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教师的支教手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5:30:06
从一所农村小学看我们的农村义务教育
  ――我的支教报告
  写在前面的话: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众所周知,然而具体薄弱在哪里,好象鲜有提起。笔者2005年9月参加江西省宁都县教育局组织的支教活动,来到了该县田头镇鹅湖完小支教。支教以来,笔者一直在教学之余细心收集各种资料,并尝试将其组合分析,希望可以大致的描叙所在学校的真实状况,通过这一个学校的情况,让人们更为真实的了解我们的农村基础教育,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解决所发现问题的思考。虽然我所在的学校或许具有其他学校所没有的特点,虽然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或许并未能看到更多隐藏于简单表面之下的事实,但我相信,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更多的人对农村教育更为细致的考察一定能切实提高我们农村的教育水平,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我们国家人口素质。

  调查学校:江西省宁都县田头镇鹅湖完小
  宁都县基本情况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版图面积4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位,人口72万,居赣州市第三位,其中县城人口13万,现辖12乡12镇。宁都是农业大县和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宁都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赣南粮仓”之称,年产粮食30万吨以上,2004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30.52亿元,财政总收入1.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8元,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现有贫困人口2.73万。全县新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形成了优质稻、脐橙、黄鸡、加工型红薯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蘑菇、席草、蚕桑、茶叶、白莲五个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红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蘑菇生产加工基地。今年1-6月份,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一产增长4%、二产增长19.6%、三产增长11.5%。实现财政收入8355.9万元,同比增长1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62元,同比增长12.5%。全县各级组织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不断发展新产业,调整调优经济结构,实施工农联动、城乡互动战略,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力促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强劲迈进。(以上资料来源于宁都政府网,要补充的是这个县也是一个有名的革命老区,与瑞金、兴国、于都相邻)

  田头镇基本情况
  田头镇位于宁都县南部,距县城18公里,全镇版图面积66.06平方公里,人口3.3万,耕地面积25037亩,辖15个行政村,166人村民小组。1984年从本镇孙屋村《孙氏族谱》上发现,孙中山祖先唐东平候孙利,曾迁徒于此,经专家论证认可后,新华社特此播发消息,中山故里之名不胫而走,轰动海内外。明朝著著名政治家、工部尚书、明成化五年(1469年)探花、赣南历史上第一位驻外大使董越和弘治大理寺卿董天锡父子,毛主席警卫员、原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陈昌奉均系田头历史名人。
   镇内属半丘陵、半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近年来,遵循“以农稳镇、以私兴镇、以市活镇、以席富镇、民本固镇”的总体工作思路,主攻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镇域经济发展格局,发展壮大了席草、制种、鱼苗、黄鸡、果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席草产业:田头已成为江西最大的“草席之乡”,全镇席草种植面积超过10000亩,草席加工机械总数达到800余台,年产草席700万条,总产值3750万元,2003年3月,田头镇草席加工企业被评为全省首批百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杂优制种产业:通过与国内种业界大企业神农大丰和隆平高科两大公司挂钩,建立了5000亩水稻杂优制种专用基地,年产优质稻种300万斤,成为全国八大基地镇之一,2002年和2003年,分别有中优系列、金优系列各两个组合通过了国家农业部专家抽查鉴定,成为部优免检产品,填补了江西制种业的空白。鱼苗、黄鸡、果业等产业都各具特色,形成了较大规模。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都来自五大支柱产业,田头已初步培育起草席、鱼苗、牛肉、粮食、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和羽绒收购等六大专业市场。(以上资料来源于宁都政府网)

