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世界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24:03
by MRandson  首发  西西河中文论坛
1.
如果把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比作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那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就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经济界对全球化,一直是有争论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本,和本国的资源进行产业升级。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加快了发展;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集中资金与技术的优势,生产高端产品。萨缪尔森曾经用最好的律师同时也是打字最快的人,却不亲自打字的例子来形容世界的分工。
整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生产所有的产品,所有的国家都只生产一部分产品,然后在国际市场用本国的商品换取本国不生产的产品。发展中国家生产不了高端产品,发达国家不生产低端产品。于是,发展中国家用自己的低端产品,向发达国家换取高端产品。
于是,就有了中国买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典故。对中国来讲,大量的劳动成果,在世界上被廉价的出售。即使这样,在人民币是否升值的问题上,仍然讨论激烈,顾虑之一就是担心影响拉动中国经济的出口和国外直接投资。毕竟,与中国在类似经济水平上的发展中国家还很多,人民币升值就是把出口和直接投资的机会让给那些国家。
穷人就是这样,廉价出售自己的劳动力,还怕卖得贵了,没人买。
当然,有些国家连生产衬衫的能力也没有,只好卖资源.
2.
上次说到中国在世界贸易中贱买劳动力。
那么究竟贱买了多少呢?
究竟贱买了多少是很难精确量化的,不过我们可以估计一下,有个大致感性的认识。
在下在英国的时候,曾经在咖啡馆打工,工资是一小时4镑85。这是英国的法定最低工资。姑且按照一小时5镑计算,如果按照一天8小时,一个月23天计算,是多少呢?一个月920英镑。干类似的活在国内一个月能挣多少呢?大约是1000人民币左右。
如果按照汇率计算,那么干同样的活,付出同样的劳动,在英国的获得报酬是国内的13-15倍。
但是,实际上并没那么高。
在下更喜欢用生活费用来衡量货币的价值,比较收入的差距。
在英国,一个留学生生活一个月,大约需要300-400英镑。在国内过同样的生活,大约是1000到1500人民币。cchereo.com
这样估计的话,中国的劳动力价值被低估了大约3到5倍。
在下认为,这个数值是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
实际上,越是不发达地区,劳动力的价格越便宜。
干同样的活,在发达国家可以挣更多的钱,如果把在国外挣到的积蓄带回国,就更是有了日后自己创业的资本。但是没有签证,去海外淘金只能是一个梦。欧盟一体化以后,欧盟公民可以自由往来于各个国家之间。言外之意,就是东欧国家的公民可以自由地去西欧、北欧打工。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乌克兰总统在竞选的时候,把加入欧盟作为自己的施政目标了。
那么,为什么各个国家之间劳动力的价格能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为什么劳动力价格的差距能如此之大呢?
懒橱提到劳动力流动粘性的问题。cchereo.com
在海外的诸位不少人都有过被拒签的经历。签证官大印一扣,阁下就被拒了。理由嘛:阁下有移民倾向。美国的钱好挣,中国人多,中国人都跑美国去了,美国人还混不混?
不过签证阻碍劳动力流动,并不是形成劳动力价格差距的原因,充其量是维持劳动力价格差距的原因。
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价格差距的真正的原因还是供需关系决定的。但是,这种供需关系不是实际供需关系,而是潜在生产力的供需关系。cchereo.com
怎么理解这个潜在生产力供需关系呢?
还回到中国与欧盟的例子。中国可以生产衬衫,但是不能生产客机;欧盟可以生产客机,也可以生产衬衫。衬衫的潜在供应能力要高于客机。中国需要客机,要欧盟放弃生产衬衫的机会,必须让欧盟能从中国买到更便宜的衬衫。
欧盟有更多的选择,而中国却没有。所以,在这场利润分配的搏弈之中,欧盟占尽了便宜。欧盟可以压缩客机的产量,获得更高的利润。反正中国不买空客,就要买波音。波音和空客是垄断分割市场。选择,除了好与更好之间选择,还有在糟与更糟之间选择。所以虽然欧盟不解除对中国的武器禁运,美国对中国仍然进行遏制,但是客机还是要买的。cchereo.com
当然,这种利益分配也不能太过分。一旦达到中国用掉所有衬衫也换不来需要的客机的地步,事情就要发生变化。那个时候,中国就要倾尽国力去搞自己的客机了。但是这样的做法,往往要耗费巨大的资源,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成本要比国外同类产品高许多,在市场中竞争不过国际同类产品——中国搞出客机了,欧盟的客机也降价了,中国飞机厂商的结局就是在破产的边缘挣扎。所以,这样的搞法,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中国最穷的时候能搞出原子弹,中国的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国防和航天技术并不落后,汽车发动机却不过关,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科技水平越落后的国家,在世界经济大市场中,劳动力价格被压低得越多。(其实,社会也一样,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嘛。)cchereo.com
邓小平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道理啊。
不过,这样的利润分配却带来另一个后果。
3.
上次说到世界经济中利益分配的不平等,科技发达的国家有资格抬高本国劳动力价格,压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
这样的利润分配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是穷者越穷,富者越富。一个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社会福利,转移支付来锉平高收入阶层,弥补低收入阶层。世界范围显然没有这样的机制。所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cchereo.com
再回到发展科技的问题,科技的发展需要的资金的支持。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一项理论转化为工业技术需要资金,这项技术转化为产品也需要资金,产品投入市场形成规模之前还需要资金。一项技术从理论到进入市场形成规模,能和国际成熟大公司同类产品竞争,达到良性循环以前,需要大量而长期的前期资金投入。
在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最缺的就是资金,从国家到企业都缺资金。
只要在世界全球化初期,以最快的速度抢到第一桶金,占据了世界贸易的顶端,拥有足够的资本量,就可以轻易地压制企图升级的发展中国家,并可以很轻松地长期霸占顶端的位置。除非发达国家主动放弃,进行产业转移,否则发展中国家很难进行产业升级。发展中国家想在高端产品上占据一席之地是非常困难的。
表面上看是科技决定了世界贸易之间的利润分配,但实质上还是资本量决定了利润分配。所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
不过发展中国家也不愿意束手待毙。
落后国家的企业在发展本国制造业过程遇到资金紧张的困难。资金不是充分条件,但是是必要条件。
如何克服这个困难?
