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庆”能否终结故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3:55:36

事件回放:《金瓶梅》引发了山东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市三地的“西门庆故里之争”,三地都纷纷举起“西门庆故里”招牌,西门庆也被一改“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形象,成为当地追捧的文化产业英雄。>>>>
赵云故里之争、李白故里之争、曹雪芹故里、朱元璋出生地之争之争,人们尚可理解,因为以上人物的文功武略的确令人敬仰,但两省三地争西门庆故里,只能让人感到悲哀,这种行为超过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使人无法接受。对于“故里之争”的讨论也随之升温,大多数人持否定态度。

“故里之争”群像

西门庆来信:感谢帮俺翻身
“我深深懂得,和我的死对头武松相比,我只是一个臭名昭著的配角,但现在我的名气俨然已经盖过了武松,这当然主要归功于三地对我曾经制造的风流逸事、桃色事件的重视和挖掘,我佩服三地的见识和胆魄,我感谢三地给了我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机会。”>>>>  附: 西门庆访谈录

“西门庆文化”可悲
《金瓶梅》文化并不等于西门庆文化,《金瓶梅》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是中国的传统的风月文化。中国的文化中有一部分这种风月文化历代是属于糟粕的,这种风月文化这种糟粕的文化触犯社会伦理底线的,我们需要格外加以反对。>>>>
抵制“西门庆文化”人人有责:各大门户网站上嘘声、骂声、调侃声不绝于耳,似乎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都应当在如何对待“西门庆文化”这个问题上站稳批判的立场。>>>>
祖先骂我们无能
历史有些东西留给后人的是很模糊的,要想弄清楚,除非已故名人转生来世,回家自己做主,告诉后人自己是怎么回事,但这可能吗?想到这里,我们很难受,名人已故,我们对名人更多的是敬仰,而现在很多地方却把名人故里与经济、文化遗产挂钩,处处为自己着想,如果名人还在,他们也不会看见自己的后人这样去大动干戈吧!如果名人们知道现在个别地方想靠“死人”来树立、发展、营销,那么祖先们会骂我们无能。>>>>

忧虑的是,某些地方政府在畸形的GDP观念下,对“文化(历史)搭台、经济唱戏”的过度诠释。照理说,这只是一种手段,本身并无对错,如果做得好,完全可以使文化开发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然而,这并无意味着可以一门心思钻进钱眼儿里,只为了GDP数据而不管“文化”扭曲成什么样子。>>>>

安徽黄山否认争西门庆故里
2006年,曾有媒体报道称“黄山市2000万打造‘西门庆故里’,并于五一对外开放”,黄山方面认为这纯属假新闻。“这种说法显然是被媒体夸大了!”虽然投入两千万打造“西门庆故里”纯属“虚构”,但《金瓶梅》遗址公园却是“曾经有过的”。>>>>
“名人故里之争”争什么?这一系列的名人故里之争到底是在争什么?只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是为了名人故里背后的社会影响,进而是为名人效应背后的经济利益,甚或只是以此作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借口?

漫画 王成喜
名人故里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多大
名人故里带来的经济效益让我们不得不重视,以四川江油为例,据报道,2003年江油市的旅游总收入仅为5亿元,而自明确了“李白故里”的旅游品牌后,江油市围绕“华夏诗城”做足了文章。2007年,江油市接待游客34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3.26亿元,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
名人效应引起的号召力有多大
纯粹只为文化传承似乎太单纯了,这文化在彼处可传承,又何必要争到此处来传承?这种争与其说是只为文化的传承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去传承文化。为何自己要争着去传承名人文化,首先是因为名人顾名思义有其不同于一般人的文化影响力和社会号召力。名人故里之争,争的是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号召力。>>>>
★名人故里之争,争的就是利
名人沦为资源,“故里”代表利益。只要有利益存在,只要有炒作空间,不要说历史文化名人,就算是古典名著《西游记》里的神话人物孙悟空,都被学者们考证出好多个“猴王故里”来。还有前不久张家界“借力”《阿凡达》推行的“哈利路亚战略”,心态也大抵如是。
当前,“名人”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成为了一种消费道具,“消费”正在消解着学术的价值内涵,古人、历史乃至一些文化遗产,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可娱乐、可恶搞、可利益驱动的橡皮泥。>>>>

