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逃者说——也说出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8:13
昨天在《猫眼》看了整整一天帖,看得比较累。整整一天就看了一份帖,某位“疯疯癫癫僧”先生开的讨论如何出国的帖子,题目是《漫谈孩子出国留学与基础教育》(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82747 ),点击数高达18万(或180万,记不得了)以上,跟帖104页。我从第一页看到了最后一页,各式各样的回应都看过来,煞是有趣。

凭模糊记忆,这位疯疯癫癫僧自我介绍说,他是老初二知青(还是老初三,记不得了),77年参加高考被人顶下来了,78年再考考上了,分配似乎又没分好,于是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出国,最终如愿以偿,于是开了那帖与众人交流成功经验。跟帖有羡慕的,有称赞的,有打听消息的,有分享自己的成功心得的,有赌咒发誓一定要让孩子出去的,有海外赤佬提醒不要将国外理想化的……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共同点是眷眷的父母心。

有几次我看得泪水都下来了,同时自惭,觉得自己真是个渎职父亲。例如有位网友郑重宣誓:为了孩子,我一定要疯狂虐待自己,拼死拼活十年内凑够让他出国留学的经费!有位网友更绝,写道:我的孩子今天4个月零20天,长大了一定让他出国,目标:USA!立此存照。我不由得自忖:我可曾为了孩子发誓虐待自己?又何时在他还在襁褓之中便为他规划人生?我没这么做,是好还是不好?

那么,为何出国?那位“疯疯癫癫僧”先生说了:

“让孩子出国目的很明白: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找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找一个有做人尊严的生存环境,在外平平安安生活工作就行了。”

这似乎也是绝大多数有类似意愿的家长们的心思。这与80年代、90年代那阵子大众盼出国的心思有很大不同。那阵子国内穷得要死,信息又闭塞,众人以为国外遍地是黄金,鬼子们都生活在凌霄殿里。如今国内外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差不多了,国人眼界大开,出国旅游已不再是不可望更不可即的事,国人对国外的生活应该说有了较多的理解,不会再像当初那样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然而出国潮并未消退,反而更厉害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想让孩子出国的家长们都流露了一种绝望:对中国社会自行脱出病态、恢复健康的绝望。那个社会已经成了一种负筛选(他们称为“逆淘汰”)的恶性竞争丛林,要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就得违反自己的良知,教会孩子那些龌龊功夫。即使如此,平民的孩子又如何能与权贵们的金枝玉叶公平竞争?这不公平的现状并非草民可以改变,那唯一剩下来的选择当然是逃出去。自己逃不了,起码也得让孩子成长在一个相对健康、相对干净、相对公平的环境中。

这在我看来确实是冷静而明智的考虑,并不是如80年代许多人那样,把国外想成了天堂,还是相当实事求是的。

据我个人的体会,相对而言,国外社会确实比较健康,比较干净,比较公平,当然也同样有着激烈的生存竞争,但那基本是比赛创造力的良性竞争,不是国内那种比赛对他人的伤害力与控制力的恶性竞争。如果只是从这个角度着眼,而不是指望孩子在国外发大财、出大名、享大福,或是指望靠孩子弥补自己一生的遗憾,那的确是为人父母者相当自然、相当正常的打算。

然而这也是让人绝望之处:如果期望社会恢复健康的人们打的都是逃走的主意,留下来的都是不在乎社会病态的人,那个国家还能有什么痊愈希望?

我是80年代出国的。那阵子,中国还是类似于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当时我是大学讲师,每月工资一百元多点。此前我是硕士生,每月生活费45元,报考托福、GRE的钱都由业已出国的同学资助,我本人连大学的报名费都交不出来,是国外的导师掏腰包资助我的。我在国内从未见过高速公路,从未吃过汉堡包,从未见过超市,更从未见过手机,遑论见谁家有私车。我一家三口居住面积14平方米,从未见过哪家(包括校长家)有室内厕所和浴室。出国是我平生第三次坐飞机。当时的首都国际机场非常之小,大概比国内现在最小的机场还小吧。到国外后一下飞机,我立马成了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在平生见所未见的大机场里晕头转向找不到北。从那一刻起,我便持续生活在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中,几个月后才逐渐恢复过来。

然而以后回去,“事情正在起变化”。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说是“突飞猛进,翻天覆地”也绝不夸张。90年代初回去,发现我家的农民亲戚居然提着手机!90年代末回去,家中已经有人有了私车。居住面积就更不用说了。兄姐们都有房有车,每家至少有一套以上的住宅,每套面积都在100平米以上。从经济上来看,我混的可能还不如他们,退休后就更是如此了。

这奇迹在20年前是绝对无法设想的。要是那阵子有人跟我描绘今日中国的情景,我只会嗤之以鼻——中国人那么多,怎么可能有如此宽裕的居住面积,怎么可能发展私车?光是停车场都恐怕要占掉大量面积,一个人均资源如此之小的国家,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

然而这奇迹却就是发生了。不难设想,照此趋势发展下去,中国人(起码是城市居民吧)的物质生活水平很可能有超过美国的那一天。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有那么多的人要违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规律”,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出来呢?人家可不是为了让孩子出国镀金,以后回国再求发展,而是说白了,送出去就不想让他(她)回来了,就是再想念孩子,也就这么忍了。只要他(她)能在外平安喜乐,那就是父母晚年最大的安慰。连对独生子女的父母深情,都无法拉住那决绝之心,您说祖国的排斥力何以如此之强烈?

