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成长的乡村幸福教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8:25:21

站着成长的乡村幸福教师

钟发全

 

此文发表于《今日教育20102期》

 

 

影响教师成长的不是大山的闭塞,不是地域的限制,不是第一学历的低下,也不是职业的卑微,而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心理需求!

                                                 ――题记

“我是谁?”面对这一人生的考题,只因为有过恍惚、徘徊,以及起锚、全速的发展过程,使得我多年来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几个月前,在百家讲坛听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讲《易经的奥秘》:“对于一个人来说,差不多二十年一轮变化。今天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和成就,多因为二十年前的几次选择与决定所致。”老先生的此番话,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深有感触。

回首自己这些年走过的人生之路,此时我在想,作为一位身处农村的小学教师,我也许永远都不可能改变自己低微的身份,但我也坚信,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执着和韧劲,去勇敢地追逐梦想,一定能提升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好学:积淀发展的底蕴

在每个日日夜夜的求索之路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位农村教师的悲哀——不读书,却总在盲目的、忘我的工作。也许是因为不想再看见身边无数农村教师虽呕心沥血,而最终仍走向平庸的现实,才有了我多年来的孜孜以求。当然,一位农村教师的好学之路,也并不是那么平坦的,而往往有更多的曲折和坎坷。为此,由师者向着学者方向嬗变,差不多成为了我近年来的执着追求。我嗜书如命,用书构建起了我的理想王国——“读书育己,教书育人,写书育世”。

我很幸运,以前因为好学改变了我的命运;如今因为好学让我重新抒写人生。对于我来说,书就是梦之源,好学让我找到到了圆梦的捷径。正值十五、六岁立志的好时光,挑灯夜读的我带着跳出农门的想法,报读了师范,以便捞个铁饭碗,而因此延续了我这样一位农民子弟的读书梦。在那十八岁花季般的年代,我如饥似渴地品读过很多文学书籍,而后有了10多首诗在小报小刊发表,做起了诗人梦。19岁那年踏上三尺讲台,我又开始做起了优秀教师梦。而真正对我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却是在1999年,我翻开了人生所读的第一本教育名著《给教师的100个建议》,从此,我对教育、教学类书籍倍加偏爱。

近十年来,买书、读书几乎成为我生活中的一大习惯。因为我知道,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真要促进专业发展,学习是必经之路,任何人也不可能绕开。现在,我对书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外出休息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带上一本书,与朋友们谈天时手上也会拿上一本书。虽然很多时候并没有读,可总感觉有书在身边,心里才是踏实的。今天,在我简陋的居室里,划出了被儿子戏称“作家室”的书房,放书的地方也在规模化发展呢!由原来的办公桌上堆放,到挤占老婆的嫁妆——碗柜,再到围着墙壁新做的两排大大的书架。

我知道,对于一位当代教师来说,读书的方式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时俱进。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2002年我便借着学校仅有的一台电脑,开始了网络阅读。2003年的春天,为方便网络阅读,我下决心贷款5千元买回了一台电脑,而后每月交上了占工资总额六分之一的网费。如今,我学习的方式更多,时不时找来名师的光盘,品读名师的课;打开QQ群,向同行们讨教;进入“呱呱2009”,与大家进行网络教研交流……

我心里清楚,一位农村教师真要由师者向学者转变,做到可以平凡但不平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实中,不少人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可成名之后就开始与书绝缘,而终至默默无闻。我因多年不忘读经问典,不免有几份“书生意气”。一位好学的教师,除去教育再没有其他的奢望和追求,此生实不再需要那些虚伪的、缥缈的东西来装点门面。如若有人硬说好学之人多有自命清高,在这样的时代,自命清高一点又有何妨呢?