思路很简单,既然企业穷,就由国家来投入吧。虽然这些国家也都不富裕,但是家大业大,扶植几个重点企业的能力还是有的。
但是如何投入却有分别。
由国家集中财力投入国营企业,是一种思路;投入私营企业,是另一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如苏联、中国,第二种思路,如日本,韩国。cchereo.com
国营企业的弊端,在下不想浪费笔墨了,大家都有体会。
在下谈谈第二种思路。以下是在下随便从网上摘的一段:
引用:
“入关”之前,日本的产品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为主。“入关”后到1960年,日本在最大限度地扩大原有优势轻纺产品出口的同时,开始逐步将产业结构的重心从轻纺工业向以资本集约型为主的重化工业转移。
当时,世界正处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起步阶段,众多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在这种大环境下,日本政府在50年代初期实施了一系列合理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后,为了 “入关”,又开始制定和推行以充实基础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强化处于主导地位的支柱产业、保护和调整衰退产业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政策体系。充实产业基础的 政策,主要是政府对钢铁、电力和运输等部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同时,由政府进行大规模的投资,研究开发、利用原子能技术。另外,日本政府还大量扶持电子、 石油化工、飞机制造等新兴产业,对他们在资金和政策上进行倾斜。
日本的发展思路很简单,就是政府向有希望发展的产业投钱。日本当时军费基本是零,不用搞两弹一星,更不用和美国搞军备竞赛,多余的钱正好可以发展制造业。投钱的方式有很多种,减税,直接投资,提供优惠贷款等等。
三种扶植方式优劣不同。。举个例子,如果政府打算拿出10亿扶植某个企业,市场利率为10%。第一种方式是减免这个企业的税款10亿元。第二种方式是直接投资10亿元。第三方式是给企业提供零利率贷款100亿元。对做大企业来讲,第三种方式效率最高,运用得好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当然优惠贷款还有很多种形式,这个例子只是介绍最简单的一种。
但是,这种方式有有一个隐患。就是企业在迅速膨胀的同时,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在迅速扩大。在上面的例子中,一旦这个企业倒闭,政府或者银行就要承担100亿的坏帐。不过,日本企业做大的时候,正是冷战月黑风高,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对稳固的时期,这个矛盾并不突出。
后来,韩国也想模仿日本如法炮制,可惜事过境迁,几乎血本无归。
政府支持企业在亚当.斯密的时代是大逆不道的,现在却是司空见惯的。
日本开创了政府直接支持企业的先例。
在日本之前,欧洲列强多是通过战争的方式,直接获得经济利益,间接支持本国企业。与这些列强相比,日本登上世界舞台的时候,已经太迟了,如果采取放任本国企业,任其自行积累,自由与欧洲大企业竞争的方式,本国企业必然因为资金不足,技术落后而全军覆没。解放前,中国的民族资本家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就最好的例子。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按照建立西方模式建立大量的新型工厂。这些工厂具有一定规模后,都被廉价卖给了个人。同时,日本政府的扩张政策,为日本从亚洲掠夺了大量的资金。一方面,这些资金大大减轻了本国企业的税收压力。另一方面,在这些资金的支持下,日本的迅速扩军有力地支持了本国的重工业的发展。
二战以后,日本成为战败国。国家支持民营企业的做法被继续充分发扬。
国家支持企业的各种支持,最后其实都要落实在一个钱字上。空喊口号是没有用的,扶植政策都要是真金白银的。
国家可以直接用财政支持,比如对重点发展的企业减税,比如政府采购重点发展企业的产品(尽管国内产品因为技术落后,规模小,成本高,导致产品比国外产品质次价高),比如对国外成熟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比如对某些重点扶植行业给予补贴,出口退税等等。总之,这些政策最后都要落实在钱上,而且直接和国库的收入发生联系。
二战以后的日本,在发展经济方面,具有与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军费超低。(当然,日本想高,美国也不干。)富余出来的资金直接投入经济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当巨大。相比之下,当时冷战正热,中国也好,苏联也好,美国也好,都有巨大的军费包袱,发展经济方面比日本要慢得多。据说,当年邓老曾经鼓励日本发展一点国防,日本鬼子不为所动。小鬼子是精啊。
就是这样,日本人对发展经济的速度还不知足。又采取第二种方法,就是给重点企业提供优惠贷款。
相比之下,这种方法比第一种直接投资的方法更有效。这种方法,利用的是社会的资金,政府承担的是利息的部分,所以往往是四两拨千斤,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亚洲国家普遍有储蓄率高,金融市场不发达的特点,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高储蓄率与企业融资困难的矛盾。举例来说,同样10亿财政资金,直接通过免税或者补贴的方式投入企业可以给企业带来10亿的现金流,而用政府优惠贷款,让商业银行参与,调动社会资金的话,就可能带来100亿的现金流(假设贷款利率是 10%)。这对企业发展的可是火箭式的助推啊。实际上,许多日本知名企业,比如索尼,都是这种政策的受益者。
但是这种方式有一个潜在的隐患,就是政府和银行要承担巨大的潜在风险。一旦扶植的企业连续倒闭,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这里有一个潜在条件就是国际金融环境相对稳定,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正具备这个条件。
所以,日本政府在扶植企业的时候,一方面严格考察企业,一方面也慎重确定扶植方向,扶植的都是比较成熟和有稳定前景的行业,比如电子、钢铁、汽车、飞机、石化。有人批评日本政府没有重点扶植IT业,丧失了与美国在IT上一争高下的机会。其实,在IT业刚刚兴起的时候,谁能说清楚IT的未来?何况,IT泡沫的成分很大,日本经济能否经受跑沫破裂的冲击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日本政府选择扶植行业方面应该讲是比较成熟稳重而且成功的。毕竟,投资经理和首相要考虑的问题是不同的。
总结日本政府扶植企业的成功原因:一、投入相对成熟、稳定、有前景的行业;二、国际金融环境相对稳定。
韩国吃亏就吃亏在第二点上。
简单说说韩国。
与日本相比,韩国要困难得多。1945年,日本就结束战争,开始建设了。韩国还要经历朝鲜战争、战后长期的紧张军事对峙、军人执政等等一系列动荡。从历史上看,日本占领朝鲜半岛时期主要经营的是北方,工业主要在北方,南方主要是农业为主。从财政上看,直到60年代双方还渗透暗杀不断,整个汉城在北方炮火覆盖范围之下,军费迟迟居高不下。韩国发展经济起步晚、底子差、手头紧。cchereo.com
所以,韩国在政府产业政策上更侧重于投入少、效率高但风险大的优惠贷款手段也就不足为奇了。韩国经济奇迹的背后也就蕴藏着危机。
由于东方人高储蓄的习惯,优惠贷款政策因国内因素发生风险的概率要远远小于因为国外因素造成风险的概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因为各个国家的货币锁在一起,大量使用优惠贷款虽然有风险,但是并不明显。冷战时期,日本、韩国是冷战前沿,美国必须拉拢,美国也不会主动攻击亚洲金融体系,所以问题也不大。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一切形势都改变了。美国开始奉行单极世界政策,对原来的小兄弟的手段由以拉为主变成了以压为主。