这真是让我不寒而栗。虽然我出国时也是这么想的。记得朋友来送我,我在机场交给他一首诗。那是我平生最后写的一首旧体诗,现在统忘记了,只记得开头两句是“九霄漠漠尽风尘,万死千伤出国门”,最后一句是“域外长作自由魂”,写得跟上刑场一般壮烈,让他大吃一惊。盖当时我深受党的教育影响,以为国外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丛林,我这第三世界出去的土包子只会让人家欺负死,跟国内进城农民似的。但我仍然作了充足精神准备,就是死也要死在外面,以免死后还要在这被上帝诅咒过的土地上轮回。

但那是我的心情,而我是国人中的异类,出国追求的不是财富,而是自由。我深受传统文化中淡泊名利说教的影响,又是老知青出身,什么苦都能吃,根本也就不在乎物质享受,图的只是精神上的痛快。此后也正是这精神上的痛快,而不是物质上的舒服,让我永久呆在了国外,至今乐不思蜀。但这为的完全是毫无实际物质利益的精神自由,在许多人心目中毫无实际意义。

而且我还为此付出了沉重的感情代价。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先母卧病大半年时,没能侍候她老人家一天。这感情上的创痛,这辈子也无法愈合了。清夜扪心,我时常责问自己,为了追求自己精神上的痛快,把风烛残年的父母扔下,不管不顾地跑出来,是不是也太自私冷血了些?

这就是我在看那个帖子时的感觉之一:寸草春晖,“疯疯癫癫僧”等网友爱子女的赤诚心肠可掬。无论子女如何对待父母,父母都不会计较,无论父母对子女作出都多大牺牲,也都不会指望回报。因此,为了独生子女的前途,父母甚至不惜强忍无限深情,将他们送到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去。

这我完全能理解,但问题是,他们替孩子想过没有?这么做,会不会给他们留下像老芦那样的终天之恨,总在责备自己不该出国,以致先母在最需要我的时刻,我这忤逆子竟然不在身边?

另一个问题是,孩子并非木石,完全知道父母为了自己有个光明的未来,作出了多大牺牲(尤其是那位发誓要为孩子出国疯狂虐待自己的网友)。这难免在他们心灵深处构成一种感情上的重荷,为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若孩子出去后能如愿以偿呆了下来,在异域发芽生根,长叶开花,那倒总算是满足了父母的心愿,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但若万一他们呆不下去,不得不回国,那岂不要让他们自觉辜负了父母的热望,虚抛了父母的心血?就算不形成心理危机,那也势必成了个终生郁郁的情结,这对孩子又有何好处?

我之所以撒手不管孩子,从不为他设计未来,就是因为我深知若对孩子期望过高,则势必人为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可以终生影响他的心境。我小时父母对我倒没什么高要求,但亲友对我期望较高,师长的夸奖也培育出了我不切实际的自我期许。这结果便是让我终生战战兢兢,朝乾夕惕,生活在某种期望的巨大阴影下,不停地用理性与现实的差距去折磨自己。于是无论做什么,都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总觉得虚度了一生,碌碌无为。因此,等我自己为人之父后,便从不为孩子树立远大目标,他爱怎么过怎么过,只要他觉得海皮就行。

另外一个问题是,似乎要考虑“移栽”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影响。西方倒不是某些国人想象的那种势利世界,外国人去了只会如同咱们的进城民工一样受气。人的基本尊严有充分保证,而且人事关系极度简单,并不需要去钻研“三十六计”才能活下来。这恰是最让我喜欢的一条,也是我决定埋骨异域的基本原因。

But again, 这是对我这异类来说的。我和国人习惯很不一样,进入中年后便开始讨厌社交,最怕“热闹”。在国内时逢年过节我都要逃到郊外去,一个人拿本书在树下看。但即使是我这种落落寡合的人,在出国头几年也觉得那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实在无法忍受。那阵子国内的亲友没哪家有电话,没有电邮,更没有网络视频,跟亲人联系只能靠写信。于是盼家书便成了盼福音。用句国人喜欢的文学表述来说,那印着“航空”字样的国产信封便成了心灵荒漠上的绿洲。

那种孤独与寂寞倒不是人家有意排斥你造成的,而是第一,人家的人际关系本来就很淡薄,不像国人那样亲密无间,千丝万缕地纠结在一起。第二,你不熟悉人家的文化,无法从文化上融入异国社会,很难找到共同语言。人家感兴趣的你一无所知,你感兴趣的人家又莫名其妙,因此无法从文化上融入人家的社会里去。这恐怕是国人出国后最难适应的一点。

别说我这移栽的大树,就连我那12岁出国的孩子,因为像他娘一样天生彻底缺乏语言才能,也遭受了相当严峻的精神冲击。如果我不是一向提倡以养童养媳的方式养独生子女,并用斯巴达人的方式训练他,则他恐怕早就崩溃了。然而全国也就我这么一个怪物,没哪家的独生子女是这么养大的。因此小留们能否如我那孩子一般tough还是个问题。

所以,以愚见,出国这种事,恐怕也是小马过河,各人的感受不会一样。是酸是甜是苦是辣,取决于每个人的能力、期待与心理素质。做父母的恐怕要考虑周全一点,要做好孩子回来的精神准备,不要破釜沉舟,断了孩子的归路。起码不要让孩子觉得“我若回去就会让父母失望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