很多地方参与到名人故里之争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有可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二是借此提升本地知名度;三是通过对遗址和名人故里的修整,优化当地环境。唐际根认为这三方面都是引发“名人故里和古遗址归属之争”的无形之手,因为它们最终都有可能转化为“政绩”。
名人故里和古遗址存在于何地,本来不是问题,但古代名人并不总在一个地方活动,加上历史上行政区划的不断变更,才最终导致“归属地”扯皮的问题。
★“故里之争”蚀把米也值
以赵云故里之争为例。这一场骂战,虽然让这两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县城“骂名大振”,但是,光凭这场唾液横飞的苦肉计,能不能真正打开旅游市场的局面?一场战争,真的不是骂完就完,口水引不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为了宏大的目标,就算是蚀上几把米,就是文化搭起了台却没人来唱戏或是根本无戏可唱,又算得了什么?
绝大多数人是明白这里头的弯弯绕的,因为最近类似的喧嚣太多。愈演愈烈的名人争夺战让大家深入了解的,不是历史故事,而是当代闹剧。>>>>
“名人故里之争”害了谁?争抢名人资源,意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做法,是对历史文化的亵渎,是一种伪文化,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大兴旅游产业,搞开发经营,其目的并非传承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为了牟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如今的西门庆故里之争,预示着这种争夺已经走出人们的道德边线。>>>>
问一:闲时争名人,忙来毁故?
如今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在大拆大建最为常见的这片大地上,“故里”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奢侈词语。我们为消失的历史遗迹而扼腕长叹,为名人故里争得一塌糊涂,但我们的时代又会不会诞生属于未来的历史名人呢?着眼未来,可以说,当下一些热衷于争名人故里的地方政府,正在亲手且大规模地把名人故里送进历史垃圾堆。>>>>

“饥不择食”图:李嘉
问二:争故里在“埋葬”谁的未来?
在这些名人故里争夺战中,到最后谁都不会是真正的赢家。也许这种名人效应能给地方一时的经济发展镀金,那它带来的GDP也是有限的,是眼前的。评判一个地方发达与否的标准,不是这个地方出了多少个历史名人,这个地方也不会因为争夺到一两个名人故里,老百姓就幸福,经济就能发达,就能得到尊重。相反,这种一味追求历史名人效应的发展模式,终究会成为地方长远发展的一个绊脚石。
名人故里只是历史留给现代人的一件华丽外衣,它的价值是有限的,一个地方要实现长远发展,不是靠挖掘故人的坟墓能做到的。>>>>
问三:“文化搭台”还是“文化拆台”?
曾几何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许多地方假借文化名义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口号,“文化”成为了随处张贴的街头小广告,其目的并不在于文化,而是在于“文化”背后的经济利益、政绩利益。
如此“文化搭台”,其结果只能是“文化拆台”。各地在发展文化上急功近利,更看重的是GDP和各种文化项目背后的地产开发、商业操作,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繁荣发展被统统忽略,一些短期内难见经济效益而从长期来看必须进行的文化建设反而会被搁置,文化“软骨病”就会更加厉害。
为了利益之争、政绩之争而超越正常的学术之争,本身就是对文化研究和文化发展的一种扭曲,而带给社会的误导更在于,它使人们始终用市侩的眼光来看待文化,这将是对我国文化的“剥皮剔骨”。>>>>
★最终受伤的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试想,当这些历史名人的归属地都无法确定时,让国人如何相信并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这样争来争去,最终最受伤的无疑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事实上,在名人故里之争里,有的是确有其人的历史人物,有的则是本无根据的传说人物。为了争夺“历史名人”的归属地,一些地方政府不惜血本,办庆典,开研讨会,不一而足。虽然文化和经济间是有一定的联系,但却不能把文化和发展经济过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文化为作为发展地方利益的一种手段,否则,不仅不利于文化的真正发展繁荣,而且对经济发展也未必有好处。>>>>
故里之争往往被认为是文化之争,我坚决不这么看,因为我们从中看见的只是写着“文化”的招牌,而窥不到任何文化的影子。如果一定要和文化二字沾边的话,那么它也只能是一种“伪文化”———倘若嫌那个“伪”字扎眼,那也得给“文化”打上双引号才行。>>>>
★文化越“度”让GDP蒙羞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子孙积蓄了丰厚的文化财富。在以牺牲生态环境、物质资源拉动GDP遭遇公众质疑之际,各地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无疑是对中国经济科学发展的再认识和深刻觉醒。然而,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度”的要求,超越了“度”,就有可能使美好的事物走向背面。
发展先进文化和发展经济同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必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畸形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已经让我们的GDP十分难堪,我们不愿意再看到,个别的腐朽文化产品让GDP更加“灰头土脸”。>>>>

