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教师的自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10:08
最近我的一个同事兼网友,走上那三尺讲台才两三年(她说是五六年,我无法考证,只能凭记忆写了),在事业上有了一点成绩,那种喜悦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洋溢在眉梢眼角以致整个青春的面庞上。让我这个在那方寸之地栉风沐雨,流血流汗,献了热血献青春,献了青春差点献子孙的可以用“老”字来修饰的所谓的老师都艳羡不已。
我从上个世纪就步入这片人人都说“百千红紫斗芳菲”的园地里,披着星星而作,戴着月儿而息,这样的时日究竟有多少,就是拿世界上反应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来运算也会感到是超负荷运转。为了那些渴盼的眼神,为了一个蓝色的梦想,为了一种绿色的信念,即便是这样含辛茹苦几十年,可是到头来,除了收获了一份心酸和无奈,好像真的是没有感觉到任何快乐和幸福,就连一丝的满足和喜悦似乎也不曾有过。当然也许是岁月的风沙磨蚀了自己曾经可以和现在的任何“电脑”媲美的记忆,让自己再也无法去追忆那些逝去的甜蜜、温馨和美好了。总之,无论自己的思绪怎样穿越过去的时空,总难在那片“培育新花小树”的园地里再拾取一片哪怕是支离破碎的快乐、温馨、甜蜜、幸福和美好!
把思绪的触角伸向中国那个在“文革”之后还百废待举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不知怎地,那时候的一幕幕往事依然是那样历历在目,真的是要遗忘那些往事比记起那些往事还难。当时的我生活在一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封闭落后的小山村,过着一种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需要国家的“救济粮”救济的生活。可以说大家过的真的是“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生活。我的小学和初中就是在“勤工俭学”“半农半读”,毛主席语录比唐诗宋词背得多,充满了无尽苦楚和无奈的过程中度过的。我当时涌动于心中的一个愿望就是尽快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改变自己的处境,摆脱穷苦落后的生活,找寻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于是乎,高中毕业的我,虽然被学校内定为报考大学的几个人选之一,但是我为了稳妥起见,还是毅然决绝的、义无反顾的报考了中等专业学校。可是命运总是不垂青于那些老实善良的人,尽管我的分数可以就读于很多好的中等专业学校,然而,有一个师范学校却深谙“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真谛,他们把我们这些分数高的考生的档案让招办扣留在本地,不予外调,结果我就这样还差点千恩万谢的踏进了那所据说是培养“园丁”的师范学校。
七百三十天之后,师范校的培养“园丁”的园丁说,我们已经从他们那里接过了一把“剪刀”,可以奔赴那些需要我们去“修枝剪叶”的“苗圃”了。
于是,我就带着一把“剪刀”,还有对老园丁的橘红色的思念,为了一个蓝色的梦想,一路风尘去了一个山村“苗圃”。这一呆就是一个跨世纪的漫长岁月。
刚刚走上三尺讲台的我,洋溢着朝气和热情,充满希冀和梦想。总把我的“园丁”灌输给我的关于教师多么多么神圣的话语奉为真理!
于是乎,我在《四川教育杂志》上,带着一份教师的光荣写上了这么几句话——热爱教师职业吧!因为你拥有的是:春天般的温暖;夏天般的火热;秋天般的绚丽;冬天般的洁白!