虚心:拜师促成发展的契机

在当下,抓住网络求发展,无不是农村教师谋求专业发展的一条通天大道。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最怕的就是走进死胡同。记得我02年订阅了一本杂志《教育研究》,因为自身教育素养的欠缺而读不懂,那时,我多想得到他人的指点啊。带着这种心理需求,我走上了网络拜师之路,解决了心中的苦恼,最终发出了“大山奈几何,我有师傅啦”的呐喊。

有师傅的指点,对于一个农村教师的成长,可谓是举足轻重。正如人们对小沈阳成长历程的总结一样,赵本山对他的调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现实摆在眼前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对师傅的渴求,已成了乡村教师的一大心愿,可却不知师傅在哪,尽是乡村教师求学心切的真实写照。

在当今这开放的时代,打不开死结,就谋求不到发展。我们教师只有走向开放,获得拜师的机会才能迅速成长。如,前几天,受开县特级教师李跃进名师工作室的邀请,让我跟学员们通过网络进行一次“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讲座。也正是通过QQ群平台,我与好几位学员间便建立起了所谓的师徒关系,其实,在当今的社会,地域几乎不再是约束一位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最重要的还在于借助网络,寻求名师的指点。李跃进老师,他是我于08年在“成长论坛”因教研交流所拜的一位师傅。这两天,谢翌教授在电话中鼓励我考研究生,并邀请我参与他的课题研究,这可是一位只大我两岁的亦师亦友的师傅。

我拜的师傅真还不少呢,谈及拜师,我的感受还真颇多呢:

如,通过网络结缘拜师。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拜师必须对教育怀着虔诚之心,主动进入他人的研究领域,才会获得师傅的青睐。在网络中,我最初所拜的师傅是福建著名小语专家、特级教师林润生老师。当年,因为林老师自己办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学”网站,因为我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并积极参与教改,便与老人家结下了忘年交。之后,他经常指点和鼓励我如何开展教学研究,就像一座丰碑矗立在我心中,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如,教研互动中拜师。我现在都还清楚地记得与渝中区进修校的特级教师王小毅老师相识的情景。那是2006年5月,在渝中区送教下县的活动中,其间有一个互动环节,我县参与听课的农村教师很多,而真正像我这样积极参与互动并给主讲王老师留下印象的并不多。有了与王老师的初识,便与之结缘,而不断得到王老师的指点。我心中总是难以忘怀王老师多次对我的恩赐――他总是将到教科院培训国家级、省市级骨干教师的学习材料,先传来让我这位农村教师提前学习。

如,教研对撞中拜师。就说我刚从邮递员手中拿到的《教学过程完整化理论与实践》一书吧,它可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陶哈斯巴根老教授送来的啊。与先生的相识,说来有些偶然。那是我无意中发现有位读者在博客里批评我与师傅刘秉民老师合著的《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中一些内容的疏漏,我照着帖子所留下的联系方式,给读者去了一封感谢指正的邮件。没有想到这位读者给了我回复,并给我打来了电话。最让我激动的是,就那封短短的邮件,让我认识了这位70岁的教授,他无私地向我传授自己多年研究的结晶,让我如获至宝。

在我看来,拥有师傅,就是拥有财富。虽然网络拜师,不可能像学院里那样跟师傅进行系统的学习,但只要学得师傅的精髓,能集多位师傅的智慧于一身,无疑是在大步跨越。爱默生曾说:“一个朝着自己目标永远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带着一颗开放之心去思考教育吧!在我们急需师傅指点时,我们深信,昨天、今天不曾企盼的师傅,明天不但可遇,也可求。

适度:以“长板”作为发展的跨越点

世间没有全面发展的人,也不可能全面发展。在这个世界上,全能型的人不多。作为一个教师要实现全面发展,在我看来也根本是不太可能的事。近年来,我发现一个真正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人,莫过于在一点上集中发展,才可能最终突出重围,从而在人生的每一个脚步中事半功倍,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跨越式发展!

“木桶理论”中的“短板”思想,我们切不可再将其作为自我发展的支点。我以近十年在教育教学中拼搏的历程作证,“木桶理论”其存在的价值就像有毒性的“抗生素”药物,它虽然可医治好带病菌的身体,但也会大大降低人的免疫能力。我曾自我解剖,发觉我的“短板”主要有两个:一是书写水平天生就低下,二是普通话极不标准。这两块“短板”,让我在多年的读书旅途中不断经受磨砺。走上工作岗位后,执着的我为了赢得课堂,在这两个方面苦练了6年,虽然让自己有了点滴的提高,但终未使我的教育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感悟自己寻求“短板”发展的历程,品味一路汗水和泪水映射出的艰辛,其中的幸福感和成功感又有多少呢?

