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觉得很荒唐:教师为何失去了批评学生的权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1:27:14
真觉得很荒唐:教师为何失去了批评学生的权利
中国思维网 www.chinathink.net  2009年10月15日  阅读数: 1256 源作者:熊培云
教育部近日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在工作量、待遇以及教育学生等方面强化了班主任的权利,并从待遇方面加强了保障性规定。其中一条引起广泛质疑,即“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谓之“质疑”,并非因为大家反对这条规定,而是觉得荒唐。一方面,人们倾向于认为,除非重新回到了批“臭老九”的年代,教师(包括班主任)对学生履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是不需要教育部明文授权的;而在中小学教育中,身为教师者尤其应该对未成年学生尽批评教育之责。正是因为这些常识,有网友开玩笑说:这一特别规定,无异于明确规定歌星有权唱歌,画家有权画画,设计师有权设计,司机有权开车,空姐有权坐飞机……另一方面,该条规定的相关措辞也令人心生疑窦:其一,既然这项权利需要授权,那么学生是不是可以认为,除了班主任之外,其他老师便没有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呢?其二,“适当方式”过于含混,可操作性也不强。
反对归反对,笔者暂不多论。只是,一条貌似荒唐而多余的规定之所以堂而皇之地颁布出来,背后总还是有一定原因的。至少人们可以从中读到这样一些潜台词,即在中国当下的一些中小学校,班主任(更别说其他老师)已经失去或者部分失去了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局面,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很多理由。比如学生的权利意识提高了,网络曝光“坏老师”的作用发达了,班主任两头受气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老师怕遭学生报复等等。在本篇评论中,我只想讲讲近来看到的一些细节,供诸位参考。
今年暑假,我回江西老家小住数日,顺便了解了一下当地中小学校的一些情况。印象最深的是生源向教学质量相对较高的地方流动。比如镇上的一所中学,我读书时还是颇为风光的,现如今早已经萧条无比,甚至连高三年级都撑不起来了,因为没有生源了。除了计划生育、举家外出打工、大学者毕业后在城里安家落户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好一点的生源都被县中抢走了。其结果是没有什么学生能考上好大学,所以老师教得没劲,学生也读得没劲,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去更好的学校。而到了县城,县中的老师也在向我抱怨,现在生源是一年不如一年,好一点的学生都跑到省里或者市里去念书了。所以,这个暑假,县中管招生的老师还必须四处活动。更让我吃惊的是,镇上一所曾经很有些名气的中等专科学校,因为招不到学生,校方给每位老师下了不同的招生指标,要求他们配合完成招生名额。明眼人都知道,这哪里是招生,分明是“求生”!而且是“双重求生”,既求生源,又求生存。
透过上述这些细节,不难发现:虽然至今仍有些不少孩子因为家贫或其他原因不能读完中学,但是在农村已经出现了“学校抢学生”的现象,而目的只有一个,即考高分,提高升学率。与此相关的解释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或者关系正在发生某种变化。积极一点说,学生在选择学校的主动性、独立性方面增强了;消极一点说,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教导学生的话语权。以高考分数为目标的生源流动与教育考评体系正在摧毁中学教育。
学生追求升学,学校追求升学率,舍此都是“不务正业”。当教育成为一桩可有可无的生意,许多学校不得不迁就这种弥漫于全社会的功利主义,甚至鼓励教师蓬首跣足、忙乱其中。而这种功利主义,更让学校失去了教书育人的神圣性。当批评教导学生在老师和学生那里都只是为了提高分数,只是为了生产出合乎标准答案的产品,昔日光洁而有梦的象牙塔,在急功近利的人们眼里也只剩下光秃秃两根可以沽价而卖的象牙了。
同样糟糕的是,作为教育生意的合约一方,当一个顽劣的学生被父母“托管”到学校,如果本来就不是为了升学或者考高分,学校甚至因此失去了批评教育这位学生的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