关于金融危机,在下不想浪费时间了,只简单介绍一下韩国当时的情况。在金融危机到来前,韩国若干大企业的负债率在300-400%。这样的负债率,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引起恶性连锁反应。这种情况下,一个大企业倒台,就要拖累一片银行,一个银行出现困难,又可能拖累若干企业。不论是企业先出问题,还是银行先出问题,结果都是一样的。金融危机来到之后,若干大企业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了。一夜之间,韩元几乎不保。在下还记得当时许多韩国人拿出家里的黄金支持国家储备。(多说一句,在这一点上确实值得国人学习。)
韩国的经济奇迹被美国用金融大棒打得原形毕露。毕竟,奴隶比朋友更听话。
多说几句,说说中国。
1840年以后,中国和日本面临同样的局面。但是中国直到1949年以前,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而强大的政权。民族资本主义缺少必要的呵护,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太祖建立本朝,利用的是人民的力量,允诺的是均贫富。愿意支持本朝的苏联当时正在颠峰,也是本朝学习的榜样。事过境迁,中国也不可能效法当年的日本一面国有资产流失,一面对外扩张,搞堤内损失堤外补。种种条件下,建立以后,发展国有经济也就是必然。搞国有经济短时间内让中国具备了工业化的基础,但是也后继乏力。这个问题在废太子当朝的时候就暴露出来了,于是废太子和太宗希望采取灵活的方式发展经济。太祖高瞻远瞩,看到这种方式必然带来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于是,政治见解不同演化为政治斗争,由政治斗争升级为文革。直到太宗重新掌权,宝贵的时间已经浪费。快速发展经济和均贫富,究竟谁对谁错?后人自有评价。不管怎样,中国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扯远了,到此打住。
说完韩国,再说说俄罗斯。
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世界两极的一极,军事实力全球第一,经济实力全球第二。这样一个国家却在短短的时间内沦为二流强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在下不想谈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只想谈谈经济体制改革,以免这个版面变成吵架坛。用一句话描述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瞬间私有化加休克疗法。市场经济调配资源的效果要好于计划经济,私营企业也比国营企业有活力,为什么俄罗斯的改革的效果却如此之差呢?cchereo.com
苏联时代末期,虽然生产力水平很高,人民生活却并不舒适。社会生产结构严重扭曲,大量的资源和生产能力被浪费在国防上,无休止的军备竞赛、阿富汗战争浪费大量的资源。一面是世界第一的军力,一面是排队买日用品的老百姓。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cchereo.com
当时俄罗斯人也没有经验。他们认为,既然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和西方式的民主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生产结构问题,改善人民生活,为什么不按照西方模式改革呢?既然苏联有世界第二的经济基础、世界第一的资源、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劳动力,那么只要经济政治迅速转轨,一定能成为西方式的富裕文明的大国。当时的做法是发行私有化券,这些私有化券类似股票,表明每一个劳动者占有若干的国家资产。按照这种思路,原先的国有资产在一夜之间被平均分割了。新的经济秩序即将在短时间内确立。
实践却不是这样。大量的国有资产并没有长时间在社会成员手中平均分配。由于生活资料的紧缺,许多人廉价出售了手中的私有化券,同时少数人大量收购。财富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这些少数人得到财富之后,并不是把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想方设法继续通过贿赂等方式继续瓜分原先的国有资产,迅速聚敛财富。对他们而言,这样的方法致富,相比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投入更少,收益更高。
这是一个拆毁大厦偷钢筋的过程。随着少数人的暴发,社会生产力不是在调整增值而是在萎缩。
cchereo.com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财政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原有的税收来源因为经济萎缩而急剧下降;另一方面,迅速出现的大量的失业人口需要救济。美国的援助口惠而实不致。钱从哪里来?无外乎增收节支,首先是节支,原来庞大的军队立即趴窝了,军工项目纷纷下马,各种建设能砍的就砍。然后是增收,原先的坦克当废钢卖了,曾经威胁中国边境的苏两七现在也出口中国了。本来俄罗斯还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可是石油企业多数私有化之后归于少数富豪所有,而这些富豪却又都逃税。丰富的资源只是养肥了少数的富豪和依附于他们的政治势力。当增收节支还不能满足财政支出之后,就只剩下一条路了:增发货币。
本来生产能力就急剧下降,现在货币供应量又集聚上升,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恶性的通货膨胀。可怜那些拿养老金和救济金的穷人,本来就勉强糊口,现在还要遭受通货膨胀的洗劫。许多老人一辈子的积蓄,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相比之下,虽然也受通货膨胀的折磨,但是原先政府官员的日子要却好过得多。有些直接摇身一变成为新贵,有些KGB成为黑帮骨干,还有些人在新政府中直接进行权力寻租——西方民主制度遏制腐败的前提是政府官员的生活有保证,换句话说就是经济发达财政充裕。
那些新贵也知道到自己的行为是极其不道德的,是激起民愤的,所以他们在获得经济利益以后,迅速向政治领域扩张,企图控制俄罗斯的政治,形成有富豪和他们的代理人彻底统治俄罗斯的格局。
最终的结果是普京不得已,痛下杀手整治新贵。
普京谈及霍氏案时曾说:“一些人在短短五六年之内就赚到了数十亿美元,这是在任何一个西欧国家都不会发生的事情。赚了数十亿美元之后,就想用几千万、甚至几亿来消灾,以这些小钱捞到更多的钱。”
俄罗斯当年吃了美国的亏,今天俄罗斯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却主要还是托美国的福——第二次海湾战争造成石油价格飚升。日后俄罗斯的日子会怎么样?有中国、日本和欧盟这些贫油的大经济体在,俄罗斯作为独立于美国势力范围之外的最大的石油供应国,日子不会太难过,偶尔还能用石油作为外交砝码打一打石油牌。但是,恢复元气的日子却是遥遥无期了。
实际上,经济萎缩、通货膨胀、腐败加剧、贫富分化、新贵控制政治这些现象不单单发生在俄罗斯,每一个前苏联国家都经历了一个相近的过程。
妥善处理国有资产,妥善安置原有国有企业的员工,控制贫富迅速分化是转轨过程中必须对待慎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俄罗斯就是前车之鉴。
上次有一位老兄提到爱尔兰经济,这回就谈谈爱尔兰。
在下比较喜欢爱尔兰,除了天气不太好以外,总体来讲是个好地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下耳边似乎还能听到爱尔兰的音乐,眼前又浮现出都柏林市中心那根高耸的尖塔和爱尔兰人情有独钟的翠绿欲滴的大帽子。
言归正传。
爱尔兰在独立以前,一直是英国的落后地区。英国一直拿爱尔兰作为殖民地经营。主要的经济是农牧业,主要农作物是土豆。爱尔兰的独立实际与土豆生产有巨大关系,一场土豆饥荒造成了爱尔兰独立,影响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果。小土豆,大作用啊。
呵呵,又扯远了。cchereo.com
爱尔兰独立以后,主要产业是农业,在欧洲范围内,经济上一直属于落后地区。从70年开始,就一直享受欧盟(欧共体)的援助。80年代以后,经济才开始加速发展。90年代以后,经济上已经超过欧盟平均水平。爱尔兰的经验主要在哪里呢?
