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寻欢:昔日人气赛韩寒 今朝财富堪称资本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6:20:51
2009年05月25日08:37 [我来说两句(79)] [字号:大中小]
来源:南都周刊 作者:田志凌
第1页:李寻欢:昔日人气赛韩寒,今朝财富堪称“资本家”第2页:邢育森:邢捕头最想做的还是写小说第3页:网络文学十年:数风流人物,埋在网络垃圾中


李寻欢麾下大将除了安妮宝贝外,还有更知名的韩寒。他们私交不错
十年前,他们被誉为“中国网络文学三驾马车”,他们见证了中国第一代原创网络作家的时髦和荣光。2000年之后,他们相继淡出网络写作,找到更加富裕的生活方式。李寻欢、宁财神和邢育森,新一代网民已经对他们的名字陌生,三个当年互联网世界熠熠生辉的名字,今天有房有车的“成功中年”。
1999年前后,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引进出版,从海峡彼岸刮来一股网络文学旋风,媒体开始炒作网络文学概念。 ',1)">
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安妮宝贝等网络写手被“打捞”出来,有网络“三驾马车”、“四大写手”、“四大杀手”等排行,一时名气大盛。
十年后,安妮宝贝成了唯一继续写作的人,但她始终拒绝网络作家的标签,她后来的创作也与网络无关。“三驾马车”则乘着当时的盛名,纷纷转行,做书商或做编剧。一方面是那时的网络文学带不来收入,不像现在天下霸唱或当年明月能获得丰厚收入。另一方面当年网上写作大都是率性为之,时过境迁,也就各奔“正途”。
回首当年,李寻欢说:“那时在西安我的人气不比今天韩寒差”;宁财神说:“如果放在十年后的现在,我们几个都出不来”。邢育森说:“那是一段快乐和自由的时光”。即使离那个风生水起的年代已远,过着毫不文学青年的生活,他们今天仍藏着文学梦。采访中三个人不约而同提起,还想重新提笔写作,或许过个三五年,“又是一条好汉”。
李寻欢:昔日人气赛韩寒,今朝财富堪称“资本家”
1996年,西北大学大四学生路金波第一次触网。在西安钟楼的一个网吧,路金波申请了一个邮箱,上美国白宫网站看了几眼。上网费一小时20块,他得攒几个星期才能去一次。
几年后他得知,自己是中国的前29万网民之一。
1996年的互联网上只有很少的中文内容可看。上网的主要是一些海外华人、IT人士,清一色男性。路金波记得,偶尔有女性上网,“不管长得多难看都有人追捧”。
今天的路金波是前途无量的成功书商,他的出现总伴随着韩寒、安妮宝贝、王朔、饶雪漫等超级畅销书作家的消息。每年运作30本畅销书,在上海的某个金贵地区住着一套豪华别墅,开着宝马。用宁财神的话说,好友路金波已经是一个“资本家”。
但很多人不知道,十年前他曾是互联网上大红大紫的李寻欢。
一个著名的段子是这样的:1999年西安组织过一次700人的网友聚会。主持人以为李寻欢在场,对台下说,“你们最想见的人也来了”,结果700人在台下欢呼了30秒:“李寻欢!李寻欢!李寻欢!”
实际上那天李寻欢没去。“当时小范围里我的人气跟今天韩寒差不多吧,或者说在西安的人气比韩寒高多了,”路金波面有得意之色。
李寻欢的成名是从一篇小说《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开始的。在此之前,从15岁到23岁他都对写作毫无兴趣,“是上网才逐渐找回对文字的热爱”。
1997年大学毕业,学经济专业的路金波进入西安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总经理。公司有DDN专线,24小时上网,速度也很快,于是他变成一个网虫。每天工作之余用“李寻欢”的名字,在古城热线写足球、杂文,号称“古城热线男一号”。
1998年看到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李寻欢奋起直追写出《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一举成名。小说几乎被所有中文互联网转载,“当时2000万网民,我相信1500万都看过我的小说”,李寻欢如日中天。
路金波真正发现“李寻欢”三个字值钱是他淡出江湖之后。1999年他到北京新东方学外语,准备出国留学。李寻欢做了北漂,消息不胫而走,书商、制片人纷纷找上门来,掏出订金请他编书、写剧本,就连上小卖部都被摊主认出来。
当时的“人人网”也找到他,开出税后一万的高月薪。李寻欢在人人网上了22天班,拿了5万多块钱。且这22天里他有15天都是配合公司公关部,接受电视台、报纸的采访,向外传达“互联网的风云人物李寻欢在人人上班了”的消息,没有做过一天正经工作。
李寻欢的北漂岁月可谓风生水起。直到2000年榕树下老板朱威廉邀请他到上海去做主编,才算是“有了正当职业”,与宁财神、安妮宝贝成同事。
2002年,李寻欢出版《粉墨谢场》,宣告和文学告别。“没有兴趣了。发现没什么可写,也发现自己写得不算非常好。”他恢复本名路金波,在榕树下开始转型。2005年路金波彻底变成书商,买下了韩寒和安妮宝贝的版权。
接下来路金波的成功商人之路与那个江湖传奇李寻欢渐行渐远。
