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钱收买了的文化怎能增强民族底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43:16

被钱收买了的文化怎能增强民族底蕴?  

    来源:侨报      

   

植入广告无孔不入,商业大片噱头乱飞,一个个作家富豪榜争相登场,一座座恶俗建筑挑战着民众的视觉,传统节日变成了“吃”节和“黄金周”,文化创意产业园背后是圈地大搞房地产……在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大陆的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在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5%,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上述连串的问题却让人避之不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近日指出,发展文化产业要警惕“暴发户”心态。  

   

不可否认,中国的文化产业近年来是壮大之中,但文化的底蕴却在不断减弱,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却在不断凸现,文化的韵味却在不断降低。  

   

乍一看,各地都是非常重视文化,什么事情都要与文化节联系起来。从民间传说到历史记载,到处寻找文化的踪迹;从城市规划到园林建设,处处都让文化挂名;从历史遗迹的利用到山水资源开发,样样都贴着文化标签;从电视节目的制作到文艺节目的表演,项项都以文化标榜。  

   

但是,仔细一看,各地相关机构及相关官员如此重视文化,并非是重视文化的教化和美育作用,也不是重视文化的滋养和浸润功能。而是把文化当成了一种时髦的标签,当成了一个招财进宝的童子。文化节只是起一个“搭台”的作用,“唱戏”的主角还是经济。  

   

而为了经济这个主角,一些地方甚至不惜肢解文化、篡改文化、彷造文化。甚至为了迎合低俗,吸引眼球,还不惜把红色文化改造成迷信文化、异化成神话传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依靠菩萨保佑、仙人帮助、星宿转世才取得成功的。  

   

还有的地方,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把已经传承了多少年、承载着多少历史文化的建设毁掉,却去建设一些不伦不类的彷古建筑。去年某地就把一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孔庙拆掉,建成一个彷宋建筑,让人痛心不已。  

   

这正如冯骥才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文化都被钱收买了,我们反过来又拿文化卖钱,这是多么可怕的恶性循环!”  

   

所以,从本质上说,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应该是着重于对人的精神的塑造,对人的心灵的滋润,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应该是注重于对社会文明的提升、对民族底蕴的增加、对民族气质的培育,而非仅仅是为了白花花的银子、黄灿灿的金子。  

   

因此,在文化建设上,要始终按照文化节的发展规律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净化作用, 让文化为民族的繁荣、国家的发展注入充足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