cchereo.com
首先,爱尔兰本身就具有完善的金融信贷体系。爱尔兰作为日不落帝国的一部分,在独立以前,金融体系已经成型。许多人习惯用GDP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发达程度。但是在下认为,在GDP临界区间里,金融体系,货币硬度等等条件往往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更关键的因素。货币是经济的血液,金融控制血液的流动。
其次,爱尔兰从70年代开始就是欧共体成员,背靠大树好乘凉。产品向欧洲其他国家卖方便;货币和马克、英镑等强势货币锁在一起,开放资本市场同时,又减少金融风险;本国货币具有和马克等货币相近的硬度,不用受美元的剥削;每年还有大量的欧盟援助。实际上,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过程中,随着人、财、物的自由流动,落后地区总能从发达获得大量的好处。(注意,如果没有政治一体化,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没有政治一体化,人是不允许随便流动的,更提不上财政援助了。)cchereo.com
最后,爱尔兰政治局面稳定也很关键。爱尔兰自从独立以后就没有发生过大的动乱,更没有发生过战争。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何况,即使不打仗,高额的军费也能把国家拖垮。
有了这三点之后,爱尔兰已经具备了发达国家的基础,爱尔兰的发展只需要面对量变的问题,不需要考虑质变。所以,剩下的需要的就是机遇了。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欧盟的直接投资(FDI)蜂拥而至,爱尔兰经济在外来投资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多说一句,这些投资之中美国的最多,考虑到美国和爱尔兰的历史渊源就不难理解。)与东亚国家不同的是,爱尔兰接受的FDI主要集中在高科技的IT和制药两大行业,由外来资金完成了产业升级。三四百万人口的小国,在FDI的推动下迅速崛起,也算一个经济奇迹。
当然,爱尔兰具备了前面提到的三个条件,没有FDI也能发展,不过是慢一些而已。
同样是FDI对亚洲国家就是另一回事了。
与爱尔兰不同,亚洲国家并不具备完善的金融体系,缺乏有力的经济政治(货币)同盟的支持,政治背景也非常复杂。这些国家是地道的发展中国家。
因为语言,教育程度,政治背景等原因,这些国家吸引的FDI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
于是,问题就来了.
接着聊外来直接投资(FDI)
两年前,美国就吵吵中国在对美贸易之中占了便宜,中国加工业威胁美国利益云云。当时,在下在参考消息上看过一篇美国人写的为中美贸易辩护的报道。报道之中举了一个例子,美国一个公司在化加工鼠标。一个鼠标在美国市场卖43美圆,中国工人得到3美圆,剩下的40美圆全部是美国方面获得。这40美圆之中包括美国鼠标公司、分销、零售各个环节的利润。43美圆之中,40美圆是美国的财富,3美圆归中国。cchereo.com
如果这个鼠标在中国境内销售,就相当于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问题更大。假设这个鼠标在中国流通环节的的费用是3美圆,那么这个鼠标就要返还美国37美圆。或者说仅仅一个设计和提供原材料的环节就要37美圆。中美之间劳动力成本差距拉得更大。不但如此,中国还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外汇储备要减少37美圆。(多说一句,今天遍地开花的外资三产服务业(比如麦当劳、比如沃尔玛)其实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生产者只获得3美圆,不合理吗?很合理。如果中国的工人觉得不合理,东南亚的工人会觉得合理的。
劳动力密集型的FDI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世界财富分化的加剧。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在下曾经说,未来的世界只有三种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工人、发达国家的高层以及高层的仆人们。这话不太严密,但是大致把未来世界的经济阶级进行了分化。
中国今天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困难为什么?直接的答案是劳动力供应过剩。在下看来今天的劳动力供应过剩,抛开城市化进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放到一个更大的范围当中,那么答案就是“世界化大生产与少数国家集中占有主要财富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有人提出,靠发展三产、扩大内需解决劳动力过剩。在下看来,除非中国进行大规模产业升级,改变工业结构,否则三产是发展不到发达国家的程度的。经济依赖出口,廉价出售劳动力,靠3美圆的财富要发展三产,怎么可能呢?只有高层才有多余的财富养仆人,靠养仆人成为高层,明显是本末倒置的事嘛。
cchereo.com
当然,不应该反对劳动力密集型FDI,尤其是在大量人口失业的背景下,FDI有缓解眼前矛盾的作用。马来西亚总理(总统?)曾经说过:“我们准备好被剥削了,只是希望剥削得比较公平。”(大意如此) 剜去心头肉 医得眼前疮,这话说得多无奈啊。
劳动力密集型的FDI只能缓解眼前矛盾,带来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发展中国家相应行业的产出水平,但是不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真正的崛起,过分倚赖FDI只会使发展中国家渐渐沦为世界工厂,靠出售廉价劳动力在世界舞台上勉强维持。发展中国家的未来要靠自己的自力更生。
在下是比较喜欢浙江的,人杰地灵出美女的地方嘛。曹操都说,揽二乔兮以娱吾生嘛。(小声问一句,二乔是浙江人吧。哪位帮考证一下。)
江浙是中国的一个经济奇迹,尤其是浙江。改革开放以前,浙江在中国经济上的地位并不重要。海防前线嘛,计划经济时代,自然不会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浙江。那时候,北方是工业的重点。改革开放以后,短短二十年,浙江经济让北方人刮目相看。
浙江自古在历史上就有经商的传统。当年曾经流行过一本书,胡雪岩,在下也读过。一个伙计短短几十年间,成为闻名天下的巨富。那种精细的头脑和百折不挠的劲头,在今天浙江人身上仍然能感受得到。
cchereo.com
02年的时候,在下的单位曾经组织过一次去浙江的考察。当时,省委的书记张德江给大家做了报告。他在报告里提到的四千精神——走尽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费尽千言万语,(还有一个什么“千”我记不清了),反正要把生意做成。最后,提到浙江人为了挣钱能吃苦的时候,他说,浙江小老板能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他说,浙江是“三富”——真富、民富、不露富。他还说,财政富裕,钱多好办事,干什么都省心,社会也安定,中央把他安排到这里,是他三生有幸啊。最后,又一人送了一本书,《钱江浪花》。里面全是各个民营企业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经历。
据说,当年文革的时候,温州人就开始搞个体作坊。这个说法不知是真是假,需要浙江的朋友证实。不过,浙江人在市场经济中确实是起步非常早的,而且敢想敢干。浙江本身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是比较落后的地区。但是一张白纸,更好画出美丽的图画。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处于物质紧缺的时期,没有什么不短缺的。那时,国营企业效益也好,只要有产品,就不愁销路。在北方,国营工人放弃工职,去干个体简直是有辱家门。相反,这时候,江浙的各种个体经济反而活跃起来了。
等到北方国营企业纷纷倒闭,工人下岗的时候。江浙的个体作坊已经充分利用物质短缺时期,完成了原始积累,进化为民营企业了。不但如此,多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已经被瓜分殆尽。江浙产品在全球的皮鞋、服装、玩具、日用百货、小五金、汽配等等领域已经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北方的民营企业已经很难与之竞争了。
cchereo.com
曾经有一位县长洋洋得意地说,别看你们的领带是这么多牌子的,其实都是我们做的。他不是吹牛,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领带是那个县生产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但是,浙江经济奇迹的背后也有潜在的危机。
其实仔细翻一翻《钱江浪花》,就能体会到这种危机的根源。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多是在二十年间迅速成长起来的,多数人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创业靠的是灵活的头脑,一股闯劲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机遇。现在他们多数人年过半百,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大量的企业是家族式经营,经营的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缺乏自己有力的品牌。靠价格制胜的战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种战略还能走多远?象胡雪岩那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危机不是杞人忧天。
下一步怎么办?