尽管那时的待遇极其低下,但是仍然没有消减我对教育的那份热情,没有改变我对这份事业的那片痴心!我就像一个年轻的艄公,无论白天和黑夜如何更替,不管季节怎样的变换,始终坚守一份执着,把一批又一批的学子载向一个知识的珍珠装饰的世界!我的脚步和着时代的脉搏迈进,我的青春随着岁月的风霜消蚀。自己在那片“苗圃”里前行的足迹,和着风雨挥洒的汗水、心血都印在了时间和空间蜿蜒延伸的轨道上。
几度山花开,几度秋叶红。时间的年轮不断的增加,自己的青丝也逐渐变华发。当岁月的日历翻到了九十年代初,教育这片似乎沙漠化还有些严重的土地上,也掀起了一场要将“沙漠”变“绿洲”的“大生产”运动。从上到下,有关人士认为,要出现教育的春天,老师必须要首先“旧貌换新颜”,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基本功和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其量化的标准就是必须要去拿一个能证明你知识水平的盖有某大学或者某学院红印的“红本本”。
那时的我没有成为“晚婚晚育”的楷模,在青春的风铃可以说刚刚摇响不久的时候,就用满腔甜蜜裹着一份神往铺就了通向婚姻殿堂的路。工作之余既要做家务事,又要照看孩子。所以要学习真的是举步维艰,更不能像有的教师那样可以抛家别子,绝尘而去,到一个自己心驰神往的“伊甸园”(请允许我这样比喻)脱产学习。自己当时有太多的困难、牵挂和不舍;自己当时羸弱的身体无法承载太多的生命之重;自己当时并不完全坚强的心灵不能忍受“两处相思,两地闲愁”的煎熬!
当时的我真后悔当初没有直接报考大学。我记得我在一份征婚启事(搞笑而已)中曾说自己在“象牙塔”里禁闭四年,拜读过李太白的浪漫;体悟过温庭筠的幽怨;领略过秦少游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怜悯过李易安的“一帘幽梦无人近,千古情人独其痴”。其实那是为了一份虚假的“征婚启事”而自我粉饰之词。我根本就没有去过“象牙塔”,“象牙塔”在我心中只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蓝色的梦想,只是一份只在我心田上生长、繁茂的憧憬!
九十年代的我由于以上所述种种原因,既然不能离开家庭,离开故土半步,就只好用艳羡的眼神送别一个又一个的老师兼朋友背着行囊,揣着希望远行去大学里拾取知识的贝壳,吸取文化的琼浆。即便已经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哪怕业已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自己仍然是伫立在分手的路口,目光延伸在老师远去的方向,思绪蜿蜒于朋友前行的路途。
就在我进退维谷的时候,老天总算怜悯了一下我这个专业思想倒还牢固,知识功底却不扎实的并不幸运的“园丁”:社会上兴起了一所不需要离开故土和家庭也能读大学的没有围墙的大学——自考大学。于是,我那几乎要消弭的一点对于知识渴求的热情又重新发酵,酝酿得是蓬蓬勃勃,肆意张扬!
经过慎重的考虑,我就和一个老师(现在是维新小学的校长)不顾长途的颠簸,一路的疲劳,亲自下重庆采购需要自学的书籍。尽管当时工资微薄,养家糊口都很困难,但是一看见书就把生活上的种种困窘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眼里只有书,心里也只有书,书就是至宝。所以一下子就用尽两个月的工资买回自考需要的所有书籍,然后好像一个打了胜仗的将军一样凯旋而归。回来后,哪怕是妻子因为我用尽两个月的薪水买书让生活无法维持而唠叨不已,也没有办法冷却我读书的热情。
自学那段艰苦的岁月自今都还记忆犹新,并且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现在想起来,自己都不得不佩服那时候自己的毅力和精神。要是让自己现在还像那时候来学习,恐怕怎么也办不到抑或无法坚持下去。
清楚的记得那时候自己真正做到了自学、工作两不误。白天就备课上课改作业,一到夜幕低垂,自己就蜗居在斗室里,抱着书本啃。无论外面的风云如何变换,自己目光所及的世界总是清风徐徐,杨柳依依,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一切都如春光般妩媚,一切都给以人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
那时候的自己真正才觉得原来文学的殿堂是那样的神奇和美丽!才真的感到读书是一种美好的享受,那是用心灵在和智者沟通,那是用思想在同贤人交流。那时候,读书就像一粒美好的种子,深深埋在自己的心灵里,和自己的精神一同成长,成为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以至于今天自己都还时常感悟:读书,只要你用心灵去读书,那么你再躁动的心也会归于平静。
也惟有那时,自己才对自己在高中阶段对语文的态度感到好笑。自己读高中时最不喜欢语文,上语文课总觉得是一种心灵的折磨。所以上语文课不是睡觉就是做数学题,以至于语文老师好几次把我的语文书抛向窗外,或者把我拉到走廊上去做数学题。因为这些,我在高中阶段都成了学校的“新闻人物”了,很多老师都把我作为“偏科”的反面教材去教育其他班的学生。可是无论怎么教育,“偏科”之风仍然很盛,看来我读高中时的“同盟军”真够庞大,我并不是身处危楼,我并不孤独啊!