  一、学校基本情况
  宁都县田头镇鹅湖完小是一个村完小,位于距离田头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的鹅湖村,以现行就近招生原则划分,其生源限于白沙与松山两大行政村,主要担负教育田头镇白沙、松山两行政村子弟小学阶段,由镇中心小学直接管辖,下辖一个村小。学校共有五个班,一到五年级各一个班,273名学生,教师10名(其中一人请病假,一人在下辖的村小)。两行政村有农户995户,总人口4390(官方2005统计),学校硬件设施远比我想象的好,除了办公室和厨房雨天会漏以外,教室还是能正常使用的。
  (一)学校管理
  (1)学校领导
  学校隶属于镇中心小学,其领导机构由中心小学设置,领导亦有中心小学考查,任命。学校设校长一名,副校长兼教导主任一名,会计一名。平时的教学常规检查和教师考勤由教导主任负责。
  学校实行坐班制,既所有老师上班时间有课的去教室上课,没课的亦必须在办公室里,未经允许不得私自离开学校。
  班级实行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由校长任命并对校长负责。
  学校实行轮流值日制,既每个老师轮流负责一天学校的日常管理,主要职责是清点到校人数,检查卫生,以及负责全校安全与纪律的维护。校长总值日。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校长也要参与同其他老师一样的轮流值日(这个校长负责星期一的值日。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校长,50多岁,退伍军人,忠实的毛派,和我说过不下100次他在听到毛主席逝世后流泪写保证书的情景,对于毛的评价,是我和他的唯一争论议题,除次之外我们还是非常相互敬重的)。

  (2)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的授课方式无一例外为讲授法。按水平要求,授课用普通话,但没有那个老师能说标准普通话。
  教师备课主要使用学校自行到县里买的参考书,教案由教导主任定期检查,中心小学派人不定期抽查。
  学校一到五开课,上午9点钟开始上课,12点10分放学;下午2点40上课,4点20分放学(秋冬)。
  学生与老师平时到校都比较准时,但天气恶劣时迟到学生教多,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就曾经在去年冬天一次阴雨天里有20都人迟到,因为路途较远,学生来学校总是结伴而来,故若有一人迟到,总有一伙人迟到。另外就是农忙时节请假的学生很多,老师也有不少请假。
  按统一的课程设置,学校开设有语文,数学,社会,科学与自然,劳动,体育,音乐,美术。学校每天开课6节,全校一周总课时150节,以本校老师计算,一周人均约19节课,在田头镇范围内课务负担中等(对此问题由于条件制约我未做详实调查,但在我知道的该镇另外几个完小中,没有那个学校的课时在19节以下)所开课程中,只有语文数学两门课需要备课,即所谓的“主课”,每个老师担任一门主课并需接受考评;其他课程称为“杂课”,体育课学生自由活动,劳动课则完成学校的特定任务(通常是打扫学校卫生和给学校菜园浇水),其他则基本不上,一般是上自习或上该老师担任的“主课”。

  (3)学校财务
  学校的收入主要由中心小学的转移支付,即在向中心小学上缴学杂费后中心小学在扣除了该校的费用后将余额返还给学校。据说最后返回给学校的大致是学生人均35元,若照此推算,学校每学期的总收入为一万元左右。(学生的费用交纳情况是按江西省物价厅的规定,一费制95元,其他费用40+3+11,)其交纳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
  另外学校还有一定数量来自政府部门的扶贫资金,但这主要要靠学校领导的争取。至于其他社会性资助,听校长介绍,建学校以来还没有过。学校的支出主要有:每个月给每位老师的40元补助(若有老师所教学科在期末考试时倒数第一则此钱将被扣除),招待费用(主要是上级领导来人或兄弟学校来访),学校自身教育设施的维护,中心小学要学生订的资料费(因为严格限制向学生收取资料费故扣学校的钱)等。学校的其他资金需要都必须由学校打报告向上申请,并最后以专项资金的形式到位。
  学校的激励机制主要是利用每个月的40元钱做文章,比如全镇倒数第一的该科老师将被罚没(归中心小学所有),另外因私事请假的每节课扣2元。
  学校开支由一位会计负责,由另外还有一位“伙食官”。大部分老师会在学校吃一顿午餐,由“伙食官”买菜,所有老师分担;上面来人或兄弟学校来人时则由会计核计报销。

  (二)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师10人,其中一人在下面村小任教(因为自然村过于分散,有部分自然村里学校较远,骑自行车大约要半个小时,路途又要经过一条小河,所以在此设有一个一年级的班,有36个学生,这个老师负责该班的所有课程)还有一位老师正请病假。10位老师中,最大的58,最小的36,教师平均年龄53岁。最高学历为高中,共3人,最低文化程度为初中,共7人。所有老师都要定期参加县教育的培训以评职称,学校今有高级老师4名,一级老师5名,二级1名。
  所有老师家都种了田,只是数量有所区别而已,甚至个别老师戏言,教书只是副业。我个人认为称呼他们是知识分子是错误的(当然其实我不太清楚知识分子的真实含义),无论是从他们的思维方式还是行为模式来判断,他们和当地的村民都没什么区别,或许可以成他们是兼职农民。
  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打入银行帐号,基本都能足额准时到位。他们的工资介于800至1200之间,很遗憾,我并没有看过他们的存折,但这个数字是绝对不会有问题的。
  
