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观幽默,寓慨于谐——苏轼《游沙湖》评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11:51
《东坡志林》中的《游沙湖》,是一篇很出色的文学随笔: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了解苏轼身世的人,对于“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的黄州,不会感到生疏。宋神宗元丰三年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今湖北黄岗县),谪居四年多。到黄州的第三个年头,苏轼惊魂稍定,广交乡野父老,  “蓑衣■笠,被荡于东坡之上”  (《东坡志林》卷四《卜居》),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七日,  “求疗”庞安常,游沙湖,写下了这篇作品。
这是一篇记游随笔,也就是兼有随笔和游记两种特色的散文。文章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接下去写人。这个人名叫庞安常(字安时),是位名医,有多种医学著作传世。《东坡志林》卷三《技术》一节中两处提到他,一谓“庞安常为医,不志于利,得善书古画,喜辄不自胜。”一谓“予来黄州,邻邑人庞安常者,亦以医闻,其术大类骧(名医,蜀人单骧),而加之以针术绝妙。然患聋,自不能愈,而愈人之病如神。此古人所以寄论于目睫也耶?骧、安常皆不以贿谢为急,又颇博物通古今,此所以过人也。元丰五年三月,予偶患左手肿,安常一针而愈,聊为记之。弦对庞安常的为人和医术是极为赞赏的。
宋代杂记见闻的随笔很多,往往写得杂沓堆砌。苏轼的随笔却别开生面。以记人而论,不是罗列平生事迹,常常是选取一二典型事例点化成文。作为文学随笔,在《游沙湖》中,作者没有写庞安常“不以贿谢为急”的人品和“愈人之病”的高招,只写了他俩分别“以手为口”和“以眼为耳”的“异人”特征。这样的笔墨,不仅幽默,富于情趣,而且还包含着一种隐情和感慨。
我们知道,苏轼一生不仅在政治斗争中,常常被诬陷,以至贬官、坐牢、流放。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遇到一些哭笑不得的事。有一次,他因身体不好,几天没露面,一时风传他死了,弄得亲戚朋友很紧张,甚至还传到了朝廷。真相大白以后,苏轼慨叹道:平生所遇大抵如此!是啊,如果一些人的口能象苏轼的手那样,用来传达心声,不是用来造谣中伤,苏轼的命运不至于如此坎坷。如果另一些人能象庞安常一样,以眼睛代替耳朵,不轻信传言,他苏东坡也不至于长期蒙冤受屈。幽默不等于滑稽,它常常被称为智慧的火花,能给人以良知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苏轼的幽默当然不是为了使人开心,逗人发笑。有的即使写得令人忍俊不置,可能在笑脸上也要挂着泪花,感到心酸。不是吗?庞安常和苏轼,一个是“针术绝妙”的神医,一个曾被仁宗皇帝夸赞为为儿孙寻得的“相才”,都是难得的“一时异人”。然而,他们都很不幸。庞安常身居一隅权充村医,作者则被流放成了罪人。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苏轼不是,也不可能是心无介蒂的。次年其妾朝云生子苏遁,苏轼写了这样一首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此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如果把上述苏轼的一系列感慨联系起来看,似乎还包含这样的意思:人再聪明,如果生不逢时,倒不如作一个“以手为口”的哑巴和“以眼为耳”的聋子,或者干脆作一个“愚且鲁”的痴子为好。这是多么沉痛的感喟。
我们这样分析苏轼的上述诗文,有没有引申附会之嫌呢?可以说没有。因为类似的感慨,在苏轼的作品和言谈中是随处可见的。在他的《初到黄州》一诗里,有“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的句子。“为口忙”三字,含有为生计奔忙和祸从口出的双重意思。苏轼因上谢表和写诗言事招惹了许多是非,吃尽了苦头,他怎么能不感到忿忿不平呢?但他却并不疾言厉色地发泄不满,反而用“为口忙”这种诙谐的口气,以咎由自取这种自嘲的语调,在指顾谈笑间表现出来。这正是一个具有宏大的气度、深沉的思想的作者的笔墨。诗的最后两句:“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实际上也是一种语含幽默的牢骚话。
但苏轼毕竟是善处穷厄的智者,而且他这时已在黄州东坡筹划造屋开荒,安于“识字耕田夫”的生活,疾病亦已痊愈,故这次与庞安常同游清泉寺,心情特别开朗。当看到王羲之(字逸少)的洗笔泉,又看到“溪水西流”的兰溪,使他领悟到一种新的哲理,产生新的意境,对人生萌动了一种积极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向往和追求鲜明地体现在他《游沙湖》随口唱出的《浣溪沙》一词中。
对于这首小令,注家一致认为,作者是用自居易《醉歌示伎人商玲珑》一诗的反意。白诗有云: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全唐诗》卷四三五)所表现的是一种消沉情绪。苏词的基调积极多了,他蕴蓄着一种催人向上的人生哲理。表现了对予美好生活前途的幢憬和对于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所抒发的感情是积极的,乐观的,也更为人喜爱。
从艺术上看,作者以极朴素、自然、清淡的语言写出了非常丰富复杂的感情,并且有层次地表现了感情的发展变化——由寓慨于谐,发展到开朗、积极、乐观,由萧疏简淡的叙述到朗声高唱,思想感情的抒发越来越浓烈,读时令人情不自禁地也要伴随作者歌唱起来。
文章的另一特点是用笔经济,全文只有一百七十二字。写游览所见景物,只简略点出逸少洗笔泉、兰溪水西流。而对兰溪景物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则留到词中表现。歌词把静谧幽雅的景色、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精警深刻的人生哲理,浑然无迹地融合起来。在短小的篇幅中,有人物,有事件,有自然景色,有诗情哲理,这一切又似乎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充分体现了苏轼随笔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第三个特点是作者善于用深邃的眼光观察自然景物,并赋予丰富的想象,把思想性和哲理性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种高度的艺术技巧,也是值得借鉴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