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摩罗的“转向”答南都周刊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56:03
就摩罗的“转向”答南都周刊问
按:这是上周接受南都周刊记者陈鸣兄专访的问答。报纸容量有限,在这里贴出问答的全文。陈鸣兄的见报稿题为《摩罗:从“耻辱者”到“合唱者”》。在文后的专访里,摩罗说,“爱国主义来源于动物的本能,人和他所在的集体是捆绑在一起的。每一个人种都是这样。”、“希特勒固然很坏,但他带领自己的民族摆脱英法强权的扼制,这是值得敬佩的。”这同样不奇怪,从马克思到希特勒再到摩罗,背后都站着进化论与庸俗人类学。
1、以前阅读摩罗的个人体验?
2、《中国站起来》的个人阅读体验。这本书的问题在哪里?
我很喜爱摩罗早期的作品,诸如《自由的歌谣》、《耻辱者手记》、《因幸福而哭泣》等等。这些作品是一种个人化的写作。他描述自己在社会底层的生存境况,描述人在群体中的心灵窘境,进而作文化上的批判和反思,这些是可以引发人共鸣,使人触动的作品。
而到了《中国站起来》,他的口味变了。中国如何崛起不是不能谈,也不是不该谈。洋务一代、维新一代、五四一代,这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知识分子的话语中心都是中国如何变强起来。但是很不客气地说,摩罗并不适合触碰这样的话题,他的视野和他批判的这些人并不在一个档次上。在经世致用之学上他是无知的,在意识形态建构上他是无力的。仍然是在歇斯底里的状态下,用一种文学式的笔法来发议论。但是离开了个人的生存体验,连以前那种文学式的道德美感都失去了。
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认为摩罗早期作品里面充斥的耻感和罪感,是一种接近基督教情怀的表达。这种看法并不正确。这些作品的内在逻辑是:这个民族有如此多的罪恶和下流,因为我是这个民族的一部分,我要与民族共同承担这些罪恶的责任。这仍然是一种民族情结的反向表达,而不是对原罪、对人的有限性的追问。所以,我觉得摩罗的变化并非本质的变化。
3、与摩罗的个人交往(如有,能否列举一二交往事例及对此人观感?)
4、对摩罗转向的原因,他的老朋友们有两种不同看法,比如钱理群和萧瀚的理解是摩罗是“真诚”地推导出了荒谬的结论,余杰、吴洪森则认为是利益的驱使下向主流意识形态的献媚。你的看法是?
我与摩罗交往不多,五六年前邀请他在大学里做过一次讲座。他一个人来,背一个很重的书包,装满了书,人很谦和诚恳,是一个读书人的标准形象。那回他自己定的话题是国学。
因为不熟,不敢作诛心之论。但是从他的早期作品里面看,他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审视,那种强烈的自我质疑与反思,比余杰之流深刻的多。
5、摩罗转向这个事件引起很多人关注,它的危险/危害性在哪里?摩罗转向反映出知识界的哪些困境?你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中检视了摩的思想变化,提到“如果说这样的解剖使人难堪,那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难堪”,这里的难堪指什么?
前面说过,中国近现代知识界谱系的形成,是在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面。左派论述的基点是国家怎么富强起来,右派论述的基点是老百姓怎么富裕起来。两者都回避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论述。八十年代自由主义话语在中国的重新兴起,同样是依靠经济改革的成功获得了话语权。一旦改革失败,自由主义的正当性就丧失了,国家主义就重新抬头。
今天知识界的困境,更多在于知识分子本身。一个传统的文化人,讲求修、齐、治、平,这是一个递进的逻辑顺序。修身是第一步,先要想清楚人是什么,然后才能去调整自己和他人、人和众人、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自由不是信仰,但一定是信仰的产物。西方的政治学大师,几乎都兼有神学家、哲学家或伦理学家的身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在中国受到的待遇,几乎是天壤之别。中国知识分子回避对世界观、价值观的讨论,仅仅在“齐、治、平”的操作层面交锋。
早在十年前,摩罗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诚实的表达了自己的困境。他自承是“我基本是按照八十年代的思想和体验向前延伸”,并没有一个信仰在支撑他,自己是一个“无赖”。在存在的虚无感里面,他开始质疑“正义”、“价值”、“本心”这些词汇是否有意义。我说的“共同面对的难堪”,就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这个对生命虚无感的质疑。这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问题,但知识分子应该更勇敢的回应。
摩罗是做了选择的。他这个选择,也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国家和民族的话语建构里寻找生命的意义,也就是“垂青史”,是“立功”、“立言”那种“不朽”。我说日光之下无新事,因为这是中国文人一种常见的价值选择。并且我也预言,摩罗之后还有更多这样的“转向”。
7、摩罗在博客上自辩,大意是:《耻辱者手记》是内修人权、《中国站起来》是外争国权,这二者不矛盾,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是相容的。你如何看?
阐发对自由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都不能上升到主义的层面。因为主义并不是信仰或情结,主义是逻辑论证出来的严密体系,而这两本书都缺乏逻辑,只是表达了摩罗的两种情感。我们很难判断两种情感是不是能相容,就像摩罗既热爱他的夫人,又热爱他的崛起大业一样。
8、从《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到《中国站起来》,这三本书一以贯之的逻辑是什么?
一以贯之的逻辑就是都没什么逻辑。几个人脑袋充血,没法造成中国崛起,只能导致自己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