率的昭示-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转型国家的民主挫折与民主巩固-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建设公平与正义的公民社会---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许小年:建设公平与正义的公民社会-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监督式民主:新媒体时代民主实践的新理念*-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台湾的民主是异性民主-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民主的谦卑与制度的魅力-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虚伪的普世价值与人民的阶级利益-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被”字彰显的权利意识觉醒-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被”字彰显的权利意识觉醒-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的循环式论证-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权力傲慢的根源在于“公民稀缺”-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公民丛书:饥荒背后的人祸政治学-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崔永元: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陈尧:全球民主化进程中公民社会的脆弱性-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非法经营”是侵犯公民自由的借口-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公民围观,来自普通人的渐进革命-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笑蜀:公民围观:来自普通人的渐进革命-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上海“觉醒”之后:公民呼唤幸存者的在世尊严-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被民主”的中国经验和鸡蛋的故事-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王长江:中国到了非大力推进民主不可的地步-中国选举与治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