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技术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06:30
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
要理解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技术的启示,就必须先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迅速崛起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站在现代主义的对立面,痛心疾首地审视和解剖现代主义扩张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疏离,以及由此展开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后现代主义具有如下的特点:
(1)拒斥中心,全面解构现代主体性,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在它看来现代主体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确实功不可没,但现代主体性的无度狂奔却前所未有地加速刺激了人类扩张性、侵略性,宰制性的主体性,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核威胁、两极分化等一系列的严重问题。这些正逐渐诱导着人类走向自毁家园之路。它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同一性,强调人与人的内在本质关系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认为人类在本质上是开放性的。
(2)反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反对现象与本质的逻辑上的二元对立,反对将事物简约归纳而寻绎出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表象背后的深度,反对从所有复杂现象推断抽象本质,认为本质主义这种理性的霸权,使人们在把握世界的同时,又以牺牲事物的丰富性为代价而获得所谓的唯一性。进入后现代主义意味着从本质主义的独断论中挣脱出来,一切都通过对话而沟通,通过阐释和再阐释而不断生成。
(3)反表象主义。表象主义认为,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是二心对立的,哲学的任务是研究主体如何正确认识客体,如何使用主观与客观相吻合,从而获得真理。后现代主义反对二元论,反对二元对立,在它看来,应从多元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应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中去把握事物。
(4)反基础主义。基础主义认为,人类文化和知识存在一个可靠的基础或普遍的原则,只有这些普遍的原则才具有评判具体学科的准确性各客观性原则,并以此来构建文化等级秩序或思想体系的大厦。后现代主义,主张以差异、多元取代统一、普遍、以不确定性取代确定性。
(5)抨击科学主义。后现代主义批判科学逐渐成为“文化帝国主义”,电脑霸权使人淡漠心灵和智慧的内在修养而奉行商品世界那种冷冰冰的“外在化”的符号操作。深刻抨击在现代主义下技术对人性的泯灭。
二、         从后现代主义重新审视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必须声明,在用后现代主义解读教育技术这一领域中的问题时,我们是抱着很浓厚的现代主义的色彩的。因为我们希望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中得到的是对教育技术这一领域的理性的把握,从它思想中蕴涵的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从而对教育技术的的发展加以引导与理性思考。
教育技术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学科,它的很多思想都是从其它学科借鉴而来的。我们有必要从它的理论基础,媒体技术,系统方法等方面加以分析、论述。
(1)       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发展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它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来看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学习理论经历了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发展历程。在行为主义看来,环境与刺激是决定学习者学习成败的关键,环境与学习者是分立的。行为主义的客观主义观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链,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分析:第一,它否定了人的复杂性、丰富性,认为通过环境的刺激就能使学习者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认为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就是刺激与反应连接的过程。第二,它强调了知识的本质性,认为学习者就是掌握知识的,只能对刺激做发被动的反应。知识就是理性的存在。第三,强调强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变化。有名的戴尔的经验之塔所强调的正是媒体技术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促进作用,它并没有认识到学生自身的复杂性。它一味地强调了二元性,认为环境与学习者都是确定的,忽视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关联性。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后现代主义所不能接受的。我们来看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在强调外界环境的刺激的同时,也强调了学习者对知识的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说它开始重视了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性及丰富性,但是认知主义仍然没能摆脱客观主义的束缚,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仍然存在着某种权威,知识是理性的反应,我们是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的。认知主义显然在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90年代建构主义引入教育领域,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自主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它对这个世界的自主意义上的反应。显然,它反对对知识的唯一性的建构,即认为每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应该都是与现存社会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有关联的,它强调了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每个人的知识境界是不同的,那么他在进行建构的时候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思想与理解,也就是说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是不确定的。这种思想正是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这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知识的唯一性,知识的权威性是相对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一个理论依据就是皮亚杰的生物学上的观念,而皮亚杰正是建构主义的先驱。