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社会性发展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00:18
音乐,教育,社会,发展
论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社会性发展教育
许卓娅
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功能是不言自明的。然而.当伐们在很大程度上把教育
放入促进个体社会性发展这个范畴来考察时,儿童音乐教育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究竟又有什么关系呢?本文所要探讨的即是:通过音乐教育促进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可能性及其特殊规律.
一、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中的社会性发展教育
在我国周代的官方学校中,就已分出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现今,人们一般很容易把射、御、书、数看成是知识、技能训
练的课程,而把礼、乐着成是政治、道德教育的课程。但事实上,乐的教育—也就是今天所讲的以音乐为手段所进行的教育,常常是贯穿在其
他各方面的教育过程之中的,而其他各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渗透于音乐教育的过程之中.如:在“礼”的课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各种社交场合的
行为规范,而且还要学习在这些场合使用音乐、舞蹈的规范,了解音乐活动应如何符合规范地与各种待定场合的需要相配合.再如在“御”的课
程中.学习者不但要学习通过各种艰难道路时的熟练驾车技术,而且还要掌习如何使车铃发出让人身心愉快的悦耳协调的音响,以及如何使驾车
的姿势具有优美的形态
与和谐的动律.对此.古代音乐理论有明确的解释这样的结合,能够使人自然地达到思想与行为的协调统一,在积极的审美情感主导下,自然地
达到对各种社会性行为的主动的选择和接纳。
在我国古代的农村、山区、边远闭塞地区,人们对儿童所进行的社会化教育活动更是与音乐密不可
分;在没有书本或无法使用书本的情况下,社会性发展教育的诸多方面经常都是通过歌唱、舞蹈来进行的.在其中.不仅成年人通过社会音乐活动
向儿童传递政治、道德、科技和艺术及其社会价值标准.而且儿童们也在社会音乐活动中学会了如何理解他人和如何表达自己。
本文按探讨的问题之需要.把社会性发展划分成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大方面是社会文化继承。其中包括特定社会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科技文
艺遗产等。第二大方面是社会角色扮演。其中包括了解自己在各种特定社会环境中的地位、作用.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周围的其他人,有效地掌握
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以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
二、当今世界音乐教育中的社会性发展教育
当今世界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一些独立而富有特色的儿童音乐教育休系的形成、确立、传播现象为标志的.仔细
研究有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些休系几乎都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要求。同时,由于各个体系所侧重的
杜会性发展目标不同,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体系也不同,所以,也就形成了各个体系在儿童社会性发展教育方面的独特风格

如柯达依(1882-1967 >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是在欧洲民族解放斗争的背景下产生的。该体系在其终极目标上,十分强调唤醒人民的民族意识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目标上,十分强调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的养成,以及使儿童了解和热爱本民族文化传统等;在教育内
容选择方面,十分强调合唱教学和运用本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
再如,铃木(1898-)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更是渗透日本民族对儿童成材的社会价值观念;坚韧、守纪、责任感、持之以恒地追求目标等。
再如:前苏联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在他主持制定的音乐教学大纲中提出:“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
并明确地将音乐的社会价值观念作为其课程体系的中心支柱,在一至七年级的课程中,精心设计了((三根支柱—歌曲,舞蹈,进行曲》;《我们
民族的音乐》;《音乐的改造力量》;《音乐与当代生活》等一系列课题,以逐步落实其追求的教育目标。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会长,日本音乐教
育家高荻保治先生,在1993年8月应邀来华讲学时一再反复强调指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的今天,日本和中国都承担着维护世界
秩序的责任,根据这种情况,我们的教育要超越国民教育这个范围,积极的国际性,儿童的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成长的需要,音
乐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部分,是绝不应该忽视这一点的。
三、理论的再思考
学前期是个体发展的一个初始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其全部有关学习的三种基本心理成
份—认知、情感、行动(操作)的发展上,也尚处在刚刚起步、十分软弱、十分不完善的状态。因此,我们
不能用大龄儿童和成人的发展途径、发展标准来看待对他们所进行的教育。同时,学前期也是个体发展
的一个特殊阶段。处这一阶段的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其中,认知、情感、行动各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方式也有
着自己的规律和模式。因此,也不能用教育大龄儿童和成年人的方法来教育他们。更何况,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手段或者工具,对人施加
教育影响的功能和规律也必然有别于其他教育。因此,我们在思考和探索以音乐教育为手段来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时,也必须要全面而植雷袖
老渗萄以下布女此转件格l只.