中国的民营企业能快速发展,有很多原因。抛开民营企业家个人的聪明才智,社会大环境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简单举几个:
首先,政府罩着就算一个。各级政府对地方民营企业基本是大力扶植,为经济保驾护航嘛。GDP是政绩中重中之重的东西,谁不想升官,谁就不关心GDP。官本位条件中,没有人不想升官。再说,经济发展财政充裕,官就好当嘛。书记市长在用人上从来不和,但是发展经济上基本都是一条心。嗯,扯远了。从中央到地方,对能发展经济的一概大力支持,比如中央的出口退税,比如保护性关税,比如地方的各种优惠土政策。有些地方对大企业家敬重程度也往往不亚于兄弟地区同级别的高级官员。当然也有干过头的,比如有些地方的地方产品保护,公开走私之类。呵呵,又扯远了。cchereo.com
第二个原因,就是城市化进程。太祖曾经说过,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他老人家一辈子与天地人斗,斗来斗去,最大的遗产就是把中国农民从散沙一样打造成统一的砖头,把一家一户的小农培养成随时可以参加社会化大生产的民工。他老人家一撒手,太宗一搞改革,这些民工的潜在劳动力就发挥出来了。劳动力成本那叫便宜啊。国企往下裁人,民营企业往里招人,劳动力买方市场,民企发展能不快吗。
cchereo.com
第三个原因就应该说是改革初期的紧缺经济,给初出茅庐的各个民企一个发展的广阔天地。刚改革的时候,什么不紧缺啊。卖方市场,生产点什么,都能卖得出去。资本积累迅速完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浙江人敢打敢拼,吃苦耐劳,创造了经济奇迹。
时势造英雄啊。
但是,人应该有忧患意识。
前面三个条件之中,除了第一条以外,剩下的两条都在改变
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必然的趋势。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靠价格取胜的路还能走多远?按中国的规模也许还能走十年,也许二十年,但是这条路迟早是要结束的。
从九十年代以后紧缺经济,经济就过去了,随后而来得就是产品过剩。当然,这没有难倒浙江人,浙江人把产品卖到了全球。中国制造把其他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打得狼奔猪突:“别看你们的领带有这么多牌子,其实都是我们做的。”但是,世界对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总需求也是有限的。一个人能穿几双袜子,带几条领带?
有人说,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彻底发掘出来。须知,中国市场的发掘是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同步的。这个市场彻底发掘出来的时候,就不属于中国了。
这几年,听身边企业界朋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生意不好做了”。不知浙江的朋友是否也开始遇到这个问题了。
风物长宜放眼量。
中国的民营企业最后必定走三条路。第一、劳动力密集型的比如服装,鞋帽,玩具等等,创自己的品牌,然后向周围不发达国家FDI(比如蒙古、比如北朝鲜、比如阿富汗等等)。第二、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比如五金、化工,进行产业升级,走质量取胜。第三、有特色传统的,走特色化经营(比如在苏格兰、爱尔兰的一些小威士忌酒场有几百年的历史,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当然,也可能某个企业同时并走两条或三条路,但是想不变化,是不可能的。而走第一、第二两条路的企业必然要遭遇一个残酷的竞争、淘汰和兼并的过程。
群雄并起,到三足鼎立,必然要经历一个兼并的过程嘛。
创品牌也好,产业升级升级也好,真正困难的只有一个因素:钱。对企业来讲,整个的生产经营,就是围着钱转。只要有钱,什么生产要素都能买得到。
资金从哪里来?
97年税制改革以后,中央政府有钱。但是国家投入缺乏着力点,投给国企好说,投给民营企业怎么投?投给谁?投给哪个行业,哪一家?怎么杜绝其中的寻租问题,保证国有资本不是塞了狗洞?至今为止,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浙江有三富,其中民富很有名。但是一家一户资本通过积累的方式达到产业升级的地步,不知要多长时间。温州的民间资本并没有投入急需的产业升级,而是四处流动,形成所谓的炒房团。
是温州人的问题吗?不是,是投融资渠道不顺畅的问题。 挣了钱,怎么投资?没有投资的渠道,怎么让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这是每一个先富起来的人都要面临的问题。
浙江是民间融资最发达的省份。民间融资的发达,恰恰说明公开融资渠道的不顺畅。
对于中小企业最难的事是融资,中小企业尤其是业绩优良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融资问题。这个问题被称为“一个死结”——中小企业是最需要资金的,但又不具备直接融资条件,融不到资就无法发展,发展不了就更限制其从银行贷款。
没有资本市场,就不会有铁路和火车啊。
一方面中国最有活力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国家的直接财政支持;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资金进行兼并升级做大做强,一方面,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困境。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存在了多少年了,我不知道。但是我刚毕业的时候,我的一个同事就曾经参与一个制订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多少年过去了,这项研究早就无疾而终了,难关仍然没有突破。
中小企业融资难有自身的原因:比如家族式经营,账目不规范,很难取得足够的信用;产品不稳定,很难有稳定可预期的现金流。有社会的原因:金融体制不完善,监管乏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老赵的作假账系列)。有国家的原因:由于国家经济总量小,为了金融安全,对金融严加管制。
金融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标志,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当年的爱尔兰虽然落后,却应该算是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
中小企业融资难不解决,浙江前途不乐观;金融瓶颈不突破,中国未来的前景不乐观。
光脚的挣钱穿鞋的吃;穿鞋的挣钱穿靴的吃。——中国谚语
上次说到中小企业融资难。
