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09:37
我家孩子喜欢爱因斯坦,惊奇于“相对论”穿越时空的妙想,小小年纪已把有关爱因斯坦的传记、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的科普读物看了个遍,并立志要做Albert.huangwei(小孩名黄威);他把爱因斯坦成功归因于只爱研究数学物理,还赞同爱因斯坦因学校不能满足兴趣就中途辍学;爱因斯坦晚年所在的普林斯顿大学也成为他的最爱,梦想有朝一日能去那儿上学,也梦想自己将来能搞出“Albert.huangwei相对论”。
我却推崇钱学森,常常告诉孩子钱老的故事,说钱老从小就学习优秀,在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优等生,到国外大学学习还是出类拔萃。因理论功底扎实深厚,才受器重,才有机会深入研究美国、德国的导弹技术,回国后才有机会把自己的学识贡献给国家,为中国的导弹技术、火箭技术发展作出贡献,成为中国的“航天之父”。也因此常常告诉孩子,钱老的成才之路,才是值得效仿的完美轨迹。还时常告诉他,要成为顶级科学家,得先学习好,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之后也才有可能搞“Albert.huangwei相对论”。
我从自己的学、经、历,从对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和对中国社会状况的理解,觉得给他的指导是没错的。小孩就应该扎扎实实地学好知识,然后学习知识的应用,再应用知识成就事业。
但最近通过与一些从国外回来的家长的探讨,还包括家庭参加一个“连通美国”活动与美国人的交流,隐隐感觉自己的认识有失偏颇,对孩子的指导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样的指导实质是唯学习(成绩)至上,如果以这种方式指导孩子,有可能扼杀孩子的想像和兴趣,也可能扼杀孩子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西方发达国家,在孩子早期教育阶段是比较放松的,学习主要在课堂上完成,没有太多课外练习,也没有太多高强度且是非对错鲜明的考试。强调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完成任务,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规划和完成任务的习惯。在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家长和学校则鼓励往深处发展。
同时,受崇尚个体独立自由文化的熏陶,西方国家的孩子从小就有长大成人后完全独立生活的意识,这促使他们较早就开始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一些有追求的孩子,很早就开始为实现他们的梦想做准备。为了实现梦想,他们会主动去寻找对他们将来有用的知识和能力。他们时常在综合能力与同龄孩子相当甚至不及的时候,却在某一方面追求远超同龄人的能力。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除了数学物理,其他功课都很一般甚至还不如他人,但却一心追求到当时以数学物理研究闻名的苏黎世大学学习,以满足他深入学习数学物理的愿望。长期的追求,令他的思考深邃,并最终超越同代人,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自然密码,创造出奇迹。
爱因斯坦在西方并非单一现象,现代高水准的理论和发明创造几乎都是西方人完成的,这说明西方教育对优才的培养确实有效。而我体会其重要原因是两条:一是通过学习的过程,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和能力;二是让有梦想、有追求的孩子,很好地延续了他们的梦想和追求,让他们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去准备实现梦想的条件,并保持长时间的热情努力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中国教育则因为关键性的考试,特别是高考,把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人为地分隔成了两部分,一个是学习阶段,以进入大学为标志,并以大学教育为其延伸;一个是从学到用的阶段,以大学教育末期为起点,再向工作岗位延伸。
从表面上看,整个过程似乎是无缝联接的。而且不断的考试,可以强化知识的掌握;同时,多数人认为,具备了扎实的知识功底,就具备了培养高技能的基础,而掌握了高技能,就能“高”创造。整条路线似乎很完美。
但再深入探究,特别是与西方教育比较,却可以发现中国教育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教育之路,就好比在旅行者前往远方探寻美景的路上,有一座高山。旅行者必须走过曲折、陡峭的山路,翻越这座高山才有机会去看美景。
