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正宁:悠远深厚的历史底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0:47:00

甘肃正宁:悠远深厚的历史底蕴

[日期:2009-12-07] 来源:正宁县志  作者:佚名 [字体:大 中 小]   早在新石器时期,正宁境内已有先民刀耕火种,繁衍生息。为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据统计,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布各乡镇,多达33处,有的文化层厚达3米。上古时期,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率有熊氏族部落在此活动,并留下千古驰名“黄帝冢”。夏禹时,天下分为九州,正宁属雍州西戎之地。夏代孔甲年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立邦国于北豳(治在今庆城县城),正宁属之。夏代桀(履癸)年间,周部族先祖公刘建立豳国,正宁属之。《诗经》里的《七月》、《公刘》等篇什,即是反映先民耕作、迁徙、生活的绝唱。商初,正宁仍归豳国辖属。商末,周部族南迁岐山周塬,豳地被犬戎所占。戎人建立义渠戎国,正宁属之。西周末年,义渠戎国与强秦抗衡500余年。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秦灭义渠戎国,县域属秦北地郡和上郡所辖。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蒙恬修筑直道,三十七年(前210),直道粗成,在县境长达70公里。汉代,县域建立独乐、阳周二县,是正宁建置的起始。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率大军十八万众,沿直道经县域,出朔方,威振匈奴,还祭黄帝冢于桥山。西汉末,新莽始建国元年(9),王莽改阳周为上陵畤。东汉,县域设独乐、阳周、
西川三县。三国两晋时期,部族攻伐,诸侯兼并,县域归属屡经更迭。南北朝末期,县域所设独乐、阳周、安定三县属宁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因罗水出于川”,遂更阳
周为罗川,属宁州。唐初,罗川属关内道宁州。天宝元年(742),唐玄宗梦群仙现于“罗
底”,派使臣在罗川县挖得玉真人像27尊、心星1座,取真人安宁之意,改罗川为真宁。

  随后,唐肃宗李亨在此避“安史之乱”。宋代,真宁历属永兴军路宁州、陕西路宁州、环庆路宁州、庆阳军节度宁州、兴宁军节度。金天德二年(1150),真宁属庆原路宁州。元属陕西行省巩昌路总帅府宁州。明洪武九年(1376),属陕西布政使司庆阳府宁州;万历二十九年(1601),属陕西布政使司庆阳府。清康熙八年(1669),属甘肃布政使司(行省)庆阳府;雍正元年(1723),为避世宗“胤禛”之讳,又改为正宁。正宁之名始见史册。民国2年(1913),属甘肃省陇东道;16年(1927),属泾源区行政视察员公署;25年(1936),属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谢子长、刘志丹、邓小平、习仲勋、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留下珍贵足迹,播下革命的火种。38年(1949)7月27日正宁县解放,属甘肃行政公署庆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并入宁县,1962年1月恢复正宁县建置。2006年底,全县辖4镇、6乡、94个村民委员会、67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1428户,总人口228985人,其中农业人口206799人
  • 7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