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三十年-搜4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03:51
寡头化vs民粹化:改革共识破裂了吗?(2)
作者:马立诚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不同意孙立平的判断。俞可平在2006年3曰27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上发表谈话说:“有人指出,目前我们对改革已经缺乏基本的共识,20多年前那种对改革的高度共识已经不复存在。我不同意这种判断。对改革的争论和分歧,表明我们确实需要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但它并不表示社会对改革已经失去基本共识。这里有一个如何理解共识的问题。共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共同的看法,那是不可能的事。共识是指多数人普遍类似的态度,它并不排斥少数人的不同态度。我们说民主政治是一种‘共识政治’,就是指它遵循‘尊重多数,保护少数’的基本原则,即民主政治建立在多数同意之上,但它并不排斥并且包容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理解目前社会各界对改革的各种态度,我认为从总体上看,我们对改革有着基本的共识。”
俞可平认为,下面几个判断是多数人对改革的基本共识:1、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家都是改革的受益者。即使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相对利益受损的群体,但与改革前的境况相比,他们的利益总量从绝对值上讲也是明显增加了。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2、改革不可逆转,这是改革的深刻性所在。3、改革的瓶颈已经位移,集中到了政治体制改革方面。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也不同意孙立平的判断。孙立平提出“破裂”说之后整整一年,2007年11月,竹立家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马国川的采访时说,在各种社会思潮碰撞的背后,新的发展共识正在形成,其基本内容是“民主、民生、公正、和谐”。
关于民主。竹立家提出县一级政权要搞民主选举,再有就是实现各级人大代表直选,以及政府行政要“公开透明”,建立公共财政等等。
关于民生。他说,社会各界认为,政府应该“有效地”提供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福利保障等“公共物品”。
关于公正。他说,政府处于各种利益关系的中心,最重要的是遵循社会公正原则。“应以维护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为出发点”。不管穷人富人,其基本权利应当得到一视同仁的保护。
关于和谐。竹立家指出,和谐的核心是利益公平分配,民主和公正是和谐社会的“两个最根本的制度支柱”。
竹立家提出的“新共识”,没见什么人反对。实际上,“竹四条”的内容已经散见于大量媒体议论,但把它们归纳起来系统地概括为“新共识”,竹立家是第一个。竹教授很谦虚,他用“试图”两个字解释自己的努力:“新发展共识是试图对未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价值坐标。”
竹立家提出的民主、民生、公正、和谐,确实抓住了新的改革攻坚的要点,是对改革面临的挑战的一种回应。
还有比孙立平更加激进的人士说,中国的改革已经死了。改革当然没有死。如果说,1215年的《大宪章》为英国政治改革奠了基,那么请问,英国的政治改革持续了多少年?其中又经过了多少次“断裂”?
或许可以说,“断裂”是“阶段性”的一种表达和概括方式,意味着改革来到了新阶段的门槛。“断裂”,是排浪中的漩涡,是发展的“试错”环节,也是新的中国在分娩中遇到的阵痛。它传导出来的张力,不但表现为反思与批判,而且还蕴含着深深的希望,以便重新凝聚再出发。2008年,全国无以计数的文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不就是重新凝聚的檄文么?
有的学者对孙立平的“断裂”说表示担心。你总强调“破裂”、“断裂”,难免会使一部分人丧失对改革的信心,甚至唾弃改革,从而加剧民粹主义的情绪。提出这种担心的就有吴敬琏教授。
不过,吴敬琏也说,近来孙立平有所调整。在2007年出版的《守卫底线》这本书中,孙立平开始把“断裂”的两边缝接起来,希望尽快“形成改革的新共识”。他说:“改革要有公正的目标,要有民众的参与,这都是在反思中正在形成的共识”,这些新共识正在“进一步形成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