其实,融资难对应的就是投资难。一方面是需要借钱的借不来,另一方面肯定有想借钱借不出去的。中国的利率只有百分之二左右,仍然有12万亿的存款(人均接近一万),8000亿的外汇储备,大量的资金压在银行,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货币是经济的血液,一旦血流不畅,肯定就要有的地方血栓,有的地方供血不足。
中国的血栓在房地产市场。
当资本不投入到再生产环节的时候,资本就要流入紧俏商品的供销环节去搞囤积居奇,使这些商品价格上升,然后倒卖,形成类似“收税”的效果。简单地说,是无产阶级劳动,产业资本赢利,金融投机资本收税。世界范围内,金融投机资本集中在石油市场。中国范围内,金融投机资本集中在房地产市场。
石油和房地产,都是相对紧俏的东西。越紧俏的东西,金融资本越趁火打劫。(春运的火车票其实也类似)让本来就紧张的供需矛盾进一步紧张。
今天投入中国房地产的金融资本,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是少数先富起来,又没有投资渠道的人。这些人一般考虑,存银行利息太低,股票只赔不赚,买古玩不懂(不是人人都能鉴定金错刀的)容易上当,还是买房子吧,实实在在的。反正房子迟早也要买,晚买不如早买,将来自己住也好,转手出售也好,都是只赚不赔。这些人相当于自愿从票贩子手里买高价票的人,这是第一类。cchereo.com
第二类,是境外投资者,赌人民币要升值,把钱投入中国。因为中国的股票市场,证券市场问题重重,所以就直接投入房地产市场。这类资金中财大气粗的直接投入开发环节,要么与开发商合股,要么直接充当开发商,喝第一口汤。手头拮据一些的呢,就买成品住房,准备伺机倒卖,充当票贩子之后的贩子。
第三类,是银行资金。银行吸收存款,还要贷出去。否则那么多的存款,压在银行里,每天的利息就是犯愁的事情。最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因为信誉等问题贷款难。国企经营困难,银行不敢贷款——贷了就是肉包子打狗。房地产市场异常火暴,银行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也就很正常了。银行的作用相当于借给票贩子本钱的人,也相当于向买高价票人们借钱的人。从票贩子手里赚一次,从买票的人手里再赚一次,两次都是买票的人买单。
这三类资金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不是为了解决自身眼下的住房困难。真正需要解决住房困难的人,无形之中就要受这三种资金的盘剥。
于是就出现一面是房屋闲置,另一面是多数人买不起房的局面。
这种局面,造成的危害,远远不止多数人买不起房。
首先,大量的资金不从事再生产,而从事金融投机,造成真正需要资金的其他产业缺少资金。其他产业(比如农业)发展经营必然受到不良影响,发展缓慢甚至萎缩。
其次,房地产价格的高涨,直接影响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房价上涨,直接带来房屋租金的上升,三产成本上升。靠三产发展吸纳城市剩余劳动力的过程更困难。
再次,为了买房,多数人节衣缩食。高房价直接影响消费。中国本来就消费不足,靠出口维持开工。高房价,无疑让这种情况雪上加霜。
此外,东部沿海地区房价高涨,造成大量资金流向东部沿海。中西部地区资金更加缺乏,发展更加缓慢。城乡之间也存在这个问题。
最后,银行资金大量积聚在房地产市场,一旦房地产市场发生风吹草动。银行就要面临大面积的坏帐危机,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这不是危言耸听,实际上,泰国、韩国在金融危机前,日本经济衰退前,都有类似的情况,教训惨重。而且一旦陷入这样的危机,相当于全身血脉崩溃,经济复苏将极其困难。
实际上,事情远远不止投资不畅这么简单,剩下的部分下回接着聊。
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元杂剧《刘行首》
上次说了房地产中的金融部分,这次说说其中的政府部分,也就是财政部分。
经常看一些官场小说,把政治斗争描写得触目惊心,好象政治就是官场的全部。其实,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当家人,最重要的不是政治斗争,而是怎么保证财政的稳定。简单地说,政府也和企业类似,要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要提供医疗文化卫生,要提供社会治安,要养活一大群公务员和事业人员,这一切都需要保证财政资金运转正常。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进程加快,对财政的需求更大。落后的基础设施,需要财政去建设;农村的发展,需要财政去扶植;城市下岗的工人,需要财政去安抚;医疗文化卫生,需要财政去资助;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财政去启动;薄弱的国防,需要财政去捍卫等等。
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财政开支的增长的速度要超过GDP增长的速度。这一点,在欧洲早就有研究。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对这方面研究最有名。有兴趣的可以查一查瓦格纳法则,就是讲的这种情况。
现在中国的情况是,财政中税收收入的增长的速度跟不上社会进步对财政开支要求的增长速度。
94年的分税制之后,中央利用权力,一方面把多数税收收入收到了中央,另一方面又把不少应该中央承担的公共事情,推给了地方。这样一来,保证了中央开支的正常是第一个好处。通过给地方拨款的方式,让地方大省的诸侯听话,这是第二个好处。全国一盘棋,便于经济宏观调控,是第三个好处。
凡事有利就有弊。与中央对应,地方面临的局面就是事多而钱少。美国加州不就是因为财政破产,结果换了州长吗?与美国不一样,中国不会换省长、县长,不过拖欠工资,拖欠养老金,打白条,在许多地方可是屡见不鲜。中央的许多拨款,被挪作他用。地方也没有办法,八个坛子,七个盖,拆兑着来吧。
中央一看,干脆来专项拨款。这一亿元就是批贫的,谁敢乱动,小心党纪政绩处分。就是这样,照样有挪用的。那面火烧眉毛,已经马上要出群体事件了,哪怕动了这笔钱,明天撤职,今天也是要动的。何况,动了钱未必撤职,出了群体事件必定撤职。
cchereo.com
中央有的时候,换一个方式,要地方搞配套资金。一个扶贫项目,中央掏30%,省财政掏30%,地方财政掏40%。地方先投入,地方投入了,干起来了,中央的钱才到。这样倒是没有挪用,但是许多穷乡僻壤,根本掏不起40%,于是中央和省财政的60%也就得不到了。这样一来,越富裕的地区得到的资助越多,越贫穷的越少。
地方要想改善财政情况,就先必须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中国与美国不一样,地方政府无权设税,于是就在收费上打主义。cchereo.com
于是土地就成了地方政府最大的财富,转让土地的收入成了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收入。地价越高,对地方政府来说,越合算。
cchereo.com
我去上海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与北方各地,争着收税,完成税收指标不一样。上海许多官员,鼓励企业少交税:“今年的指标已经完成了,不用交那么多了。”另一方面,鼓励房地产投资“几年之内房地产价格还会上升……”
想一想就明白了:交税,大头要归中央;投资房地产,土地收费,大头归地方。奥妙就在这里。cchereo.com