1.       学前儿童是行动的个体。凡事如不能让他们亲身经历和体验,就不会使他们产生真实的认识。
2.       .学前儿童是重情感的个体。凡事如不能对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影响,就不会使他们获得真切的体验。
3.学前儿童是相对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休。凡事如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进行观察、认识、体验、思考,就会使他们有可能转向从
他人的角度出发。
4.音乐是行动的艺术。如不能亲身参加到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去听、唱、奏、舞、演、玩,就不会产生对音乐的真实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
5.音乐是情感的艺米。不能对人产生积极情感影响的音乐,要么不是好的音乐,要么对某些人来说不是合适的音乐。音乐若不能对人产生积机
的情绪影响,也就不可能对人产生其他的积极教育影响。
6.音乐是表达和交流的艺术。音乐若能够成为人创造出表达和交流的机会,音乐本身的价值才可能更全面更完善地获得实现。
四、实践的再思考
(一)教育目标在学前阶段,通过集体的音乐教育活动可能达成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目标有:
1.       帮助儿童逐步学会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帮助儿童逐步学会理解和满足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2.       帮助儿童逐步学会主动寻求交流、合作和帮助。
3.       帮助儿童逐步学会遵宁与他们所参加的具体活动有关的社会性规则,并逐步学会理解这些规则对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重要意义。
4.       帮助儿童逐步学会与他人平等、友好、公平地竞争,学会正确对待竞争的胜利和失利。
5.  帮助儿童逐步学会如何从他人处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逐步学会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各种不同的意见。
6. 帮助儿童初步形成对我国和世界优秀音乐遗产的积极情感。
7. 帮助儿童初步形成于他们所能理解的勤劳、俭朴、友善、公正、勇敢、坚强等道德品质和个性品质及有关行为的积极情感。
8. 帮助儿童初步形成对家庭、幼儿园、家乡、祖国以及周围从事各种劳动的人们的积极情感。
9. 帮助儿童初步形成对周围生活中各种美好事物的积机情感。
10. 帮助儿童对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史实、革命英雄人物等他们一时不能很好理解的概念、事实、人物产生最初步的积机印象。
(二)教育途径
在学前阶段,以上教育目标中的第1-5项目标,更多地是通过“行动—情感—认识”的途径来实现的。即首先是行动,然后是由行动的结果激起
相应的情感,最后才是通过个体对自身情感的体验、认识和评价来达到有关的发展目标。
以上教育目标中的第fi-10项目标,则主要是通过“情感熏陶”的途径来实现的。即首先是激起某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然后是表达这种情感体验
,最后才
是个体通过由表达情感所引起的情感本身的强化和升华来达到有关的发展目标。
直接从认识人手的途径,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的过程中,一般仅作为辅助的途径。
(三)教育材料
为了达到上述教育目标,在选择教育材料时应注意:
1.选择在帮助儿童发展社会性素质方面有某种潜力的作品,并努力创造机会让儿童在参与音乐活动的实践中获得与社会性发展有关的积机情感
休验,或让儿童在对作品本身的J思想、情感进行休验、表现的过程中直接获得积机的情感体验。
2.选择中外著名的优秀音乐作品,以作品本身具有的高度艺术魅力来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审美情感。适当地让儿童接触一些真正优秀的成人音
乐作品,不但可以开阔儿童的音乐眼界。丰富儿童的音乐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一种内部的审美价值休系的基础模型
,这种模型一旦初具规模,就可以帮助儿童有选择地对待周围环境中的音乐信息,使儿童音乐趣味向着高尚、丰富、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四)  教育程序与方法
教育程序与方法是最终落实教育目标的关键,在这方面目前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  改变过去“新授—复习”式的“双层次介入”程序,而采用“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程序。为儿童创造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加
深认识。加深体脸的机会。
2.  改变过去一般从一个角度,用一种方式参与音乐进行的程序,而采用“多通道参与”式的,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式参与音乐进行的程序
。为儿童创造丰富、扩展、强化各种积极体验的机会。
3.       改变过去重讲解、重记忆,轻行动、轻体验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而采用重行动、重休验、重表达、重文流的模式和方法。为儿童创造
更多的自己行动,自己体验,自己评价,自己调整的机会。
4.  坚持对并合社会准则的基本行为才式的持之以恒的要求;坚持通过足够量的反复练习使之形成技能和习惯。
5.  教师要学会注意儿童的发展,并逐步使儿童学会注意自己的发展。教师应经常使用客观反馈的方法来帮助儿童自己了解、评价、调整自己
的认识、情感和行动。
五、教师的责任和作用的再思考,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其责任是通过教育影响有效地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教师在贯彻社会性发展教育目
标的过程中,不应是一个机械的知识、技能传播者和行为习惯训练者,而应是一个灵活的条件、环境创设者,探索活动的引导者.探索结果的反
馈者,探索体验的分享者。当然,对于儿童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的社会性行为规范来讲,一定量的练习组织和对练习的督促、指导也是教师
的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