在他看来,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一个平衡的结束正是另一个不平衡的开始,对知识的理解永远都是处在不停地运动,不停地变化之中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行为主义的典型的二元论到认知主义对学习者内部学习世界的关注,到建构主义的对学习者自主意义的建构,到它所体现出来的,在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协作与会话来进行意义的建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突出了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不是孤立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得到了展现。因为它与后现代主义的几个特点是相吻合的,它反对对事物的复杂性的否认,认为事物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它反对表象主义,反对二元论,而这一些都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得到了体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了知识的自主意义上的建构,而不是外界的强迫,同时,它也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协作与会话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是一种主客融合、物我两忘的生命境界。同时,建构主义强调情境的复杂性以及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无不与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反基础主义相吻合,以差异、多元取代统一、普遍、以不确定性取代确定性。每个人对知识的建构都是不同的,不要要求一种确定性。
(2)       从媒体技术的发展来看,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对我们使用媒体技术以启发,同时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支持。 媒体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直观教具到视听技术到视听传播到今天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发展。在媒体技术每实现一次重大的飞跃时,在教育领域,人们都会为之振奋认为技术将改变我们的一切,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学习,改变我们的观念。爱因斯坦在电影刚刚出现时,曾经预言说电影将改变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结果并没有出现。正是如此,当这些技术过去,我们冷静地思考时,却发现并不是象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虽然新的技术进入了学校,进入了课堂,但是并没有出现那种人们想要的学习结果及想达到的目标。那种认为技术能够决定一切的观念得到了粉碎,而技术决定一切正是我们处在现代主义中的人所一直信奉的。殊不知,我们犯了一个错误,技术是掌握在人的手中的,技术的最终作用取决于人的作用,而尤其是在教育领域里,我们面对的是有生命力的人,如果我们单纯地只重视了技术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复杂性,我们必将走入一个误区。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我们不能对技术,对理性进行盲目的乐观,不正是现代技术,现代科技在这个世纪里对我们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灾难吗?我们更应该进行认真的反思。后现代主义对技术的否定,对理性的一味否定,固然有其不合理的方面,但是它带给我们的启示,让我们从另一个维度思考问题,无疑是有益的。今天,我们在大力普及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时候是不是应当更加理智地思考一下过去,思考一下我们过去在使用媒体技术时所走的弯路,这或许对我们的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有益的。其实,我们更应当思考一下,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到今天的多媒体教学,我们是不是在走着一条同样的道路,对学生的复杂性的泯灭,对教师与学生的截然分离,对知识的理性的一味强调,这或许是后现代主义带给的让我们反思的东西。有一点我们需要提一下,那就是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一些支持。例如,它的超媒体技术,它的虚拟现实技术,无不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体现。因为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关于不连续、不确定性的体现。
(3)       从系统方法的发展来看。我们正从旧三论走向新三论,即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走向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旧三论强调的是确定性、最优化、唯一性。这是现代主义的典型表现。后现代主义强调不确定性,多样性、非线性和开放性。这正是新的三论所集中体现的。当今的学术领域里,关于复杂事物和复杂性的研究已经异军突起,而且这恰恰是从自然科学领域里开始的。正如华勒斯坦所指出的那样:从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一些新的发展趋来看,它们强调非直线甚于强调直线,强调复杂性更甚于强调简单化。既然自然科学领域都强调复杂性,那么教育科学是面对人的,人是有生命力的,有意识的,更应认识到他的复杂性,既包括了教师,又包括了学生。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不仅面对的是学生,设计工作任务的完成是要靠教师来完成的,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的这一过程既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也有学生因素的掺杂。那么过程的设计也应当是复杂的,非线性的,人的思维并不是线性的,而是跳跃式的,非线性的。因此,教学设计应当是复杂的。我们用现代主义的思想从教学设计的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后现代主义对它的启示。我们先来看一下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目标不仅单纯地先于行动,而且产生于行动之中。这与我们当前的教学中所采用的模式显然是不相符的,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是早就确定好了目标,然后按照这一目标展开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都是围绕这一预先确定的目标展开的,而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规划和执行是相互联系着的,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停地调整,学生是充满感情的,充满了复杂性,在学习的过程它是不确定的,必然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做的就是要不断地调整自己已经制定的目标以适应学生在学习过程所提出的不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可能这也体现了一句古话“计划不如变化快”,必须在不停地变化中不停地调整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不确定性。我们来看对学习者的分析,在传统的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分类,我们往往用二元论把学生的学习风格截然区分开来,比如活跃性与沉思性,序列性与随意性,但是如果我们用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解读的话,我们应当从多元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学生是丰富的,是复杂的,他在拥有这种学习风格的同时,也拥有另外的学习风格,只不过两者可能在某一个学习者的身上表现出一定的强弱性而己。