上海、北京的房地产价格托着上海、北京的财政。如果上海、北京的房地产价格下跌,恐怕上海市政府、北京市政府先不要修什么地铁,轻轨,也建什么国际化大都市了,先保证市财政不破产吧。
cchereo.com
现在的房地产热,中央很着急,地方不着急。中央虽然很着急,但是考虑到地方的难处,也不敢痛下杀手。所以,中央很着急,经济后果很严重,但是房地产的热潮在地方政府的庇护下,短期内很难消退。有时政府插手经济,后果是始料未及的。
因为地价,涉及到巨大的经济动力,所以地方政府在推动房地产进程之中,往往不遗余力。cchereo.com
强征农民的土地,城市拆迁背后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推动。
cchereo.com
所以,房地产价格问题,决不是一道政令就能解决的。家宝总理说,他关心房地产问题。其实他关心,也就恰恰说明这个问题不好解决
如果把今天的房子比成火车票的话,房地产开发商就是票贩子。
开发房地产到底赚多少呢?我没看过开发商的细帐,不敢乱说。不过,讲些亲身经历的事情,做个比较。
三年前,中央决定对某城市采煤沉陷区进行改造,搬迁沉陷区上原有居民。有些城市支柱产业是采煤。后来煤采光了,地下掏空了,地面上也就形成了采煤沉陷区。我们看越战影片,一群美国兵,呼啦一下子,掉到陷阱里。这种事情,采煤沉陷区很常见:有时人和牲口,甚至汽车,在地面上走着,地面下陷,一下子就消失了。不同的是,采煤沉陷区的陷阱,往往深不见底。不巧的是,刚开始形成城市的时候,城市都在矿区附近。随着煤的越采越多,慢慢地就把城市下面也掏空了。现在这些城市,往往伴随着资源枯竭,多数矿工下岗。都知道住在沉陷区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但是有什么办法呢。
cchereo.com
后来,中央财政拨款,省财政拨款,地方出地,对沉陷区进行综合改造,给矿工盖新房。多少钱一平米呢?没有过一千,印象之中是五百一平米。一套单元几万块钱,卖给矿工。(贵了,矿工们也买不起。)
建材全国流通,民工全国流动。北京、上海房子的纯建筑成本能高到哪里去?cchereo.com
现在的房子究竟有多少的利润空间,我不清楚。但是,我所了解的富豪里面,三分之二与房地产有关系:有些直接靠房地产起家,有些是转行房地产。房地产的利润空间有多大?不言而喻。
cchereo.com
解决房价问题,首先看房价的构成:一套房子的售价之中,刨除必要的纯建筑成本,剩下的部分,地方政府、开发商、投机资本各分一杯羹。
想平抑房价,就要看看哪杯羹能拿掉。cchereo.com
个人理解,政府的这杯羹是不应该剥夺的,而且是应该保留的。个人并不反对政府出卖土地弥补财政困难,不论是否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事实上,政府获得的那杯羹最少,投入最高,代价也最大。因为所有的社会矛盾,最后都需要政府买单。事实上,这是必须的,也是必然。
首先,中国人多地少,房价相对较高,以控制旺盛需求是必然。可以讲,如果北京的房价按纯建筑成本,敞开供应的话,天津北京之间可能就见不到农田了。如果不敞开供应的话,必然出现靠关系拿房子,然后转手倒卖的二级市场。当年沈阳廉价批了大量的土地,政府只收入了7000万,老百姓也并没有得到实惠,只是创造了一批富豪而已。
其次,在遗产税、收入调节税还不成规模,地方政府财政开支剧增的前提下,土地出让是相对最合理也最可行的财政来源。由政府获得这一杯羹,投入财政,补充税收不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转移支付、促进公共事业,是比较合理的。
此外,一旦夺去地方政府这杯羹,地方政府也有办法从别的地方生财,那时对社会的负面效应更大。比如,在举过的派出所的例子里。一年给一个民警三万经费(包括工资),派出所能维持;一年一人两万,也能维持;甚至一分不给,派出所也能维持。不过那时候,民警就变成有钱阶级的私人保安了。
只要比较务实,不站道德的制高点上批判现状,道理就不难理解。
另外的两杯羹就不合理了。
今天的开发模式中,从政府的角度讲,为了减少谈判成本,把土地一次性批给开发商。从购房者的角度讲,没有足够的财力从政府手里得到土地,必须经过开发商的环节。
这样一个“只批发不零售”加上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形成房地产业的自然垄断性,给开发商带来的了暴富的机会。开发商利用银行廉价资本充裕的机会,大捞特捞。
由于投资不畅而堆积的民间资本,也乘机进入房市,兴风作浪。
为了维护土地收入,保证财政不破产,地方政府不得不避免房价的暴跌。一面是地方政府不愿意看到房价的暴跌,另一面惟利是图是图、有恃无恐的开发商。于是,房地产的泡沫越涨越大。
泡沫迟早会破裂。房价一旦崩盘会怎么样?除了个别开发商和投机者会跳楼,大多数开发商和投机资本可以全身而退。经济衰退,贷款坏帐,这些却要由政府出来买单。
现行的住房开发模式,把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把地方政府绑在开发商和投机者的战车上,而且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现在的问题是,土地卖给开发商之后,开发商怎么做就不管了,房子卖得动卖不动不管了,卖到天价不管了,老百姓买得起买不起也不管了。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土地拍卖的价格不下滑,就要用各种方式保持房地产业的热度。无形中,把自己和开发商绑在一起。cchereo.com
从制度上平抑房价的思路,是要解开地方政府、开发商与投机资本之间的捆绑性的利益关系。这样,才能打掉不合理的暴利空间。如果能把开发商的暴利压成微利,把投机资本撵出房地产市场。把这两类利润剔除,今天的房价可以下降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
压掉开发商的利润空间,必须改变现有住宅开发模式。
中国住宅建设为什么需要开发商?在国外时,有建筑商,有房屋贷款,没听说过开发商。盖房子有建筑商,钱来自贷款和购房者,土地来自政府,建成之后有物业,开发商管什么?才疏学浅,一直没弄明白。
我曾经想过,是否可以探索一种新的开发模式,剔除开发商的环节。既然政府只批发不零售,那么城市普通居民可以在半官方的组织下,集资建房:由政府出资成立国有住房公司。住房困难的居民,在住房公司登记。这样的居民调查属实并达到一定数量之后,由政府有偿拨给土地,由住房公司组织集资建房。这样一来,给地方政府引入一个新的土地买主,打破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可以给暗箱操作的开发商引入有一个官方背景,微利运转的对手。既然今天多数开发商,玩空手道,那么这样的国有公司不会需要很多资本。此外,国有公司的帐目要公开,利润比例调整要经过听证会。等等。
外行提思路,不谈具体操作了。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鬼子来了》
房地产问题对中国经济的真正影响,远不止大家买不起房那么简单。房地产的泡沫很可能引爆中国经济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金融危机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银行大面积倒闭,连带企业倒闭,外资撤退,经济一片萧条,外带社会动乱。
银行为什么会倒闭呢?
