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三十年-搜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21:08
光彩事业为啥能得江泽民、胡锦涛的支持?(2)
作者:马立诚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全国各省市也先后成立各地的光彩事业促进会,并且把光彩事业的网络一直推进到各县。
光彩事业的特点和宗旨,是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体,包括台港澳侨工商界人士,与老、少、边、穷地区共谋发展。
与政府投资不同的是,光彩事业是通过民间渠道,用市场方式把贫困地区的资源与民营企业的资源结合起来,实现合理配置。光彩事业的理念是“互利互惠,义利兼得”,原则是“自觉自愿,量力而行。”
“光彩1号工程”是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在西昌建成的一家饲料企业。随后,他相继在贵州、江西、河南、山东等地的老少边穷地区建立了23家光彩事业扶贫工厂。
河北亨豪集团总裁张江平,在河北省围场县坝上的“北大荒”,开垦万亩荒滩,帮助7000多个农民脱贫。
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芝庭,投资2800多万元,开发扶贫项目20多个,帮助贵州山区农民发展黑山羊养殖和金银花种植。
福建港兴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命兴,成立光彩事业集团公司,先后收购3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安置当地劳动力400多人。
10位发起倡议的企业家率先垂范,拉开了光彩的序幕。
孟祥林说,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经常组团到贫困地区考察投资,一般是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或者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带队,当地都是一把手接待,拿出最好的投资项目和政策。“这是单个企业投资没法比的”,孟祥林说。借此,企业也获得了不少宝贵的资源,发展壮大。
光彩事业的“精神领袖”胡德平对民营企业家不遗余力的支持和保护,也是光彩事业能够团结大批民营企业的重要因素。这里讲一个被判死缓的民营企业家最后无罪开释的故事。
这位企业家叫涂景新。1993年,涂景新把自己的公司戴上“红帽子”,挂靠在海南一家国有公司——海南机设公司门下。涂景新的公司后来越做越大。1999年,他想把公司从国企门下脱钩,结果被国企告上法庭。最后,涂景新以侵吞国有资产罪被判死缓。胡德平得知情况,专程去海南调研,并与中纪委、最高人民法院反复讨论此事。胡德平说,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民营企业家出于“政治安全”的考虑,不得不戴上“红帽子”——挂靠在机关或国企门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产权清晰”无法回避,私营企业要求变更注册登记,摘掉“红帽子”,是必然趋势。2006年,在胡德平努力之下,被关押了7年的涂景新终审被判无罪释放。胡德平说,涂景新的“红帽子”案,是工商联维权的一个成功案例,使有关方面对“红帽子”企业的产权界定与处理,有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
光彩事业引起了国际关注。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官员就多次来华考察中西部地区光彩事业的进展情况,评价甚高。他们说,像这样有明确宗旨,有成熟理念,有全国性组织,以群体行为持续不断开展扶贫的,在国际上绝无仅有。
2000年,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成为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特别观察员,得到在联合国会议上的发言权。
2000年5月,胡德平率团出席联合国特别联大会议,并在大会上发报表题为《光彩事业的文化理念》的演说,第一次在联合国舞台上阐述了中国光彩事业的实践和文化理念,引起各国代表热烈反响。
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建立了中非商会,帮助中国和非洲开展贸易投资,参与国际扶贫开发事业。
光彩事业开展起来之后,有口皆碑。即以中西部贫困地区贵州为例。《贵州政协报》网络版2005年5月17日报道,贵州省实施光彩事业10年,共有省内外700多家民营企业投资,项目792个,到位资金112亿。另为贵州贫困山区捐款捐物3亿多元,培训各类人才13.8万人次,解决了农村贫困山区11.4万人的就业问题,安排下岗职工21.41万人再就业,近27万农村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截至2006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参与光彩事业的企业19982个,项目数量15429个,累计到位资金1247.13亿元,累计培训372.98万人,捐赠总额170.15亿元,可谓硕果累累。
个体、私营经济走出低谷创办光彩事业,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大力支持。
1994年,当时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看了光彩事业的倡议书之后,请秘书转告倡议书发起人:光彩事业这个倡议很好。希望付诸行动,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做出贡献。
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对全国工商联负责人说:光彩事业这件事很好。1996年4月16日,江泽民为光彩事业题词:“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共同富裕。”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光彩事业的支持,与“左”的势力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威吓与打压形成了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