2009年1月,路金波率领他的万榕公司作者团队十多人,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咄咄逼人的见面会。韩寒、饶雪漫、安意如、石康、蔡骏一字排开,依旧清瘦的路金波站在中间,用平和温柔的语调宣布2008年的中国文学畅销书中他们占据了三分之一席位,码洋达到3个亿,然后话锋一转说“2009年底要做国内文学出版业的老大”。
告别李寻欢十年后,路金波在街上被韩寒的粉丝亲切打招呼,意识到这次他开始沾别人的光出名了。
如日中天的书商路金波否认自己只是炮制畅销书的高手。“我一年做三百本书,只有30本是大家都看到的畅销书。其实我也做五千册的小众书。如果一开始很穷,没有话语权,你还谈什么文化责任。”
路金波拉拢作者的秘诀,首先是大方。他创造了分别给韩寒和安妮宝贝一书200万的高价,王朔的《我的千岁寒》更开到一字三美金。韩寒要办新杂志,有样学样为作者开天价稿费时,出资人路金波公开表态“不赚钱也做”。
做李寻欢的日子大大帮了他,因为“总体上还是个文艺青年”,跟作者气质相投,且懂得大众心理。“痞子蔡、宁财神、安妮宝贝、慕容雪村、今何在,都是我的作家。我们的作者就是网络文学过去十年的历史。”
已为人父的路金波是个好父亲。博客上占据最多版面的是两岁的女儿路琏城。女儿的一点点细微变化,一句有意思的话都能让他兴奋很久。对女儿的希望是“自然长大,爱干嘛干嘛。”
除了想让自己更为强大之外,路金波,当年的李寻欢仍认为,自己并没有放弃文学梦想。“也许过五年,我又开始写了。会的。”
在写《武林外传》之前,宁财神离开网络文学已有几年了。他一直认为1999年前后网上爆得大名对后来的编剧事业没什么帮助。赤手空拳打出一片天地之后,再回顾旧日网事,恍如隔世。
被李寻欢称为“天才儿童”的宁财神本名陈万宁。与人初次相识略有些结巴,一旦熟了就滔滔不绝。1991年少年大学生陈万宁到上海某大学读国际金融,之后到北京做期货。1997年开始用一根电话线拨号上网。鬼使神差的,小时候作文很少及格的陈万宁开始在网上写作。
最早动笔跟爱情有关。1997年宁财神遇到一女孩,身上没什么钱,唯一的礼物就是写文章、诗歌。本来陈万宁想用《小倩》里的倒霉书生宁采臣的名字做网名,但被别人先注册了。想到粤语“宁采臣”的发音刚好是“宁财神”,就用了。
深受港剧和王朔影响的宁财神自此混迹于各种BBS,作品轻松搞笑,号称网上“第一幽默才子”。包括后来网上逐渐流传开的《缘分的天空》、《假装纯情》等。一年万圣节闲来无事,他写了一组鬼故事,被广泛转载,给他打上了“鬼故事高手”的标签。
“第一次写出东西别人大声叫好,我特别不习惯。中国传统教育是不赞扬的,从小告诉你要谦虚。这些吹捧成了我最大的写作动力。”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出来以后,宁财神写了《无数次亲密接触》。当时他是天涯社区文学版的“男一号”。等到天涯出了慕容雪村,已是好多年以后了。
写作对宁财神来说一直是业余的,但挡不住他人气飙升,很快成了“网络文学三驾马车”之一。成名出书,颇红火了一段。2002年前后,宁财神开过广告公司,做过榕树下的COO,却离网络文学越来越远,终于觉得“没什么想写了”,于是投身编剧事业。
宁财神先在英达的公司跟一个老编剧学写剧本。第一集让俞白眉帮忙改了前半集,老编剧看后说,前半集很好,后半集不行。宁财神才知道,剧本的标准特别清晰,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编剧很像编程,有很多规则和技术,特别理性。我必须喝酒后才能写出不错的小说,但一喝酒剧本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在《武林外传》之前情景喜剧市场已被做烂,宁财神起了责任心,想做个不太一样的情景剧出来“救市”。于是写了剧本大纲找导演,一拍即合。
《武林外传》首轮收视率很低,二轮三轮迅速飙高,直到红遍中国。不仅给宁财神带来了名声、房子,也带来了夫人。宁财神构思《武林外传》的时候认识了现夫人程娇娥。两人从聊剧本开始,渐渐难分难舍。宁财神每写完一集就拿给程娇娥看,统计她笑的次数,如果程娇娥觉得不好笑就马上重写。电视剧未拍完,两人已经成了一家子。
曾经有过每天只有15块吃饭钱、吃了抓饼就不能吃面的日子,现在经济对宁财神来说已经不是问题。在博客上,他列了自己08到09年的一部分工作:话剧《鹿鼎记》,电影《微客帝国》,电影《仁剑》,电视剧《新水浒客栈》,话剧《罗密欧与祝英台》,连续剧《防火墙5788》??“今年我已经推掉好几个片子了,实在写不过来”。
成名的好处不仅是可以挑活,更重要的是有了话语权,“对编剧来说这很重要,大多数编剧只能是别人想好了,你照着写。很难表达自己的想法。”
宁财神不挑,话剧舞台剧都敢接,《鹿鼎记》最近全国上演反响很好。他去现场看演出,观察观众的反应,琢磨笑点在哪。有的自认为好段子观众居然不笑,这对脆弱点的编剧来说实在是挑战。“有的地方观众笑了,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为什么。”
片约应接不暇,宁财神现在每天在家中写作,成了标准“宅男”。除了写剧本,他会上长时间的网,看各种资讯,但不发帖,有时写写博客。他的博客签名是“手中有剑心中无码”:本来是色情片的一个术语,但引申开,表达了宁财神对网络信息屏蔽和假新闻的看法。最新的一篇博客内容是评论杭州飙车撞死大学生案的,还很热血。
“搞笑的本质就是讽刺,你只有先看不惯,才有讽刺的欲望和能力。估计再过很多年,我的心放得很宽,很多事不会那么看不惯了,可能就不写喜剧了。”
至于写作,暂时顾不上。但“再过几年不那么忙了,可能还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