商业银行嘛,就是金钱贩子。左手借入,右手借出。当然,不能全借出去,手里要留一些,准备应付支付。
银行倒闭大体也就是三种情况:
1、借出去的收不回来的钱太多了。按照《胡雪岩》里面的说法,就是吃倒账了。吃得太多了,亏本了。
2、有天灾人祸,或者谣言,或者其他原因,大家不但不借钱给银行,还纷纷提钱。银行贷款,不可能及时收回来,结果发生了挤兑。一般来讲,银行里短期存款越多,长期贷款越多,对抗挤兑的能力越差。当年,黄楚九把日夜银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回报告但是周期长的房地产。结果,黄金荣的谣言一来,日夜银行土崩瓦解。
3、原先资产中就有大量的不良资产,但是因为缺少竞争对手,本来还能维持。突然出现的竞争对手,分流了大量的业务。借来的钱少了,贷出去的款少了,利润少了,倒账的比例却上升了。原本还能维持,现在只有关门了。
对照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哪一条都占。
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业上,一旦楼市崩盘,房价下跌,房地产商还不上贷款,房地产商就要跳楼。房价下跌以后,租金必然下跌,贷款买房,出租以后,以房养房的人,也面临怎么还贷款的问题。这些人中也有一部分会跳楼。这两类人跳完之后,就轮到银行了。人死债不烂,银行可以把房子收过来,作为贷款的补偿。问题是,这个时候,房子已经不值钱了。银行一下子吃进一大笔烂账,而且还不好脱手。
中国的8000亿外汇储备里有多少热钱?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钱既然能在短期内近来,其中的大多数,也能在短期内出去。一旦楼市下跌,出现经济衰退的征兆,这些热钱中的大部分,会迅速逃走。不但如此,中国一直是资本外逃比较严重的国家。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国内也会有大量的资金转移海外。(大量资金外流,必然带来贬值的压力。别看现在人民升值压力大,将来能否不象日圆那样由于大起大落,还是未知数。)
祸不单行,吃了倒账,还要准备大量提现。
所以一旦楼市崩盘,房地产商先跳楼,房东后跳,他们跳完了,银行就要准备跳楼了。(多说一句,银行跳完了,中国宏观经济也就该跳楼了。)
即使房地产业一直高涨,中国开放金融业以后,外资银行进入,大量的资金必然分流,第三条也是很难回避的。
中国的银行究竟有多少坏账?国家机密。
3年前,我曾经旁听过一个座谈会。当时,我所在的省,坏账的数量是多少呢?记不清了。不过记得和当年的GDP基本相当。也就是说,全省人民一年不吃不喝,省下的钱,才能基本还上银行的坏帐。当时主持会议的领导对参加会议的记者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话:“敏感问题不要报道,发生了挤兑,造成金融危机你们可负责不起啊……
其实,谁也负不起责。
这些坏帐怎么来的呢。
首先是历史原因。中国的国企,多数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多数技术落后,积累不足,管理方式更不适应市场经济。可是,不维持这些国企又不行。就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不断给国企提供贷款也是必要的。须知,工人阶级有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是生产的时候有力量。相比小农意识的农民,有组织纪律性的工人,可以是生产力,也可以是破坏力.
当然了,社会是稳定了,贷款也就回不来了。所以,国企问题严重的地区,往往也是银行问题严重的地区。
其次是道德风险。所谓道德风险,就是银行有恃无恐地积极地给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贷款。大面积失业能造成社会动荡,大面积银行倒闭同样能。存到银行的钱,因为银行道倒闭,突然取不出来了,老百姓能干吗?许多时候,政府都要用财政的钱去买单。花钱买稳定嘛。不论姓资姓社,世界范围莫不如此。
中国四大银行本来就是国有,多数坏帐是又在替政府背包袱,出了问题,政府更要管。
政府去买稳定,银行就有恃无恐了。反正出了娄子,有政府接盘,银行就可以不考虑风险,只考虑利润。这样一来,挣的机会是多了;但是,一旦赔了,往往也赔得一干二净。
现在的各种社会矛盾,仅仅是冰山的一角。78年以来,改革是不断深化了,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不断转移,并且以隐性的方式积累起来了。中国改革的成本绝大多数,沉积在金融业。中国的经济,若干次与金融危机擦肩而过。多次金融危机的苗头,都被政府用财政资金和金融管制及时扑灭了。每一次的扑灭,都是一次扬汤止沸。但是,随着不断的加水,这锅汤也越来越多,财政的一勺冷水越来越显得杯水车薪。中国经济和财政越来越依赖房地产的兴旺,房地产出问题的时候,财政也必然困难(有关内容参加闲聊之十三)。那时候,财政有没有能力扬汤止沸,还是未知数。
而金融管制在加入WTO以后,要逐渐取消。
靠财政资金和金融管制的方式,维持金融稳定,越来越难。
金融问题,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定时炸弹,什么时候引爆,因为什么而引爆,不知道。能否平安拆除?现在看,没有好办法。
中国离金融危机还有多远?
金融危机是市场经济的幽灵,没有必要过分恐惧,更不应该认为中国就能高枕无忧。
马克思谈到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时,一方面肯定信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由于信用的存在,创造虚假的需求信息,导致经济的更大波动。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本身无法克服的。cchereo.com
夜路走多了,必然遇到鬼。
金融危机对经济的破坏力不亚于战争。1929年10月29日,美国纽约股市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暴跌了40%,其大崩溃一直持续到1933年初。在这期间,30种工业股票从平均365美元下降到63美元,20种公用事业的股票从平均142美元下降到28美元,20种铁路股票价格从平均180元下降到28 元。1929年至1933年,美国的GNP下降近30%,13万家企业在危机中破产,数千万人失业,失业率从3%上升到25%。随后发生的事情,一面是美国经济的结构调整重新崛起,一面是日本德国法西斯主义掌权积极备战。到1945年,这场危机的后续影响才算基本过去。
金融危机既是机遇也有风险。金融危机可以对经济结构进行强制性的调整,大量不合理的经济中弊端被强制退出经济舞台。幸存下来的企业,譬如恐龙灭绝后的哺乳类动物,一下子从恐龙的阴影下走了出来,没有了天敌,面对广阔天地,迅猛发展。当然,本国经济势力也有可能被斩尽杀绝,于是社会更加动荡,极端政权上台。
在这之前,中国能做的是尽量让本民族的企业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做大做强。取消外资企业在税收上的优惠,鼓励本民族企业产业升级,控制低素质的外资企业,是最好的应对之策。剩下的事情,尽人事,听天命吧。
迟早要来的事情,没有必要过度恐惧,泰然处之吧。
路过天安门的时候,总要看到太祖的画像。
我个人从感情上不喜欢他,因为我家在文革中遭殃了。但是我仍然尊敬他,他为把中国建设强大,不断探索。
前些年有一段顺口溜:“毛主席走远了,革命的航船搁浅了……”
何为革命,中国要往哪里走?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却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国父说:“革命远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孙中山、太祖、太宗都没有答案。太宗说的最实际,摸着石头过河吧。
资本主义初期,必然带来财富向少数人手中迅速集中,形成资本。多数人丧失财富,成为无产阶级。生产力发展,社会矛盾却急剧上升。中国觉醒的时候,错过了今天的绅士们当年打家劫舍的大好时光,世界格局已经成型。全球化的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是工人,发达国家是资本家。工人一面受着剥削,一面想成为资本家不是那么容易的。
从全国看,江浙地区基本走上良性循环了,其他地区还在摸索中。但是江浙的未来如何,还需要时间的考验。全国结构不合理,江浙岂能一枝独秀?全国发生金融危机,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我不赞成所谓政治体制大变动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愚蠢看法,那是痴人说梦。但是,我也 对未来也不乐观。于是写出这个系列,谈谈实际问题。写这个系列不是为了让大家觉得未来一片黑暗,而是希望大家考虑问题的时候,多一些参考的材料吧。
才疏学浅,写的东西既不严谨也不是很新颖,但是却一直获得鼓励和支持。在这个系列结束的时候,谢谢诸多朋友的错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