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从企业家到独立投资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10:50

  《投资者报》记者 肖妤倩

  95

  2010-3-8

  一笔3000万美元的捐款,将段永平再次推到公众的视野之中。

  段永平夫妇将3000万美元捐给了母校——中国人民大学,但电话那头谈及此事的段永平依旧平静,他告诉《投资者报》记者,“钱够用就可以,不能都留给小孩,多出来的就应该回馈社会,不然就是个麻烦事。”

  从企业家到投资家再到独立投资者,段永平的人生轨迹清晰可见,能在事业巅峰期转型并不容易,但在段永平看来,做企业与做投资没有太大不同,只不过“做投资不确定的东西更多。”

  “对于价值投资来说,没有金融危机的概念,只有便宜和贵的问题,金融危机正好给你一个机会,一个赚钱的机会。本来一只你觉得值10元钱的股票,但是10元钱有没有必要买还心存疑虑,而一旦这只股票掉到5元或者3元时,当然就可以买。而金融危机正是给价值投资者提供了很好的买入机会。”电话那端的段永平正是按此思路,在金融危机到来时,比巴菲特买入价还低的价格购入了富国银行和通用电气。

  想做真正的企业家

  邓小平南巡的效应,似乎在1984年集中发酵,这一年史玉柱、赵新先、李东生等一个又一个未来的商界骄子,纷纷奔赴深圳。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段永平也是其中一位,他之所以放弃了北京电子管厂这个铁饭碗,是因为那里“人人都觉得能干,却什么都不干”。

  1989年,在“我们都下海”的鼓动之下,他奔赴此地,而开明的广东企业为南下的段永平提供了一个如鱼得水的大舞台,让他用长袖善舞的经营能力,扭转着一家濒临倒闭的小企业。

  这家小企业,就是未来红遍大江南北的“小霸王”,“同为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小霸王”便是人们日后甚为熟稔的“小霸王”广告词。以至于1994年的一次关于“中国人最熟悉的电脑品牌”问卷调查都显示出一个令人惊异结果,因为这个品牌即不是IBM,也不是联想,而是小霸王。

  首战告捷,然而对于段永平来说,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此时正值1995年,柳传志决心在自主品牌上放手一搏,充当民主计算机工业的旗手,一场民族品牌洗劫电脑产业的大戏呼之欲出。

  段永平也一直渴望做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他希望企业能够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把“小霸王”办成中国的“松下”,但这里,这个梦想越来越受到现实的掣肘。

  也就在小霸王红得发紫的时候,段永平却想到要离开,他看似轻松洒脱,其实是敏锐地意识到产权问题终会成为未来的包袱。毕竟小霸王也是国有企业,有些体制的束缚还难以冲破。1998年,段永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自己离开小霸王的原因:“当我发现一个东西的发展方面有不对的时候,就必须停止,否则越晚损失越大。”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当国内众多老牌企业家还在为产权问题纠缠不清,为MBO(管理层收购)的是非惶恐不安时,段永平孑然一身,转而在一水之隔的东莞拉开了下一场战役,“步步高(27.15,0.05,0.18%)”便成为这场战役的主角。

  他相信股权问题的重要性,从最开始持有70%的股权,经过几年稀释,他的股份已经不到原来的1/4,其余的股份全部送给了员工。财散人聚,步步高再一次像“小霸王”一样,在东莞迅速崛起,再次坐上了行业龙头的第一把交椅。

  此时的段永平,又一次想到了离开,因为他答应太太在结婚之后将赴美定居。2001年,段告别了如日中天的步步高,卸下一线管理层的职位,定居美国。

  正如他所谈论的围棋之道一样,“平常心不仅是棋手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企业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他说,“我所理解的‘平常心’是在忘掉胜负名利基础上的努力和抗争。对于一个棋手来说,只有丢掉包袱,才能轻装上阵,发挥出最好水平。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只有着眼长远,不去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这大概是他抱着一颗“平常心”顺利转型的初衷。

  转身投资从网易开始

  在美国,段永平和华尔街结缘,成了纳斯达克的新股民,然而却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之中,那段时间,众多媒体都为采访段永平而发愁。

  不久后,世人又在胡润百富榜上看见他熟悉的身影。福布斯对此的评论是,“由于对网易股具有预见性的投资,第一次将段永平拉进了百富榜”。

  因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当持有某上市公司股票份额超过5%时,就必须备案,以后每发生1%的变化,也需要备案。这样一来,一旦他吃进的某只股票份额超过5%,就很容易为世人所知。聪明的胡润查到了这笔投资,笃定段永平能够上榜。

  不过挖出段永平胡润也颇费周折。实际上,2001年和2002年期间,胡润都曾几次拜访段永平,可惜步步高并非一家上市公司,很多资料都不确切,加上段永平并不愿意再次来到聚光灯下,他回绝道,“你问我,我肯定不会告诉你,我也不想出这个名。”于是胡润就将段永平排在了101位。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2001年之后,退居幕后的段永平实现了从企业家向投资家的成功转型。从那一年开始,他就着手吃进大量网易的股票,尤其是当网易股价跌破1美元时,更是重仓买入。

