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观察 选举过后,台美、两岸关系何时拨云见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4:25:39
让人屏息以待的台北、高雄市长选举终于在惊叹声中落幕。眼见陈水扁政府和民进党高层过去一年来被一波接一波的贪污丑闻冲击得抬不起头来,这次选举原本被视为是台湾选民们对陈水扁和民进党的一次不信任投票,其结果出笼后却令不少专家大跌眼镜:
国民党市长候选人郝龙斌虽然在台北市轻松过关,国民党候选人黄俊英却在二度挑战高雄市长宝座时以1114票之差败北,让丑闻缠身的民进党得以经此一役而“咸鱼翻身”,保住南部基本盘,颇有“浴火重生”的态势。
这次选举结果将如何影响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又如何进一步解决美台之间的军购纠葛以及两岸的政经僵局?美国的两岸问题观察家莫衷一是,但共同的担忧是,陈水扁执政下的台美和两岸关系恐怕难以“回春”。
“这个选举的结果是,台湾完全被推向一个清清楚楚的两党分立的体制,其他小党将失去舞台。往后,民进党和国民党都会向中间选民靠拢,以期获取政治支配权,”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中心主任戴维·蓝普顿博士针对台湾这次的选举做出以上表示,“这或许也是这次选举结果中最大的惊诧吧!”
美国波士顿学院政治学教授陆伯彬也指出,这次选举中陈水扁个人并不是左右选民的关键因素,民进党选民还是会对本党推举的候选人表示忠诚。
“这次选举的结果不能看成是选民再次对陈水扁政府投下信任票。事实上——我直白地讲——尽管有陈水扁的存在,民进党候选人还是胜出了。我不认为陈水扁帮到民进党候选人任何一点忙。”陆伯彬说道,“陈水扁接下来的任期内,已经没有能力对两岸关系做出任何改变,他身边的幕僚也已经伤痕累累,没有办法再提出任何新的政策了。陈水扁已经变成是可有可无的人物了。”
两党分立,小党将亡
因为“第一夫人”吴淑珍遭到起诉而在选前备受指责的民进党,在内部的改革声浪和外界的批评声中力图振作,稳住民进党在南部重镇高雄的一片江山,打碎国民党趁着民进党颓势一举夺下“北(台北)高(高雄)”两市的美梦。
重新审视12月9日的这一关键战役,美国观察家们的分析是,民进党的选民们成功地将陈水扁和部分党内高层人士的丑闻同民进党的候选人“切割”开来,他们手中的选票并没有成为对陈水扁执政的一次不信任投票。
“我认为国民党在这次选战中没有输,民进党也没有赢。”美国纽约大学政治系教授熊玠表示道,“郝龙彬虽然在台北坐上市长宝座,但是他和宋楚瑜的票数加起来,较上次马英九胜选时还少了13万票;另一方面,陈菊在高雄仅以1114票险胜黄俊英,而谢长廷上次当选高雄市长时足足比黄俊英多出2万多票,可以说民进党虽赢,但赢得不体面。”
“选前,大家可能自然而然地猜想:民进党在高雄到底会输得多惨?但结果并没有如大家所预期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亚洲研究部副主任戴维·布朗评论道,“我的看法是,尽管民进党选民对民进党的执政绩效很是失望,对陈水扁的支持率也偏低,但是民进党在最后关头动员成功,让陈菊得以在高雄以些微的差距胜出。”
这次民进党能够稳住高雄的关键因素,并非是陈水扁个人和民进党的行为,而是候选人本身的优势。曾经在美国国务院担任台湾事务主任的布朗就表示,以陈菊为例,她个人的形象不差,加上民进党在选前一天请出民进党大老林义雄助阵,向民进党支持者宣扬民进党的过往光辉和抱负,避而不谈近来不断爆发的贪污丑闻和停滞不前的经济发展。布朗认为这一策略在最后关键时刻起了效果,让民进党能够转危为安。而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的选举并非是对陈水扁个人的一次公投。
蓝普顿也认为,这次的选举是一次台湾地方政治的体现。以高雄为例,民进党候选人陈菊的政治立场较陈水扁来得中立而实际,某种程度上来说,民进党和国民党的高雄市长候选人都在尽其所能地向比较实际的中间选民们靠拢。
“国民党在高雄拿下的选票同民进党十分接近,黄俊英所得的票数也较四年前来得高。换句话说,如果我是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我不会太为高雄的败选难过。”蓝普顿表示道,“民进党可以说赢的只是‘期望博弈’,因为民进党一开始设定的标准就不高,只是要保住基本盘、不输掉高雄就好了。”
布朗则毫不迟疑地表示,马英九在国民党的领导地位受到这次选举的挑战。尽管黄俊英的票数有所增加,国民党在这样占有优势的氛围下却没能攻下民进党的最后堡垒——高雄,就像马英九百毒不侵的“盔甲”上裂了一道口。但布朗也不忘强调,对国民党而言,这次的选举并非一次大挫败,加上其他小党如亲民党无疑将在选后瓦解,对国民党来说并非坏事一桩。