我们从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分析一下后现代主义对它的启示,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用的教学策略一般就是授导性教学策略,教师进行讲授,学生一味地被动地接受,而当新的学习理论引入时,我们又把它当成了圣经,以为一种学习理论的指导就可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事物都是复杂的,尤其是人的学习是复杂的,一种教学策略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教学问题,后现代主义对我们的启示就是要重视人的复杂性,要从多元的角度考虑问题,有些问题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范围内可能更容易解决,而有些问题则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范围内更容易解决,学习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一种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策略中的应用都有其相适应的领域。在教学评价中我们更多地强调从量的角度去把握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的教学结果,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我们更应当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两方面去把握,即在从量的把握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情感的变化,重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都应当看到它的不确定性,看到它的复杂性,不要老是用系统有序的观点来看待教学设计。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一直以为有一种教学策略能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都是不确定的,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用一种单一的方法就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学设计的复杂性,要即时地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如今教学设计的思想从系统论向关系论的转变正是后现代主义对人的复杂性的重视的一种体现。
(4)       从教育技术的94定义来分析,它也既蕴含着现代主义的色彩,又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色彩。首先,教育技术94定义的界定本身就是为了给教育技术一个严格的规定,给人以理性上的支持,给大家一个共识。而这一点正是现代主义所强调的理性与本质的具体的体现。第二,它所涉及的内容、设计、开发、管理与评价五个范畴的相互交叉性又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色彩,即不连续性与不确定性的体现。第三,从94定义产生的背景来看,它是在学习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与多媒媒体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形成的,同时它又深受时代所处的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它必然就是既是现代的,又是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的。
三、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技术的发展是有其特殊性的,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下的教育技术在中国的影响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       在现阶段教育技术的发展应该是处在现代主义阶段,而不是后现代主义,但是有关的理论与技术已经开始为其提供支持。我想,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教育技术学本身在其学科性质,本身的定位问题尚未完成之前,是不会直接进入后现代主义的。尤其是在中国,我们说教育技术应该是在向现代主义的过渡过程中,更不用说是后现代主义了,只能说是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消除那种一味的因果 关系,教师学生媒体的非线性关系。教育技术本身是受社会的影响很大的,外界的环境决定了它,同时从它自身来看,也是不健全的。我们处在现代主义中。我们的教育就处在现代主义中,在我们看来,在现代教育依存于社会的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借鉴有益于教育技术发展的内容,包括理论基础与其自身的理论结构以及对技术应用的支持。后现代主义提示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思考问题。
(2)       教育技术的发展应当是开放性的。由于后现代主义强调开放性,那么教育技术应当吸收一切有于自身的东西,以促使自己的发展。我们过分的强调了技术而忽视了人的情感,教育技术毕竟还是涉及到人的。人毕竟是高级的动物我们不能只重视了对理性的思考。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在教育中有人的因素,在技术的利用、使用中也是人在操纵,同时,技术也是面向人的。因此,我们要把握对人的丰富性的、复杂性的理解。不要把人当成抽象的存在。在教育教学中在教育技术利用的过程中我们要反对二元论,反对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独立的二元性,教学的过程应是相互交流的过程。对设计的影响,应当有理论上(建构主义的发展),还有实践上的影响。反对理性主义,提倡多元论,就应当允许在实践中用多种理论加以指导。一个客观存在的例子就是受理性主义的影响,我们的教学评价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呢,标准化的考试,量化标准的采取,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忽视了师生双方的互动。教育技术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础就是耗散结构理论。在耗散结构理论看来,客观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即系统与外界环境存在着物质交换、能量和信息交换,如人体就是一个开放系统,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对于开放系统来说,系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有可能从无序态向着有序态方向发展,也可能从某一个有序态向另一种新的有序态方向发展。为了说明教育技术的开放性,我们可以从教育与技术两个维度来考察这个问题。教育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要受教育系统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受技术发展的影响。我们来看教育系统,显然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由于我们现在所谈的教育主要集中在教学领域,我们就从教学系统入手进行分析。教学系统的存在是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分不开的,没有环境也就没有教学系统存在的可能性。教学系统要不停地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生物体要从外界接受物质、能量来维持生命体本身的生存。