一个人是在“短板”处求发展,还是在“长板”处求发展,两种不同的人生经营模式,不仅仅是结果截然不同,更在于发展与奋斗的历程不同,个人的人生价值也不同。上苍在造人时,差不多是公平的,它给你关闭了一扇门时,也为你开启了另一扇窗。我也有我的优点——创造性强,发散思维活跃。在“短板”处耗费了六个年头的我,于1999年的那个寒冬终于重新立志,走上了教育教学的研究之路。十年磨一剑,其实所得经验就只有一句:创造优秀,不是在那些“短板”处的弥补,而是在“长板”处的经营。作为一个真真实实的农村小学教师,我现在谈成就虽然有些过早,但我想说的是,我做出的那点小小的成绩绝对不是发展“短板”的结果,它是我近10年来“一意孤行”,弃传统的“短板”发展而不顾,转向开拓、发展自己的那块“长板”所致。

每天辛苦繁忙的老师们啊,我们不能只顾埋头奋斗,忘记了抬头看路。十年努力,我最大的体会是:一个人发展方向走对了,“短板”又能影响到什么呢?哪怕于“短板”处投入的精力与体力再多,也永远没有立足于“长板”投入少而收获多。

笑着:给自己一种优雅的发展姿态

“秋天并非收获时,只有辛劳早准备。”回首2009的历程,我真是感慨万千。世事仿佛就那么乖戾,稻穗压弯了头才见证收获,农民累弯了腰才见证好年头,一位农村教师如若笑着躬身来教书,就会迎来人生发展的高峰期。

自从我1999年痴迷于教研教改,到今年刚好十年。这十年,为何前七年,我的发展历程总如蜗牛般缓慢,而最近三年方才见成效?一切皆因在前行中畏首畏尾,才使我难以甩开膀子去大干一场。秉性难改的书生气息,让我饱经磨砺,慢慢悟出笑着教书的人生真谛。十年前,我从一个条件稍好的学校调动到现今的学校,在很多人看来好像是在走人生的下坡路,然而,一位位校长坚守农村教育的敬业精神一直感化着我,引领着我立足现实,站稳三尺讲台。尤其感谢我的现任校长,因为他一份可贵的知遇,因为他仁厚的包容,因为他时时的激励,因为他给予我可贵的发展空间,让我更能笑着教书,静心做事,潜心研究,终才盼到秋天笑满枝头。正如我多次给同行们作专业发展讲座时,掏心窝似的指出:一位教师的发展机会多是校长给予的。

笑着教书,就像进入春天那样。而今,感谢上苍,让我实现了学做学者的追求,迎来笑着教书、笑着工作的这一天,让我驶入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11月29日的上午,我在郑州人民大会堂的“教育·中国·2009全国校长峰会”上,作完两个小时的报告刚走到后台,与我同行的北京师傅刘秉民老师迎上来开玩笑说:“我们真是羡慕你啊,你真真实实的成了2009中国最大的‘暴发户’!”那一刻,我深深地感悟到,只有走笑着教书的内涵发展之路,才会有“多年耕耘,一朝丰收”的景象出现。

那次,是我这位乡村教师,第一次以所谓专家的身份站立于大众面前。先随着江西师大的两位教授和北京、广州的两位专家,在山西省示范高中曲沃中学进行为期两天的课堂诊断,而后直奔郑州的校长峰会,与共和国四大演讲家之一的彭清一教授,与为“用之可以尊中华”的冯恩洪校长、与多元智力创始人加得纳的弟子张开冰教授等同台演讲,主持人周越老师在介绍我时说,“钟发全老师人称‘中国教育原规则研究第一人’,教研怪才、偏才、鬼才。有160多篇教育类文章发表,有17本专著、合著出版……”这一切真让我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09年最后一天,我被石柱县政府评为年度科技进步先进个人,站到了领奖台捧回了科技进步奖证书和奖金。这让我对笑着教书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的发展离不开笑着教书这一关键条件。笑着生活,笑着工作,笑着教书,笑着沟通,是教师人生的一大法则;笑着是一种心态,笑着是一种过程,笑着是一种结果,笑着是一种策略,笑着是一种反映,笑着是一种幸福……希望笑着教书,将成为天下教师成长的名片。