军购问题继续冷冻台美关系
“整体来说,台美关系在陈水扁执政六年中是持续滑落的。芝加哥环球事务理事会最近公布的一项民调就显示,61%的美国民众反对在台海冲突的情况下以武力护台。”蓝普顿表示,“考虑到美国现在在中亚和中东麻烦缠身,美国最不希望看到台海也出状况。”
北高市长选举,民进党成功地冲出过去一年来的阴霾,颇有重新出发之势。美国的观察家在审视了台湾内政的可能变化后,对于台湾最重要的对外关系——台美关系的走向做出进一步的分析。
有鉴于过去一年来华盛顿为了军购预算迟迟没有进展而频说重话,2006年11月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杨苏棣甚至召开记者会敦促台湾“立法院”在此会期结束前通过预算案,惹得执政党猛赔不是,在野党则怒火中烧等情况,经历胜选而如同吃了定心丸的民进党政府能否加快军购的脚步,进而融化台美之间的冰霜?
“杨处长的发言并不符合外交惯例,我想他是意在影响台湾的选举。美国对民进党政府总是充满矛盾情结,一方面要求陈水扁不要搞台独,另一方面只要扁政府张罗军购,就会对他的贪污丑闻睁只眼、闭只眼,不找他麻烦。因此,美国希望支持军购的陈水扁能够做完这一任,也期望台湾选民能够投支持军购的民进党一票。”熊玠表示道,“但在这次与北高市长同时举行的市议会议员选举中,国民党在两市都大胜,我想美国会在今后改变政策,更倾向去拉拢国民党。”
蓝普顿直言,他觉得杨苏棣的举措并不妥当,而军购项目的费用高,不是个轻松的负担,他很怀疑军购预算能在立法院被成功通过。“我们(美国)希望台湾能采买这些军备,我认为这个政策是好的,美国对台决策圈对此进行辩论也是正确的。台湾政府若是选择听从美国的建议也就算了,但是不论台湾愿不愿意自我防卫,这样去逼迫陈水扁政府是不合适的。”蓝普顿感叹道,“我也不认为台湾人民会在外国的威胁面前就范。”
“杨处长的发言,我个人觉得是不妥当的。”陆伯彬表示道,“美国每次对台湾说重话,结果都是事与愿违,这是很清楚的。我想这次杨处长一言引起的反应也是一样的。”
陆伯彬认为,军购案的问题并不是国防或外交上的问题,而是台湾和美国的政治环境酝酿下的产物。在布什政府上任前,每个人都知道台湾向美国提出的军购清单为的是政治目的,也知道美国不可能会同意卖给台湾这些武器。只是布什上台后,时任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决定“给大陆一点颜色瞧瞧”,才全数同意这些军备采购项目。
“台湾对此军购案的不情不愿,反映出台湾的许多军事专家、政治精英和选民早已一致达成的决定:这笔军购项目并不符合台湾的利益。”陆伯彬评论道,“这笔军购案早就该被放弃了,只是美国方面很多人长期大力推销这个案子,只好硬着头皮,将错就错;陈水扁政府更是将其视作是自己在台美关系中可以操弄的政治筹码,因此也紧咬军购案不放。”
陆伯彬对美国政府的处理方式也有怨言:“我们的政策是,台湾只要通过一些军购就好了,不管是哪一项。殊不知,我们应该提供给台湾在防卫上更为需要的军备,例如防空导弹、反登陆作战武器。台湾和美国政府中没有人愿意为这个决策错误承担政治责任,事情才会演变到今天这个地步。”
任职于美国国务院30余年的布朗则强调,杨苏棣的言论反映出美国政府所有处理对台事务的机构,不论是国务院、国防部、国安会还是美国在台协会,都对军购案受到台湾政党互斗的拖延感到十分沮丧。
华盛顿在私底下和公开场合都试图对台湾传达这样的信息,但军购案却还是只闻楼梯响,最后美国政府决定“改变战术”,让杨苏棣以召开记者会的形式,直接诉诸于台湾人民。
“最终,军购的决定还是得由被选出来的民意代表来决定。”布朗评论道,“美国人的态度是,如果台湾不愿意对自己的国防做点事,当台海出现冲突时,也就别指望我们会来搭救你了。”
布朗并将矛头指向台湾岛内蓝绿阵营忙于彼此间器量狭小的政争,导致军购案成为反对党的政治筹码,延宕多年。布朗也指出美国的底线所在:“只要蓝绿都愿意让台湾的年度军事预算上升到GDP的3%,我想军购这个问题自然就会消失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台湾是不是在军事上能够被保卫住?”蓝普顿质疑道,“我认为长期来说,它是不可能的。短期来说,台湾能做的只有在政治上维持两岸关系的平稳。”
布朗则直言道,“台湾目前正在同中国进行一场台面下的军备竞赛,而台湾是不可能会赢的。但如果台湾因此而决定在国防上分文不花,不但使自己没有抵抗中国的本钱,更失去了要求美国伸出援手的筹码。反过来说,如果台湾能保持合理的强健军力,不但在寻求华盛顿援助时能站在比较好的谈判基础上,对对岸来说也会是个难以应付的对手,增加北京犯台的不确定性。”
两岸关系:从没这么好过?