在这条唯一的山道上,必须努力前行,因为被允许穿过山顶上的关卡、翻越高山的人数有限,只有走在前面的人才可以通过并进入景区,落后者被淘汰。于是,从进山的第一刻起,就必须奋力跻身前列。如果前期落后太多,基本上就没有机会在狭窄的山道上完成超越。于是,从一开始起步,大家就埋着头,拼命往前走,往上爬。途中,被问前往何方?回答是:“爬上山顶,越过高山”。旅行者只顾爬山,已经全然忘了自己是要去看远方的美景了。
在这条唯一的山道上,不但有天然的屏障——陡峭的山岩、湍急的河流,还有教练员人为设置的训练科目和考场。在攀岩前,教练员要让旅行者爬越比前方山岩还陡的训练墙,目的是确保旅行者不会在攀岩时摔下来;在过河前,教练员要让旅行者游过比前方河流还急的训练池,目的是确保旅行者不会在过河时被冲走、淹没。旅行者经过重重训练和考试,被证明有爬山、过河的能力,才被允许继续往上爬。
当旅行者费尽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已经是筋疲力尽了。这时,即使过了山顶,到了景区,但远方的美景已不再吸引他了。
于是他们就在景区边逡巡、徘徊,一边休息,一边欣赏旁边的小景。等到体力恢复,想继续探寻美景时,发现天色已晚。这就如很多被称为“高分低能”的中国大学生,虽经历严格的训练,掌握了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但却没有创造力,更难有成就;只是通才,而非专才,更难成干才。
当然,在这个大队中也有小部分意志坚强的旅行者,经过了长期磨砺和锻炼,更加成熟也更加坚定,他们继续前行,探寻美景,仿如钱老的历程。但毕竟是少数。
所以,我怀疑孩子走在中国教育的路上,会不会在爬山过程中就忘记了要探寻的美景,失去前行的动力?会不会因筋疲力尽、身心疲惫,失去了探寻美景的兴趣和热情?而一旦迷失了方向或失去了兴趣与热情,我想,要找到他们心中的美景将无异于天边揽月。
西方式教育之路,则好比旅行者在前往远方探寻美景时,是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峦而前行。在他们旅行的前方,路若隐若现,也有陡峭的山岩、湍急的河流。不同的是,他们往远处看,依稀能看到美景的轮廓,甚至如果爬上一个山峦的顶部,还可以在朦胧中欣赏一下远处的美景。于是,美景始终吸引着他们,令他们安心,令他们振奋。
在前行的路上,旅行者各自探寻不同的路。在一些路口,有导航员,但旅行者也许听他们的建议,也许根本不听他们的建议,宁愿自己探索,锻炼自己寻找路线的能力甚至是开山辟路的能力;在山岩前、在河流前,有教练员,但只负责提供指导,然后就让旅行者自己试着穿过。在这个过程中,旅行者掌握了判断方向和路线的能力,掌握了爬山过河的技能。到了景区,矢志追求者继续自己的探索,直至找到美景。他们就如西方许多有创建的科学家,在各个领域实现了突破。
在前行的路上,还有些急于欣赏美景的旅行者,不甘按部就班。脱离了大队,不分昼夜,匆忙赶路。他们不惜离开平坦的道路,从艰险的捷径杀出。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冒险激进。虽有些人倒在行进的路上,但成功者却先于他人到达了景区。而且,以他们在艰苦磨砺中锻炼的意志和练就的本领,在无路可循的景区中,他们更加坚定、更加敏锐,成为第一个见到美景的人。就仿如爱因斯坦,创造了开天辟地的伟业,是真正的天才、奇才。
孩子走在中国教育之路上,必须穿越高考这座高山。受到高山的阻挡,他们难以看到高山后的美景。他们可能彷徨,他们可能失望。中国的家长,要多承担一个责任,鼓励孩子时常梦想一下远处的美景,激励他们勇敢前行。如果中国的孩子能带着梦想和希望,满怀激情翻过高山,我想,他们也一定能找到美景。我家孩子,如果能一直保留“Albert.huangwei相对论”的梦想,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前进,我也相信他一定可以成为Albert.huangwei。
当然,中国社会更应该思考,中国教育之路中间的这座高山是必须穿越的吗?从平缓些的地方通过就不可以吗?或者,翻山的路就不能多几条,过山的卡子就不能多放过些人吗?
中国社会还应该思考,上山途中有必要设那么多的训练科目和考场吗?训练和考试的要求有必要那么高吗?教练员需要教得那么细吗?能不能换个思维,教练作些指导,就鼓励去试?摔两下或呛几口水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能摔个明白就好了嘛。
这些都是中国教育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是中国教育难培养优才的症结,急待改变。
中国社会应该拿出智慧,拿出勇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吸取西方的经验,融合自身的长处,做出改变。
我相信,以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也一定能做出正确的改变。
如果是这样,中国的孩子成才之路将更宽广,中国的孩子离他们的梦想将更近。我的孩子也更有希望成为Albert.huangwei。
黄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