笃行:在谋求合作中走上发展的高速路

记得我在《校长原规则》的自序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来到世间,本该做一点事。做不了大事,就做点小事。做不了实事,就做一点虚事。总之就该做一点事。”可真想做出一点业绩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给我最深的感慨就是,我们的行动方式,最终会决定教育人生所至的高度。而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一同发展,无不是一条捷径。

多年来,我所走的是一条网络合作的发展之道。还记得09年5月在“成长论坛”引发的一场风波,有人在这家网站上发贴质问:“钟发全近年发表的论文,为何多是与不同地域的人合作完成?”的确,一个足不出户的乡村教师,怎会与相隔天涯的人合作呢?可是,他哪里能想到,我这样一位乡村教师,白天奋战在三尺讲台,晚上却总是守候在电脑前,与合作伙伴们俨然面对面似的开展起前无古人的合作来。正因为合作方式的改变,解决问题的速度明显加快,教、学、研成果也频频见诸报端,自然联合署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因为网络合作,我不仅收获了成果,更收获到了真诚的友情。2009年8月1日,广东名师王玉建老师特意坐飞机从佛山飞往重庆,再经过七八个小时的颠簸来到我所工作的乡村小学,看望我这样一位乡村教师,那种关爱,那种深情让我一生铭记。每每谈及或想起此事,我便会振作起精神,平添诸多工作的勇气。说起我与王老师的相识,全因2007年他在广东省上的一节省级作文观摩课,我通过网络平台参与了他的备课,因为我有效的建议,进而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感情。现今,通过网络,王老师经常对我的常态课进行指导,提高了我站稳课堂的信心。

在网络中,我是一个合作目的非常鲜明的人。比如大家都熟悉的QQ,别人用来聊天,而我将其与外地教育界的朋友联络、交流、沟通和合作。有一天,有客人来我家,我曾打开QQ向他炫耀我有400多位教育界的网友,仿佛拥有一笔宝贵的财富和自豪感。在我的众多网友记录中,有一项是与众不同的,那就是我与所有网友都彼此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与教师身份,大多都不闲聊。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的家里,老婆与孩子都知道我QQ里人群的特殊性,都不会进入我这独有的空间打扰他人。

无论什么时候,个人的力量总是微薄的,即使是某方面有着超出常人的特长。在现代社会中,学会合作才会使自己的特长得以超常的发挥,其力量才会成几何级数增长,成功机会也才会大大地增加。像我这样一位大学之门就没有正式踏入过的人,能与很多优秀的朋友们为了教育科研这一共同目标,通过现代信息平台走到了一起,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能力的互补,加上强强联合,几乎是合作成功最直接的原因。

而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必须选择好合作的点(如话题),尤其是属于自己独有的话题。近年,与我合作的朋友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全国名师、专家和学者。比如,我发起的“教育原规则”研究,紧密团结在这一教育原创话题周围的30多人中,有6位研究生,还有不少人是全国优秀教师。正因为网络的高效合作,原本打算多年才可完成的“教育原规则系列丛书”,前前后后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5本著作,受到了全国无数读者的好评,不少人读后写出了书评,其中,《人民教育(09年20期)》发表的《教师不跪着成长》的书评,高度评价了此书的可读性和对教师的指导、启迪作用。

其实,合作是双赢的。通过网络合作,不但促进了自己快速专业化成长,还在于更有能力对他人进行帮扶,引领着他人的成长。学会合作,对于我来说,其实就是解放思想,走内涵发展之路。可学会合作,尤其是网络合作,却是当下很多教师没有去践行过的一条路。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脚下都有一条路,但是,如果我们不去走,无论道路多么平坦,我们也难以跨越前方的路,走到彼岸,领略到路边的美景,享受那成功的喜悦。我真诚地希望天下教师,能大胆地探索出一条教育科研成长的合作之路来,在教学中笑着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感受教育带给人生的满足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