台湾过去一年来深陷岛内“第一家庭”的政治风暴中,从陈水扁的重要幕僚、女婿到妻子,甚至他本人的涉嫌贪污,无一不重创台湾人民对民主的信心和期许。政治紊乱下的民生萧条和经济困顿更是让台湾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迅速缩减,台湾人民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对岸的经济飞涨,回过头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竞争力消逝于政客的笔墨和口水间。
对此,不仅台湾人心生不满,美国人也看不下去,美国政府和企业家代表更是公开呼吁台湾政府开放两岸直航、取消投资限制,试图帮助台湾走出不见天日的井底。《华盛顿观察》周刊走访的专家们则感叹说,美国的好心恐怕是白费了。
“美国人的声明反映出华盛顿希望见到两岸关系有所进步的期待,同时也是美国企业界的心声,两岸三通无异是他们心中的最大的期望。”布朗分析道,“但是,陈水扁政府不会在外国的压力下做出任何回应的,除非这个压力是来自台湾岛内的企业家和反对党,或是民进党内部提出辩论两岸政策的要求,否则三通很难真正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陆伯彬认为尽管陈水扁不会在两岸政策上做出什么成绩,但两岸关系却是“从来没有这么好过”。同时,台美关系也很不错,至少“在中美今年的高层军事交流议程表上,台湾问题连提都没提。”陆伯彬的判断是,华盛顿对台北的态度完全是基于台湾与对岸的关系如何。
“美国对美台关系的评估,是基于台湾的两岸政策对美国的贡献是什么、是不是符合美国的利益。”陆伯彬一针见血地指出,“因此,只要陈水扁政府不对两岸关系做出什么负面声明,美台关系就不会太差。此外,美国看好的是大陆的市场,也因此希望看到两岸的贸易频繁往来。相较之下,美台之间签不签自由贸易协定,对美国而言可说是微不足道的。”
蓝普顿指出,现任的陈水扁政府在短期内并没有能力去维持两岸的关系稳定,原因在于北京已经对陈水扁毫无信任。陈水扁政府为了获取岛内的政治利益不仅伤害了台湾同美国的关系,更是将两岸的经贸发展置于一旁。至于支持率跌到谷底的陈水扁是否会在剩余的1年半任期内使出“临门一脚”,提出更倾向“台独”的主张,以期巩固深绿的基本教义信徒的向心力,美国的专家们似乎是嗤之以鼻了。
“陈水扁若是做出任何挑衅的言论,都会是一个很明显的花招,对岸和美国方面只会认为他是要拯救自己的低支持率而使出的伎俩,而不会认真以待,”蓝普顿评论道。
“在国内政策上,陈水扁已经不可能有所作为了。他先前积极推动民进党内提出新宪的草稿,最后也不了了之。也就是说,陈水扁不可能再只手改变任何重大政策了,”布朗表示道。但两岸的政经僵局是不是只会继续下去,两岸关系在未来是不是就只能静待2008年大选后的曙光,布朗倒是颇为乐观。
“陈水扁虽然经过这次选举会重拾些信心,但是民进党内部的杂音不小,对于处理两岸关系也有与陈水扁不同的立场。”布朗表示道,“两岸交流在政治上或许不会有任何突破,但是还是有些事是可以谈拢的,例如大陆观光客赴台和包机直航定期化。”
熊玠则担忧地说,“大陆方面也从这次的选举中学到了一个教训:过去一、两年来大陆政府积极向台湾南部人民交心,大量收购台湾农产品,事后证明这一策略并没有奏效,这样的结果也可能影响大陆改变既有的对台政策,两岸恐怕要继续‘僵’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