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尔文:胡锦涛所说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只能是“生产方式的转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9:38:42

黄尔文:胡锦涛所说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只能是“生产方式的转变”  

   

今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讲话,连用了50多个“加快”,来表达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的迫切要求。对中央提出的这一要求,目前主流媒体正在讨论。可以想到,在马上召开的“两会”上,“加快转变”,也一定会成为重要议题之一。  

从各方面来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确实面临着必须“加快转变”的局面。  

但是,中国如何转变,应当向何处转变,各家各派有不同的说法和解释。有修正主义的说法,也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唯心主义的解释,也有唯物主义的论证。我们当然只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理解和解释胡锦涛所说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根本含义,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才不至于被误国误民的主流媒体舆论“导向”。否则,胡锦涛代表中央提出的这种要求对中国人民就毫无意义。  

首先要搞清的是,什么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归根结底决定于社会的生产方式。  

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迫切需要转变的,也正是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形成的生产方式。  

因此,对胡锦涛所说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只能理解成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  

下面先简单回顾一下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生产方式的基本原理,以便进一步讨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  

我们知道,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得方式——社会的面貌由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基本制度、阶级结构以及政治、法律,道德等观点,也决定于生产方式。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其中,社会生产力所表示的,是人们在生产中对自然界的关系。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彼此之间也发生一定的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构成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二者之间,具有辩证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时候,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它就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因此,抓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对矛盾,就是抓住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也就抓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目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从生产的品种和总量上看,中国已经具有了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物质需求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因此,中国目前的问题没有强烈地反映在物质财富生产能力不足方面。生产力强烈要求发展,但在经济领域的许多行业,却出现了生产目地不是为了满足社会大多数人口的物质需求,而是严重背离这种需求,一方面物质财富高度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处于极度贫穷状态,与此同时,出现了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出现了产品的过剩,这种状态已经发生在至少十个行业——钢铁,水泥,汽车,纺织品,等等,几乎包容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部物质生产领域。  

这就说明,中国目前的问题,并不主要发生在要解决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生产力方面。这方面问题当然也存在,但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的原因,很明显,是由于目前中国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存在着不适合中国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的因素——现存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迫切要求改变。这是造成目前两极分化分配不公影响并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并且已经影响到上层建筑许多领域,影响到全社会各个方面。  

因此,胡锦涛所说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理论和实际上,全都归结到必须加快改变中国目前社会生产方式中不适应并且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这个集中点上——这是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中国的现实作出的符合逻辑的推论。  

我们再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什么是社会的生产关系,以便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与“加快转变”有关的生产关系转变问题。  

马克思说:“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这就是说,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按照这种观点,生产关系包含着三个方面:(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3)由前面两种情况所决定的产品分配形式。  

上述的三个方面,组成生产关系的整体,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这种作用和影响并不是平均的,不分主次的——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本质。  

这也就是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着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不同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而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人们不同的地位、相互关系,又决定着产品在人们之间的分配形式。  

例如,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他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他一定会尽可能少地支付工资给雇佣工人;而在市场经济这样一种交换关系下,劳动力成为商品,且总是大于市场需求,这就使资本家可以利用工人对工作的竞争,将工资压到最低,形成血汗工资制度。  

很明显,如果不改变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限制市场经济,要根本解决血汗工资制度是完全不可能的。  

这也就是说,不可能脱离所有制关系和由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来解决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之一。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胡锦涛在讲话中重点提出的“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其前提条件是: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中的所有制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只有满足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才有可能做到“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如果中国经济结构中的所有制关系不符合中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出“加快调整”,首要的就是调整目前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这是调整一切收入分配问题,解决两极分化、分配不公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调整收入分配问题,解决两极分化、分配不公,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是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结合中国的现实作出的第二个符合逻辑的推论。  

这样,胡锦涛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的“加快转变”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就集中到了要转变目前中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成分方面,而首先需要解决的则是所有制关系。  

这就是:必须首先解决中国三十年来在各行各业形成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问题,使之向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转变。不进行这种转变,其他所有的转变全都是虚假的、骗人的、不可能有最终结果的转变。不进行这种转变,消除两极分化,改变收入结构,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对社会财富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全都是虚假的、骗人的鬼话。  

这是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胡锦涛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核心思想作出的理解和解释。  

             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