  (三)学生情况
  所有学生都来自白沙,松山两村(有个别外村学生由住在此两村的外婆带养也在此读书)。离学校最远的学生骑自行车大约需要半小时才能赶到,离学校最近的则就在学校旁,既鹅湖村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到学校要半个小时。学校有147位留守孩(即父母在外面打工,他们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养的学生,此类学生将近占全校学生的百分五十九。
  几乎所有的学生来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所有学生从小就被灌输,读好书,上了大学,就可以去城市,可以不用种田。很少的学生觉得读书有意思。以大部分家长的话来说,学校就是带孩子,带大就让他们打工挣钱。所有的学生课余都必须帮父母做家务,特别是在农忙时节。五年级的女孩子有很多还需要带自己的弟弟或妹妹(在我第一次发现所教的五年级学生把一个小孩带在身边上课,就毫不犹豫的要她把小孩带出去,后来我发现那个小孩一个爬在操场,吓了一身冷汗,从此碰到此类事情我再也不敢管了)。平时有少量学生有课余时间。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课外书,没有一个同学或他们的家长会看报。大多数学生晚上看电视,电视一般只有江西台。

  (四)其他方面
  1,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如前所述,学校由镇中心小学管辖,镇不再设教委,故与镇政府联系较少。与白沙,松山两村的村委会联系也不多,主要是核查学生家庭情况,发放“两免一补”补助等。
  2,学校流生
  学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从两村委员会和学校自己的估计(这种是没办法严格统计的而且用正式的记录统计是肯定不准确的,因为有很多学生未上户的情况,这样当地人自己的估计是更为准确的)至少有100多学生不在这里读书,他们有的在县城私立学校或其他小学,也有个别跟在父母身边(跟在父母身边的适龄儿童是否读书难以调查,但有村民论即某人的小孩在打工的地方没上学,但也没送回学校来。)
  3,学生的未来
  学校没有做过此方面的调查,但是,经询问村民得知,近三年来白沙,松山两村考上大学的人数总共为6人左右(对其中的某位有人认为他读的是民办大专,有人则说其没读,只是在该校附近打工,因没有联系上其家人,是以未能证实),以此推算,若无重大变故,这所学校每年级只有个别人将来能进入大学,其余绝大多数将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他们的父母一般初中文化,个别学到高中或初中毕业后当过几年兵,现在大多在沿海城市打工,只有少部分夫妻都在家种田。在与当地老师的交流中我得知,在外打工的大部分搞装潢,基建;少部分违法犯罪。值得一提,也是大家都较为感兴趣的是,有人确定,当中有学生的母亲在卖淫,我不知道如何确切证实这一点,但我很易于相信当地人的话)。

  二 学校存在的问题
  我已经尽量详细的描叙了该校状况,有什么问题大家应该可以看到,但我还是要画蛇添足的指出一些我自己认为必须引起大家注意的问题
  1,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急需补充新鲜血液,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首先是教师严重不足。该校在编老师,能正常上课的只有10人,却要负担5个年级6个班的教学工作,按现在的课时安排,一个班一周30节课,光是每个老师课时一周就有19节之多,只要是做过老师的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恐怖的还在于,上这些课是不会有任何补助的(做班主任也是)。
  其次是教师年纪偏大,10位老师中,最大的58,最小的36,仅两人在50岁之下,教师平均年龄53岁。
  再次,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而且由于教师收入过低,除了基本工资,每个月只有所谓考查奖40元。此种情景下,老师为养家必须从事其他职业,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最后是教师教学水平急需提高。
  这些教师都很有经验而且非常有责任心,但是他们的教学方式过于单调,对学生主要采用的是“恐,吓,打,骂”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些老师上除语文数学外的其他课程的能力有必要得到提高。
  2,学生方面,
  首先是学生们受到了太多的管制和限制,他们的学习时间和游戏时间非常有限,而且大多数学生缺乏足够的关心。
  四五年级的学生要做繁重的家务,甚至把一些活带到学校来做,我不止一次的收缴了学生带到教室里来的帮其父母穿的珠子(当地挣钱的一种方式,即到厂家去拿原材料,主要是很多种不同颜色的珠子,然后用针线窜起来送回厂家赚取报酬);他们当中有147位留守孩(即父母在外面打工,他们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养的学生,此类学生占全校学生的百分之五十三点八五。)同时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认为他们不听话时立即习惯的使用暴力和威胁来制止,使得学生从小就养成服从暴力和靠暴力来获得所需的习惯。
  其次是学生们缺乏学习书本知识的有利环境。
  除了他们中的多数课余时间要做家务外,教材内容离他们的生活过于遥远,他们学的东西大部分被身边的人们认为是没有用的,除非你能考上大学,然而可以上大学又太少了,这样他们很少有人有兴趣和动力努力学习课本――而这又是他们要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必备的。

