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依托同济办学有新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58:23
为学生发展奠基  办人民满意教育“同舟共济”  唱响未来(附照片)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依托同济办学有新景    学校的“新生”,常常是一种机遇。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是普陀区委、区政府与同济大学联手合作的重要成果。政府不惜投入巨资和黄金地块,大学无私奉献智慧和资源支持,学校依托同济,扎根校情,借助扶持,主动发展,显著提升。
    2002年6月易名重建的同济二附中,由原教育部副部长、原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任学校的名誉校长。学校扎根于同济大学百年办学的历史沃土,培育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探索学校创新发展的策略与途径,坚持“科技与人文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以“地球学”为介质的“生态课程、和谐教育”课程体系,彰显科技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的项目特色,建设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优质学校。
    建校以来,学校寻理念、正校风,树形象、增活力,谋发展、做创新,上品位、求实效。制定“依托同济,主动发展”办学策略,内化“同舟共济、自强不息”学校精神,努力创办新型大学附中。2007年6月,学校顺利通过了上海市专家评审组的验收评审,达成了创建普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目标,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跨越。
   
政府定位:教育资源  优化配置
    在普陀教育由“教育大区”走向“教育强区”的壮观浪潮中,政府科学的战略定位和有效的硬件投入,不仅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校容校貌焕然一新,而且为学校汇集各方资源优势,提升办学水平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强大支持。举办大学附中成为普陀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借天、借地、借资源”,与大学沟通、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国际项目合作、搭实验示范平台。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和兄弟学校一样,同济二附中紧抓机遇、趁势而上,成为普陀优质教育资源“圈、链、点”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坐落在苏州河畔、商业繁华的普陀区“黄金地段”,占地面积58亩,分为南北两个校区。南校区作为学校的初中部于2005年1月交付使用,校园布局合理,配备齐全,建有综合教学楼、新型图书馆、地球探索馆、艺体中心、学科专用教室、实验室以及多媒体教室等。北校区作为学校的高中部和国际交流部,按照市政建设、区教育布局及学校整体规划的安排现已启动改建工程。
   
两大项目:办学特色  日臻完善
    国际理解教育与科技教育,是学校正在形成的两大特色项目。
    学校通过“迎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广泛开展中外教育交流,飞越时空师生互访,项目聚焦“川流五洲”,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学习机会,开阔师生的国际视野,感知外国历史文化的特点,增强国际认知和国际理解能力。至今,学校与德国、英国、墨西哥、澳大利亚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展互访学习和交流。
    而学校参与的“川流五洲”国际交流项目,更是成为一大亮点。作为以“河流与生命”为主题的跨国界艺术交流活动,学生用艺术的形式共同创作、共同抒写母亲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在创作前期,收集、分析资料,增进对上海苏州河和伦敦泰晤士河的了解,再以“拓印”、金山“农民画”的艺术创作为手段,描绘苏州河的历史变迁和污染治理情况、伦敦泰晤士河畔居民工作场景。一位采访河边居民的学生说:“正如那老人所言,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去做,我们期待苏州河能恢复到像我小时候的那样清澈见‘鱼’,这或许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早已超越了研究河流,我们在研究我们的社会责任。”
    2006年2月,在参照专家评审组的初评意见,对同济二附中《规划》进行中期修订的讨论会上,学校创建领导小组新增“科技教育”为学校特色项目,这是丰富学校创建示范校内涵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育局领导的指导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明确了科技特色项目的设计思路:依托同济,整体规划;项目推进,分段实施;培育特色,资源共享。重点培养学生“六个学会”:学会选择项目,学会创意设计,学会创新制作,学会宣传展示,学会团队合作,学会综合评价。学校拟设置“未来工程师”工作室、创新大赛工作室、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室、机器人工作室、环境监测与治理实验室等,以满足学生多元选择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校还利用一切机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科技竞赛,如科技创新大赛、未来工程师大赛、机器人竞赛等,先后获得国家级、市级、区级各类竞赛获奖数百人次。学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学校”、“中国创造教育试验基地”、“上海市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试点学校”、“上海市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特色教育单位”、“普陀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
   