★抢夺名人资源是没文化的表现
 
研究名人故里,在学术上涉及历史地理专业,然而按照这副架势,就是这一领域的大师谭其骧在世,我看也难以了断这桩公案。这种不尊重历史事实、霸王硬上弓的文化产业操作方式,也是没文化的表现。不重视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毕竟空虚无力,只能招来一时眼球,一旦泡沫幻灭,恐怕只有剩下一堆钢筋水泥的文化废墟,成为历史笑柄。>>>>
这种文化保护的势利眼,并不是个例。前不久有媒体报道说,云南大理为了修公路,拆毁唐代古城墙,使大理唐代建筑龙首关变得面目全非,仅剩的几段城墙也危在旦夕。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是最不应该有过多的利益上的计较的。但是,如果当下这种没文化的“保护”与争夺逻辑继续发展下去,剩下的还会有什么是真正的历史文物呢?>>>>
警惕:文化正被“娱乐至死”
所谓的“西门庆文化旅游”卖点就是浓墨重彩地渲染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幽会”场景、悬挂西门庆7个妻妾的“精美画像”,将西门庆丧命之地的狮子楼改造为表演西门庆和潘金莲卿卿我我的“浪漫之地”。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望而知。阳谷县曾提出要打造“武松故乡”的品牌,为何今日又青睐起“西门庆”品牌呢?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武松制造不出西门庆和潘金莲那样的娱乐效果。由此可见,所谓的“名人经济”正在将文化资源推向“娱乐至死”的深渊。
    “名人故里之争”路何从? "西门庆故里之争",以及所有名人故里之争,说明了什么问题: 好名臭名,就是为了出名? 好人恶人,发展要靠名人? 好事坏事,不关千秋大事?>>>>
保护名人故里和古遗址本身善莫大焉,地方官员积累“政绩”的强烈愿望本身也无可厚非,某种程度上社会还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只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历史,“归属之争”就不会造成社会危害。国家当然无法在制度层面规定名人故里和古遗址的归属,要让名人故里和古遗址之争走向理性,唯一的办法是在学术层面进行论证。这就要求学者们必须实事求是,顶得住某些地方政府的利诱,真正做到“主持公道”。>>>>
★城市文化牌别打得太离谱
一个城市离不开文化滋养,一个城市也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但不知从何时起,文化被利益所控制,渐渐失去了独立的品性,完全成了赚钱的工具。因为利益的驱使,文化出现了“跟风现象”。曾经轰动一时的“印象系列”,因为盲目跟风,最后台搭了,经济的戏并没有唱起来。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姜宗福实名发帖称,高投入不一定有高回报,《印象XX》投资额一浪高过一浪:《印象·刘三姐》,投资6000万元;《印象大红袍》,耗资2亿元;《印象·丽江》,投资2.5亿元;《禅宗·少林》,烧钱3.5亿元;《天门狐仙》投资1.2亿……据此,姜断言,“超大规模投资、表现手法老套、一哄而上的印象派山水实景演出实为劳民伤财之举。”>>>>
★将名人故里纳入文化管理的轨道
名人故里,涉及历史史实和历史文化两大问题,确定名人故里不能随心所欲,而是要科学严谨。也不能因为要发展地方的旅游经济,而任意地篡改历史,糊弄历史文化。不然,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对不起后代。因此,建议国家文化部门要将名人故里确定和命名的问题要管起来。要经过专家科学而严谨的考证来确定,是名人故里的要经过申报、批准而由国家文化部和省级政府命名。未经命名的不得擅自挂牌。这样,才能传承历史,弘扬历史文化,对得起历史和名人,对得起今人,也对得起后人。>>>>
不可否认,借历史名人造势,的确为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实惠。但这种“掠夺式”发展趋势,不能不让人感到忧心。如果我们现在不能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将来定会贻笑后人。好在不久前,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文化部对主题公园、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等过热问题,将出台相应政策,进行规划与调控。”>>>>
★呼唤新区域竞争模式
套用经济学家张五常(博客)的理论,这种故里之争,正是他津津乐道的中国“县竞争”制度的一部分。只是不知道,在西门庆之争面前,他还会认为他总结的“县竞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制度”吗?
由此,张五常把县看作一个个的公司,把县际竞争看作是公司间的激烈竞争,并认为正是这样的竞争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争夺名人故里,无疑也算“县竞争”,因为县级政府在这里扮演的正是“公司”的角色,大面积划地,并大手笔投资。>>>>
然而,在因名人故里而得益的同时还必须防止岔道。一方面,要避免恶性竞争。在名人故里之争的过程中显然要耗费巨大的政府资源,处理不好甚至造成争夺地之间的两败俱伤,结果得不偿失。如果能用良性的方式来互动,争夺地之间本着共同开发资源共享的原则共同利用名人故里的历史文化资源,岂不更好?....>>>>

★争名人故里不如争软实力
经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经济的文化是贫穷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经济更是没有品位的经济,无异于空中楼阁。
文化建设虽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但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强调文化建设的经济功能、忽视文化的价值功能,强调文化的物质性、忽视文化的人本性,强调文化建设的战术意义、忽视文化的战略意义等认识上的偏差,文化建设还有被忽略和矮化的倾向。
西门庆故里等等争夺,该打住了!古月曾经照古人,如今依然照今人,古月现在要见证的是中华民族的软实力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
利益和金钱是一时的,而文化和价值观是需要我们永久传承的,不要因为一时之利,而祸害了我们的文化之本。不知“争夺西门庆故里”的事件能否为如何保护历史文化另辟蹊径。如果真能终止这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劣质争夺手段,西门庆未尝不是做了件好事。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