  三, 解决的办法
  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切实落实真正的义务教育,给予农村学生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这个问题好象现在已经形成共识,我关心的是政府的承诺是否能够实现以及何时实现)
  二是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工资,农村工作的老师应被给予更多更为合理的补贴,而不是象现在这样,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教师,他们需要更多的努力,收入反而远低于城镇教师。
  三是给予学校更多的财政支持。
  我现在无法判定村完小到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但做为基层最为基本的教育单位,村完小应该有更大的财政自主权,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从而使其有足够的能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制定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给老师适当的超工作补偿等。
  2, 实行高校农村配额制度
  在调查中我发现,面对高考,农村学生是生来不平等的,他们生来就不可能拥有城市小孩的学习条件,我们怎么能够要求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很远的人和我们同时到达同一个终点?我们必须应该有各自的终点,我们必须需要更为公平的竞争。在短期无法迅速提高占我们国家多数的农民子弟学习条件的前提下,唯有先实行农村配额制才能弥补现行教育体制造成的不公。

  写在后面的话
  早上8:30我来到教室看到了这群孩子,他们全部按我的要求比正式上课时间提前半个小时来到了学校。他们走过泥泞的田埂,很多人翻过了被雨水浸泡的山梁来到了这里,甚至来不及擦干脸上的雨水就拿出了课本。他们痛恨这个饱受诗人们赞美的春天,因为就是在这样一个季节,他们将有一个多月的这种雨中上学的日子。然而他们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强制,他们也有梦想,梦想可以通过这样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城里人,从而没有必要再受这种折磨。然而他们中绝大部分注定将不可能实现这一点,只有少数精英分子将到县城读重点高中,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些精英将体会到他们与所谓城市的区别,这种区别是用傲慢和偏见来书写的。这种傲慢与偏见不仅会成为歧视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更为恐怖的是会使他们开始或多或少地怨恨自己的父母,是他们无能,没能通过努力做个城里人让他生在城市。在他们比城市小孩通过多无数倍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城里人后,他们开始在嘴上怜悯农村人,心里鄙夷他们,鄙夷他们未能如自己般的努力和聪明,鄙夷他们还只是一个农民,很少想起他们曾一起冒雨赶路上学,很少想起他们本来没什么区别,甚至永远也不会知道他们曾一起在某个雨天的早晨接受了一个他们自己曾经无比景仰的城里老师投来的敬仰的目光。而他们的绝大部分小学同学则过早的把自己置于一个弱者的地位,从而放弃抗争(起码是放弃理性的抗争),习惯于相信强权和暴力;当中的一些男孩,会躲在某个阴暗的角落抢他们的包,其中的个别会被抓,被打被杀;当中的一些女生会去卖淫――因为他们都会长大,会发现他们老师教给他们的高贵品质很多时候只是欺骗;重要的是他们也会变懒,会讨厌雨天的泥泞,讨厌无尽的黑夜,希望早点成为一个所谓的城里人。我不知道我的这种感受是不是源于我悲观的天性,但据我了解,他们的父母辈已经是这样了,我看不到他们和他们的父母之间有什么样的不同;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区别,那就是他们中有更多的人在这么小的年纪就离开了父母,虽然我努力告诫自己这或许不是什么坏事,但很多时候却总是无法说服自己。我希望,在这样一个政府高唱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我们可以真正切实的看到一个全新的农村,成为人们留恋的家园,在不久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