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为何名为“蕉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3:09:43
     宁德建城据史书记载要追到晚唐时期( 也有点历史了吧) ,在唐长兴4年(公元933年):sm14:才有点雏形,建县初,始筑土城。当时立了4座城门,即东门故址在今八一五东路与八一五中路交接处,西门却在今西门路与蕉城北路交会处,南门在今大华路与南大路连接处,北门在今西北路与北大路相接处。从公元933年立县后到公元1939年拆城止,其间1006年,原宁德县城都是那么大。今天,我们仍可以看到原宁德县城的轮廓,因为城墙拆除后还留下城基,而大部分城基就是现在的环城路,只有西北一小段成了蕉城北路的一部分,西北与西南还有部分城基被盖了房屋。这个城基的轮廓,尽管一点也不像“芭蕉叶”:sm12:,但它的范围内却是后人所说“蕉城”或“芭蕉城”。
     
    当时的宁德县城,不仅仅是个县以下的小商业集镇,还是古闽东一个出入的要道。在这里设“关”,目的是稽查行旅,防御横暴。事实上,一直到公元1960年以前,原宁德县城还是水陆要会之处。涨潮时,据说“南面接连海港,逼近大洋;船自东冲入者,随潮直达城下”;鱼儿却能顺着护城河,一直游到今宁德车站各处:s02gif:。 然而,这个关门镇,却是个土捏的“要塞”:icon1:。第一次被摧毁是在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当时,建州(今福建建瓯)的驻防军发生兵变。以叶浓为首的叛变部队由古田入福州,再转到宁德时:sm9:,“建寇”一举就将那城墙全部烧光。:icon13.j:此后377年,宁德无力修城,就环以木栅。:s37gif:(苦啊!:icon07.j:)到了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才改为砖城,增设小东门(故址在今前林路东北通院前路处),并在5个城门上头各建一个楼。然而,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又陷于倭寇:3.gif:,全城夷为平地。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五月,知县林时芳“召良工,采巨石”,重建县城。和以往相比,并没多大变化。这座宁德城便是后人所说的“蕉城”。正如前述,原宁德县城一点也不像芭蕉叶,故所谓蕉城或芭蕉城,都只是所谓“焦(礁)城”的雅称。“焦城”实是形容林时芳所建的宁德县城尽管那么小,但它却由“纯石”筑成的,含有“固若礁石”的意思;然而,大概认为“焦城”一词不是美称,故一定要说那是“芭蕉叶式”,俗呼“芭蕉城”。其实,普通宁德人并不忌讳“焦”字。由于位于海滨,故地名含“焦”的还有“焦坑”、“焦溪”、“三焦”、“焦门峡”(又称“礁头”)等等。平时,人们也不一定要将其中的“焦”字,都写成“蕉”。
   
 那么,现代怎么也有许多人认为宁德县城是“芭蕉叶式”呢?这因为国民党政府在1939年拆除县城后,翌年又在原城里城外置立一个镇,也叫做“蕉城”。它辖碧山、福海、长璋、鹏南、务本、继光、中正、崇文、三元、莲峰、菰洋、后溪、金峰、古溪、金涵、仙笠、鳌江等17个街、村。从1943年绘制的宁德县《地籍图》来看,它似乎“呈现南北长,东西狭的”“芭蕉叶式”。然而,这个“蕉城”并不是“城”名,而是“镇”名;它也不是所说的“城墙轮廓”像“芭蕉叶”,而是“城内外连片的地域地形”好像芭蕉叶啊!这个形状也没存在多久。因为1950年改蕉城镇为第一区时,菰洋、莲峰、金峰等村改属第二区;1961年复称镇时,又将古溪、金涵、鳌江等析给新立的城郊区;到了1991年撤消镇建制,分设蕉南、蕉北两个街道办事处时,连“蕉城”这个名字也取消了。
   不过,当然,这只是暂时的。1999年11月14日,国务院同意宁德地区撤地设市,市政府驻新设立的蕉城区。于是,2000年9月3日“蕉城区”正式挂牌;2000年11月14日又正式设立地级宁德市,辖原宁德地区霞浦、柘荣、寿宁、古田、屏南、周宁六县和新设立的蕉城区,并代管省直辖的福安、福鼎两县级市。从此又有“蕉城”之称,但它不是原先的县城名,更不是镇名,而是原县级宁德市的整个行政区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