正因为那时候读书自学自己感到身心愉悦,所以即便是天天晚上看到深夜两三点钟也毫无倦意,而且第二天精力照样充沛!那时候自己的精神让自己都惊叹!像《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这两门许多人都望而生畏的课程,自己学起来也没有觉得多吃力。要背诵的篇目百来篇,自己就把要背诵的篇目抄在纸上,然后贴在墙上,这样只要一到居室,目光所及之处无一不是诗辞歌赋,佳句妙文。静卧在床上可以背背,抽烟小憩可以读读,这样没有多少时间自己就把那些要背诵的篇目背得滚瓜烂熟。
“天道酬勤”,由于自己的坚持不懈,刻苦努力,在大学里都要三年才能学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有课程自己一年半的时间都不到就学完了,并顺利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由主考院校(四川师范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终于拿到了那个“大红本本”。
我清楚的记得拿到毕业证后还有一段插曲:就是县教育局给每个自考毕业的老师200块钱的奖金,以鼓励更多的教师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我的200块钱就是由学校总务老师给我代领回来的。总务老师把200块钱给我的时候,正好有两位老师(夫妇俩)在场。在那个时候觉得200块钱是很大的一个数字,于是那对夫妻老师看见我得了200块钱就嫉妒多于羡慕。其中的女老师就说,你冤枉得200块钱哈?我就故意非常认真和严肃的说:“其实真的可以说冤枉,因为人人都可以去得这200块钱。”听我这么一说,那位女老师的一对杏眼里闪出一丝光亮,说:“真的呀?那你借一本书给我,我叫我的夫婿也去考考,弄两百块钱来用用。”于是,我就借了一本《古代汉语》给她,她很高兴的和她的夫婿拿着书飘进了自己寝室。我原本以为她真要叫他老公参加自考,还在暗暗赞叹他们的精神。结果你猜怎么着?第二天一大早那位女老师就把书拿来还我了,并且不无尴尬的说她的夫君就连书上的繁体字都有许多不认识,实在是力不从心,没有办法看下去。然后一声“谢谢”结束了这次的借书还书过程,也结束了一位老师对于200元人民币的梦想。
接下来,自己就可以成为那个“苗圃”里一个在学历上合格的“园丁”了。再接下来,自己就在那个“苗圃”里辛勤的耕耘,总想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心血和汗水换来“满园的桃李芬芳”。就在我雄心勃勃,事业上有那么一丁点成绩可以聊以自慰的时候,座落在小山村的那个“苗圃”被一场有关人士刮起的“教育改革风雨”弄得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久闭柴扉无人问了。
我们就要离开那个我生活了十多年,对之多少有些感情的“苗圃”了。我将走向何方?我要飘向哪里?没有人能回答我。当时我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留在一个小学,要么就去当时的区政府所在地的一所中学。从我的内心讲,我还是更向往去中学任教,因为我觉得中学更适合自己,抑或更能够发挥自己本来就不多的那么一点点才能。可是,那所中学虽然当时在全县并没有名气,但是该校的领导则对外来者门槛高筑,说什么为了学校的前途和发展,必须对新去的教师精挑细选,绝对做到宁缺毋滥。怎么选呢?现场讲课考评。我参加的是语文学科的考评。那个学校的领导真的是人中的智者,讲课考评办法异常苛刻。你讲哪篇课文在讲课之前半小时抽签决定。抽签以后准备半小时,然后就进教室讲课,参加考评听课的据说就是那个学校的权威领导和语文学科的骨干教师,个个不说著作等身,至少在语文学科也有那么一点点造诣。
我们这些小山村来的老师哪里见过这样的场合?哪里见过一个区最高学府里的额头上闪着智慧之光的学者型的领导和老师?所以还没有走上讲台之前就异常紧张,甚至瑟瑟发抖,讲课的效果可想而知了。课文讲完了就完事的话还可以忍受,最为苛刻的还在后面。讲完课文休息十分钟,就要上一堂作文课,上课的内容也是抽签决定。我记得我抽到一个命题作文,题目叫做什么《机遇》。要求我给学生讲怎么写这个作文,然后还要我即兴“说”一篇示范作文,字数至少在600字以上。你说这个要求不低吧?能够即兴“说”一篇600字以上的像样的文章的人恐怕应该是凤毛麟角吧?我想当时在座的所谓“考官”也没有几个能达到这水平(后来我与他们共事,没有发现一个人有这样的才能)。我真佩服他们这种绝妙的充满着人的智慧的考评办法!