  2002年初,网易股票由1美元左右开始上涨,2003年10月14日,网易股票飙升至70美元,段永平持有的股票在一年内涨了50倍以上。

  根据2006年11月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披露的文件,段永平在网易的个人持股仍有534余万股,占4.21%,另有1.81%、234多万股放在段永平的家庭慈善基金Enlight Foundation名下。

  这场价值长跑,直到网易股价达到100美元而告终。

  能选到网易这只白马,用段的话说,“懂什么就投什么,网易当时正在发展网游,而我对互联网也正好感兴趣,于是就在互联网行业寻找相对便宜的公司。”固然他是这么说,但是购入网易的背后,还藏着丁磊和段永平那番长谈,长谈中,丁磊不仅向段永平请教营销问题,更谈到要集中兵力搞研发,做网游。

  更巧的是,段永平正是搞游戏出身,他知道游戏的市场有多大,也显然明晰如果网易按照这个路子走,远远不止当时的股价。这大概就是他一举动用200万美元押宝网易的真正原因。

  不仅仅是网易,美国一家主作拖车租赁的公司Amerco(UHAL)也让段永平的腰包变得更鼓,2003年6月,UHAL进入破产保护之前,段永平以每股3.5美元左右的价格买入。

  对于这笔投资,段永平也做足了功课,他请来会计师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还亲自前往UHAL感受那里的业务和服务,正如他所说,“就跟卖产品一样,做投资也要走访市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管当时UHAL陷入财务困境,但价值却被市场严重低估,只要能断臂求生,定能交上一份漂亮的财报。

  正如段永平所料,2004年年初,UHAL解除破产保护,其后股价一路上扬,2006年一度冲升过百元关口。而段永平在此上的收益至少在7000万美元以上。

  当然,也有失误的时候,投资于处在低谷期的Fresh Choice便给了他当头一棒,这笔投资,更重要目的是洞悉美国上市公司的运作。他做到了,也成为了该公司七名董事之一,这也是他参照巴菲特做法的第一次尝试,然而语言障碍却使他同其他董事以及管理层的交流出现障碍,而这家公司也最终破产、摘牌,100多万美元投资随之灰飞烟灭。

  对此,段在电话那头只是一笑置之,“投资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巴菲特,学习他而不是崇拜

  这么多年下来,段永平不仅完成了财富的积累,更将多余的资金回报社会,而在他看来,“做投资和做企业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做投资更难,不确定性的东西更多,而做企业毕竟是自己在做。”

  而这些,也的确是他骨子里的东西。

  不仅仅是网易,还有富国银行、通用电器,段永平都赚得不亦乐乎。当时,巴菲特已经在20美元左右的时候买入富国银行,按理来说,对金融股并不熟悉的段永平不会轻易出手,但是金融危机的时候,这只股票确实特别便宜,终于在10美元左右的时候果断出手,根据段永平的说法,他已经关注富国银行多年。

  由此,曾经叱咤风云的商界“标王”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那个习惯于不穿西装,不打领带的“Mr.Duan”,一进一退之间,段永平俨然已成为了一个“独立投资者”。

  就在买入富国银行之前的2006年,段永平以62万美元竞拍到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也正是这次中标,让美国众多投资论坛上那个叫做fastisslow的ID为众人所知,甚至于在美国一部分投资者心中,“Mr.Duan”显得几分神秘。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段永平坦言,“我不崇拜谁,我也不崇拜巴菲特,只是觉得他做得很好,我会学习,崇拜的概念、崇拜的定义我不太懂。”而那顿午餐前后对于他在投资上的本质也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价值投资者就不会去找巴菲特,也不会说找过巴菲特之后就不是价值投资者。

  而实际上,这次午餐也不是他第一次当面受到巴菲特的“熏陶”,作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两年前他就去奥哈马参加过哈撒韦的股东大会。难怪段永平说,“我每年都有机会见到巴菲特”。

  只是见过巴菲特,亲耳听到他的言传身教,比书本或者传言来得更加真切。对于段永平而言,他最早学投资,没有任何巧合,也没有任何契机,纯粹是自己的爱好。来自于巴菲特书中的一句话道破了点中了要害,“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就等于在买这家公司,买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他坚信,价值投资者的总量不多,但是成功的概率却很高。正如他在2009年成功的潜伏的通用电气(GE)一样,其购入的价格比巴菲特的价格还要低,如果根据目前通用电气的股价来计算,段永平的盈利应该在上亿美元。

  投资之余,他喜欢陪着太太,陪着小孩,有时候滑雪、打高尔夫或者旅游,甚至曾经萌生出像罗杰斯一样环球旅游的念头,但由于小孩太小,这个愿望只有暂时放弃。然而梦想的地方,就好似地平线上缓缓升起的太阳,它总能照耀一些人,就像老段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