新的教育理论及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被运用到教学领域,促使教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和方法的改进,结果使教师和学生的素质都得到不断地提高。我们来看技术的发展,它也无不是在吸收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思想,与外界进行着信息的交流以促使自己的发展,当代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正是在吸收物理及数学相关领域的思想、技术之后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教育本系统本身就是开放的,技术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也必须吸收外界的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因素。教育技术正是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教育是开放的,技术是开放的,那么教育技术自身也应当是开放的。其实,我们从教育技术自身的界定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它要吸收先进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并充分利用技术的力量来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这也表明它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来发展自己,才能促使自己得到更好地发展。我们综观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其实也不难发现,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就是教育技术对外开放吸收先进思想与先进技术的过程。那么,教育技术的开放性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技术的有益启示就是我们要吸收有利于其向序发展的能量、信息,使其得到最到程度的发展。
(3)       促使我们对今天的媒体利用进行反思。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后现代主义更加强调我们应当进行认真的反思与思考。这或许也是有的专家在呼吁应当把教育技术从技术的角度提高到科学的角度去思考的一个原因,技术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应用,而科学则让人们对自己的所做进行理性的反思。在现今的中小学,很多学校一味地发展多媒体,硬件的建设快速地发展,是不是有了多媒体就可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所有存在的问题呢,或许我们从我们在七八十年代所极力倡导的电视教学中得到一点启示。更加理性地思考会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       对人文思潮的再度重视。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可以说19世纪以前的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或者说是人文教育占主导地位。只是到了近代工业文明产生之后,科学教育对人的束缚开始显现出来。有人因此认为,20世纪教育的一大悲剧就是充当了科技理性的奴隶。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发展教育技术可能也有启示,在现阶段我们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对现代科学所产生的媒体技术的应用上,而忽视了教育这一领域本身所应当具有的人文性,我们必须清楚一点,教育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的充满生命力的人。我们不能单纯地以技术的应用来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为目标,我们更应当考虑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健全个性这一目标。尤其是在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里,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掌握前人留下来的科学知识,还要让学生的身心素质各方面得到发展。我们的教育技术是在一个大的社会及教育背景下实践的,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技术一定要考虑人文性的东西,切不可一味搞技术而忽视了学生的精神上的培养。教育技术是为了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他面对的是学习者,而学习者是复杂的个体,因此,我们在使用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人文性的东西的加入。这一点正是后现代主义思想所关注的。在现阶段我们所说的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单从它的字面上的理解,我们很容易只是单纯地从技术的角度,从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从可见的问题去考虑教育技术,我们有必要加深理解,而不仅停留在对技术的简单理解上,我们需要重视的是教育技术面对的也是人,它既有教师的控制也有学生的互动,人在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可能也是后现代主义带给我们的启发。
(5)       教育技术定义的严格界定有无必要。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任何事物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在不断地发展中的,我们不能一味地想严格地界定它,它所面对的是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是开放的是发展的,任何试图把它严格界定的想法都是不太科学的。固然在某一阶段它具有某些比较突出的特点,但是由于它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是很难加以合理界定的。在某一阶段的定位可能有理于这一学科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它的严格界定并不能适应它的快速的发展。因此,在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描述。
总之,后现代主义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它所倡导的不确定性,对人的复杂性的重视,对技术的否定态度这一切对我们今天正在大力发展的教育技术事业是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的。无论是在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中,还是在教育技术的实践中我们都应当借鉴那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以促使它更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四耕:《研究性学习的后现代特征与教学论意义》  教育科学  2002年第1期
(2)周建平:《后现代主义教学方法论蕴涵》宁波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
(3)高天明:《教育的现代与后现代之辩》深圳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
(4)黄文涛:《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高等函授学报 2002年第3期
(5)顾清红、祝智庭《教育技术的后现代观》电化教育研究  2001年第7期
作者简介:
赵可云,河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研究生,071002;
张首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电教中心研究生,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