后来我还是阴差阳错的进了那所中学(我现在仍然在这里)。进是进了,但是专业不能对口,据说是语文老师太多,佼佼者无数,我呀就只有另起炉灶,暂时担当向学生讲述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任务。我呀绝对服从安排,仍然兢兢业业的教书,勤勤恳恳的育人!因为我觉得这是教师的天职。
大学校就是不同,人才济济不说,遇到有什么好事情,总是很难在自己身上体现好运气,好运气都在别人身上。我到那个学校去的第二年,也就是1997年,遇到评一级教师职称。上面分配11个名额给这个学校,而这个学校有13个人合乎评一级教师的条件,这就意味着有两人评不上。评定的程序似乎很严密,一环扣一环,丝丝入扣。首先要教师述职,也就是讲你在教育这片沃土上的成绩或者功劳。哎呀!述职那个场面我是至今都不曾忘怀。就连平时娇羞得一只蝴蝶多看了她一眼都要脸红心跳,说话温柔得如同梦语一般的老师,也一改往昔的矜持和淑女风范,顾不得自己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了,在面对着全校领导和老师述职的时候,也是面红耳赤,青筋暴突,声音比平时高了不知多少度,用“慷慨激昂”来形容的话一点不过分。惟恐人们没有听到他的声音,不知晓他的功劳!那个成绩哟,说出来一打一打的,如果把它揉成团砸向人的话,不砸得半死,也会砸成五级以上的残废。听着他们无法完全考证其真实性的述职,领导在台上窃笑,老师在台下私语。那些述职的老师的记忆力真好,为学校、为学生、为教育所做的每一点滴之事都是记得那么清楚,甚至什么时候给了学生一毛钱呀;什么时候拾到一个硬币都交给警察弟弟呀;什么时候家访拒绝了家长的荷包蛋呀;什么时候顶着黄昏背一个陌生老太婆往医院跑呀;什么时候又拒绝了“南京路”上的糖衣炮弹呀;什么时候宁肯看着自己的孩子生病死去也首先到医院照顾生病的学子呀;什么时候对烟花柳巷的女子的媚眼视而不见呀;什么时候家长的“杀猪汤”煮好了都要死活回校上课呀;什么时候在讲台上吐了五次半血都继续讲课呀;什么时候为了一个危重病人义务献血900.5毫升呀(这种场合可以夸张);什么时候为学校义务关灯半小时呀;什么时候遇到利益总是先让别人呀(说出口方知失言);什么时候早年丧偶为了教育终身不嫁或者不娶呀;什么时候上级要自己当官都理直气壮的拒绝了呀;什么时候自己的学生考上北大清华10.5个呀(有一个人体检不过关,没有被录取,至少算半个哈!)都记得异常清楚……太多了,不胜枚举。还有用奖状和证书来表功劳的,有的奖状多得贴满了所有屋子的墙面,节约了一笔房屋装饰费呀;有的证书多得没有存处用来垫老搁不平的桌子脚呀等等,不一而足。还有用数字说明成绩的,那些数字从他们的口中蹦出,简直就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每一个都是那么动听,那么有份量,那么不容置疑!好像每一个数据都是可以载入史册;好像每一点成绩都为中国教育填补了一项空白;好像每一个举动都为教育的蓝图描上了多彩的一笔。
听着他们的成绩,我首先是“无言”,然后是“无颜”。所以轮到我述职就只有轻描淡写的、无关痛痒的说那么几句。最后的结局就不言而喻了。
每一次的评职称,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煎熬,都是一次无奈的等待。连续四年述职,就连续四次败北。直到2001年才得到了“迟来的爱”,伤痕累累的成了一级教师。评上了,心已经麻木了,没有感动,没有欢笑,也没有眼泪,什么感觉也没有……
这就是一个对教育事业还有那么一点热情,也多少为教育做了那么一点事情的教师,为了每月增加那么几块钱而参加评职称的艰难历程!