同济支撑:发挥优势  地利人和
    学校易名,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同济大学是一所充满活力的百年老校,更是一所济人济世的高等学府。历任党政领导十分关心附属中学的全面发展,工会领导情系附中热心扶持,专家教授奉献智慧指导课改,院系部门“同舟共济担责任,自强不息做奉献”。同济大学的引领指导和关心帮助是二附中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
    学校以“内引外联”为模式,全力打造具有同济特色的新型附中。邀请“同济大学专家教授导师团”、“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同济大学大学生助教团”来校指导;请进同济院士、教授、博士来校做《北极科学考察报告》、《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专题讲座近百次。引进德语课程、智能机器人、CAXA设计、Flash动画设计等特色课程。在同济大学本部举行18岁成人仪式,让中学生与科学家零距离对话,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还借助同济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学优势,与同济医院合作共建“生命教育基地”,指导学校开设“运动护理学”等课程。
    随着特色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学校依托同济作为综合性大学院系齐全的资源优势,寻找与中学教育能够紧密关联的专业领域,在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的帮助下,整合物理系、化学系、环境科学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等的专业设置和研究项目,设计以能够与中学阶段所有学科具有内在联系的“地球学”为“介质”,传承创新,提出“生态课程、和谐教育”的办学构想。
   
探索发展:生态课程  和谐教育
    作为上海市教委派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影子校长”(Shadowing Principal),校长刘友霞通过访问学区、深入学校、住家体验、参观社区等途径,广泛地与学区行政官员、中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Host-Family(住家)成员进行讨论交流,深刻地感受到美国基础教育“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精神和行动无处不在。尤其对每个高中学生都有一张真正属于自己的课程表印象深刻。“这种做法,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育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的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回沪后,刘校长对把同济二附中办成优质学校充满了憧憬,并与管理团队共同绘制了创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蓝图”和“施工图”。
    “生态课程,和谐教育”的高位办学,是基于学校有着“九大基础”:即基于大学附中的独特优势,寻找跨越发展的广阔空间;基于“科技与人文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基于“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文化传承;基于“以质量稳定强特色发展”的发展观;基于“竞争合作、互补发展”的错位平衡;基于能够与三类课程充分整合的载体设计;基于对接青少年创新大赛,让学生扬长发展,以应对高校自主招生的变革;基于国际社会聚焦地球生态空间的热点;基于科技普及、国际交流、志愿服务、游学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立足“今天是未来的摇篮”办学基点;提出“生态课程、和谐教育”的办学构想;倡导“尊重学生发展,关注社会未来”课程研发理念;聚焦两大办学特色:国际交流承载“川流五洲”,科技教育聚焦“地球探索”。
    学校力图建构的“生态课程”的内涵是:以“地球学”为“介质”,“对接”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型课程的知识点,“开阔”科技、人文、自然等拓展型课程的专题面,“延伸”海洋、地球、空间等研究型课程的课题链;使三类课程互相支撑,人才培养立体展开,动脑动手亦学亦做,学以致用综合渗透。“生态课程”的特性包括: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开放—Open);课程内容的建构性(建构—Restructure);课程评价的激励性(激励—Inspire);课程能力的生长性(生长—Grow);课程实施的创新性(创新—Innovate);课程文化的滋养性(滋养—Nourish)。汇总这几个关键词的首字母O、R、I、G、I、N就是意为“原生,原创”的“Origin”。
    几年来,同济二附中以创建“普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为契机,以创办一流品牌学校为目标,依托同济、主动发展,实验示范、和谐共进。着力培养优质师资,精心培育办学特色,显著提高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办学效益,师生在各项竞赛中获奖逾千人次,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