这次评职称的经历对自己来说简直是刻骨铭心的,它带给自己的思考也是深沉和久远的。让我更为忧伤的就是,这种艰难的评职历程还并没有终结,因为自己还不能够放弃下一次的高级教师的职称评定。为了那最基本最朴素的生活,自己还不得不“觊觎”由一级教师变为高级教师所增加的哪一点数目并不大的工资呀!尽管前路漫漫,伤心可能再一次次与我相伴,自己也愿意为此做好一切准备,包括又一次次“落第”的思想准备。
评职称的问题暂且打住,下面我将要说说我当这么多年教师的一些感受。
我在上面道出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心酸,可能有人会认为我是无病呻吟。因为教师在他人看来也许是理想的职业,教师应该是很优越的,没有心酸可言的。的确,教师的社会地位在日益提高,可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工资也在不断增长,可是就没有物价长得快;更有很多人羡慕教师有两个假期,可他们不知道教师平时工作的时间有多长,更不知道教师连双休日都还有忙不完的工作。为了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要,有很多的教师放寒暑假时都还在给自己不断的充电呢!
现在的教师压力特别大,人们对教师寄语了很高的希望,让教师认真工作后不得不首先“收获”一份诚惶诚恐。
其实,教师并没有有些人违心的几近揶揄喊着的那几句口号那么伟大和神奇。教师,只是一份职业(把它当作事业的是教师中的精品了),就像工人、农民一样。人们之所以对教师寄予那么高的希望,实质上缘于人们对下一代的期望。而中国人有一个怪圈,老是把期望寄托在下一代,而下一代又老是让人失望。在这一个怪圈中,人们首先是把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全托付给教师,于是,教师就有了比其它职业更多的“伟大”、“崇高”。当我们的下一代让人失望时,人们又把这种责任全推卸在教育的身上,千夫所指,怨声载道。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自然就脱不了干系。一方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另一方面又是毁灭下一代的罪人,这就注定教师将在夹缝中生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多年来社会给教师戴上的桂冠。而事实上,最难做的工作就是人的工作,人的灵魂是那么容易塑造的吗?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靠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有机配合,协调发展,任意一方有所疲软或缺失,教育都是不完整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中国的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这就必须需要教育要适应形势的发展,而要适应这个发展就必须要改革,可以说中国教育改革的频率和步伐是在不断的加快。大凡每一次教育的改革,教师毫无疑问就是这个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各种教育理念铺天盖地,各种教改实验此起彼伏,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看似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和与之分庭抗礼的应试教育,已经让教师不堪重负。那几个升上重点高中的数据成了学校和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成了上级有关部门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几乎是唯一的标准,更成了社会评说一个学校和该校教师优劣的唯一证据。所以,为了各种改革,为了那几个升学的数据,教师不得不日夜拼杀在本该四季春风化雨,鸟语花香的校园里。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在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变成了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即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从理论上讲,从培养人的目标上讲,我是坚决拥护并努力践行的。但事实上,这一任务之艰巨,是其他行业的人所不了解的。经济发达的地区,文化素质高的地方还好些,像我们这些贫困地区,其艰难程度是许多人抓破头皮,极尽自己的想象和智慧也无法知道的。
我们这儿的学校,在国家实行一费制或免费教育后,国家对学生学杂费的补贴,只能保证学校眼下的基本运转,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福利免谈。像我们学校的年轻教师,一个月收入就700元左右,物价却可以和大城市比肩,你叫他对这份职业产生多少热情?
家庭教育的滞后,无疑让教育更加的艰难。我们学校的学生许多都是留守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就由年纪很大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管着。而事实上这些老年人根本就管不住或者不管这些孩子,所以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基本就是缺失的。他们一回到家里,就是非常自由的,可以为所欲为,滋长一些野性和不好的习惯。只要他们一回到学校,就把自己的野性和坏习惯一并带去学校,让老师十分难以管教。
我们知道,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对家长来说是十分的金贵了,教师是说不得,更是摸不得了。甚至你叫学生打扫一下卫生,擦擦黑板都有家长状告老师或者学校。现在的家长呀,确实是昔日的家长所不能比拟的,他们随时都把一把法律的利剑高悬在教师的头顶,让教师在管理教育学生这个问题上如履薄冰——力度轻了,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调皮捣蛋,懒惰成性,厌恶学习;力度大一点,家长又说你对他的孩子没有爱心,甚至明火执仗的要和你对簿公堂。呜呼!老师呀,你选择这个职业的当初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学生有这么棘手,传道授业有这么艰难吗?
这一切,怎不叫教师心酸?试想,家长管一个孩子还喊头痛,实在气愤了还可能打他两下,学校一个班七、八十人(政府投入资金不够,没有办法新修教室,所以都是些大班额,不符合教育规律),教师由于对学生是爱之深恨之切,工作中难免有不得当或失误的时候,为何对教师就那么苛求?咋就没有了包容之心?安全,现在是学校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教学质量都还重要。在这个问题上,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对校长和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制,相关教师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所以,一提起学校安全,教师便有些诚惶诚恐了。
社会对教师也不公平。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为人师表”成了教师一件华丽的外衣,有些甚至把老师看成不识人间烟火的神仙,把教师同这个社会隔离开来。教师当中一旦出现错误,各种愤怒、谩骂随之而来,甚至群起而攻之,让教师脸面丢尽。诚然,教师中确有素质低劣、道德败坏的人,但就整体而言,教师群体素质还是算高的。人们为何要把许多本应国家承担的责任,家长承担的义务全转嫁到教师头上?为何教师就得是一个完人呢?
我们这儿,教师的工资可以说还不及很多农民工,更不及很多既轻松又悠闲的其他工种的工资。为何教师补补课就层层上告,层层封杀?当然,教育不可商业化,教师也不可商业化,我们不能亵渎三尺讲台,那其它行业呢?人们为什么不去质问他们?我现在终于明白有些人对教师的心思了——老师嘛,始终要信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准则,老师不奉献就不是好老师,这是我们这些大智慧者通过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演绎出来的正确结论!
 不准补课我们也可以呀?我们倒还获得一份轻松,何乐不为呢?关键是你给教师的待遇要像一个样子呀?说实话,像我们这些农村中学的教师,那点薪水除去自身最基本的生活费后,还不能养活一个读大学的孩子,甚至差得非常远。你说我们老师教别人的孩子学文化,学做人,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结果所得的那一点报酬还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基本最正常的教育。这怎么不让教师心酸呢?
在美国和日本等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对教师的重视和国民对教师的尊重,确实不是仅仅体现在诸如“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样一些虚无得还不及一个美丽的梦幻的称号上,而是在待遇上也真真切切从一个侧面诠释着老师是无愧于这些称号的。在美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里,老师和医生、律师这些职业一样,是最受国人追捧的职业,也是待遇最好的职业之一。
可是,在我们这个自诩崇尚知识,尊师重教,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里,教师的工作肯定是很辛苦的,而待遇普遍很低,要想让一个教师养活一个读大学的孩子都肯定不行。所以,教师要安心工作,不为家庭最基本的生活操心,不为拮据的生活而烦恼,这可能吗?既然,心被生活琐事所累,又怎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呢?这种现象在广大的农村教师中就相当的普遍了。一旦成为普遍现象,教育的春天(至少也是农村教育的春天)还会来吗?
记得我曾经在一篇思想论文里用柳七郎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表达自己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直到今天,也许我这种情怀依然不会改变。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我们选择了这份职业,我们必将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不辜负教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但社会也得允许我们发发牢骚,不然,教师中抑郁型等心理不健康人群的比例将继续攀升,那将是中国教育的不幸,也是我们民族的不幸。
以上也是我作为一个农村教师的心声或者说最真实的感受(甚至是切肤之痛),不知其他农村教师是否有同感?欢迎大家直言自己的感受。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265344&PostID=112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