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计数字说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06:42

报告统计局:目前社会情绪稳定——谈谈直面问题到底有多难

  也许是因为年岁渐长的原因吧,老僧越来越迷信“老人言”,凡是那些流传久远的俗语古话,我大都深信不疑——被历史肯定的结论,往往具有时空穿透性,万不可掉以轻心。而那些年长、寿高的长者们的意见,老僧一般也会恭听不违。当然,“长者”的含义并不单指年龄,更重要的其实是阅历磨砺出来的品德。所以,对于个别倚老卖老的老厌物,如文怀沙之流,老僧并不在意别人送上一顶“欺老”的帽子。看到统计局去年的统计数据出台,其中房价只增长1.5%,而平均工资的增长却高达9.6%以上,这与老百姓的直观感受形成了对比,所以引来一片质疑声。

  统计局被质疑,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问题,不过很多事情其实都是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追根溯源抬头看”的,将眼睛越过统计局,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既然“信心”都可以“比黄金重要”,那么作为宣传部门,统计局理所当然应该为增添社会的“黄金”贡献力量。事实上,统计局的工作做得很好,忍辱负重的完成了“恢复信心”的任务,虽然招来骂声一片,但统计局的权威地位决定了历史只可能记住他们的数据,而那些质疑的声音终究会随风而去。所以,不要怀疑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别辜负了他们的良好用心。他们的委屈又有几人能够知道?作为宣传任务,有条件要完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完成,你们以为统计局容易吗?数据都要真实可靠,结论却得贴心可人,你们以为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大家都还是体谅一点,别只是唧唧哇哇的谴责做事的,能做出来也是需要汗水和心血的。再说了,历史上早就有了类似的例子,统计局不过古为今用罢了。老僧记得的似乎是曹操最先发现“信心”的重要性,典型案例有“望梅止渴”,另外还有一个故事是“许攸问粮”,老僧这里摘录一段给大家回顾一下:

  【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攸曰:「某不能择主,屈身袁绍,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愿赐收录。」操曰:「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攸曰:「吾曾教袁绍以轻骑乘虚袭许都,首尾相攻。」操大惊曰:「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攸乃出操与荀彧之书以示之曰:「此书何人所写?」操惊问曰:「何处得之?」攸以获使之事相告。操执其手曰:「子远既念旧交而来,愿即有以教我。」攸曰:「明公以孤军抗大敌,而不求急胜之方,此取死之道也。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明公还肯听否?」操喜曰:「愿闻良策。」攸曰:「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今拨淳于琼守把,琼嗜酒无备。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间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三日将自乱矣。】

  呵呵,此段文字中曹操的对军粮的统计数据从“可支一年”、到“有半年耳”、到“实可支三月耳”、最后还玩“附耳低语”的把戏说,只有“此月之粮”,但仍然是一个“信心”数据,实际情况却是“粮已尽矣”。如果网友有耐心细看上面这段文字,肯定会叹服曹操的表演之精湛,要是放在现代美国的话,一定可以和里根一样,先做演员,后当总统。所以,网友们责怪统计局数据有误,但实际上统计局与曹操比较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统计局的数据比较起来其实还是很诚实的。

  不过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古话:“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奇用兵,并非不可。但如果“以奇治国”,则会令社会大乱。奇者,异也,指奇怪、非正常的事物或者方法。而另外还有一句古话,叫“以智治国,国之贼”,每每想到这句话,我都会起嗔恨心。如果说我对这个社会有一些意见的话,那么最主要的就是两条,一是打碎了共和国的工业基础,以市场换来了美元;第二就是用“左灯右转”的“奇招”突破“陈旧僵化”的体制,将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打碎。失去底线的人都很可怕,你不知道那一张张笑脸背后到底是狼还是狐狸,而如果你将自己紧紧的裹住,在别人眼里你也成了狼或者狐狸。以奇治国,坏就坏在社会将失去人心内禀法则,任何规则都是用来限制别人的绳索,而与自己无关。所以,最近又颁布的8条52项注意,如果不从根本的“宪法诚信”上入手,是不会起什么大作用的。社会诚信是从政治诚信开始的。当年商君立木取信,而今却是“赵本山”将所有的人都忽悠成了“大忽悠”。这点,能不让人怨恨吗?

  实际上,有些事情我能理解。当面对危机时,有些人会担心整个群体因为慌张失措而无法“维稳”。但问题始终在那里,如何处理才是正确的处理步骤?想起台湾的圣严法师的几句话:“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最难做到的就是“面对”。问题来了,所有的自欺欺人其实都是无效的,最多能延缓一下矛盾,但矛盾不会凭空消失,它也会随着时间生长。所以“面对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如何才算是真正的“面对”?国家是我们大家的国家,和谐是我们大家的和谐,有问题了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承担问题,只要不涉及到外交军事等机密,信息公开是让我们所有人面对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跳船”,我们只有同舟共济,也许会有开始阶段的恐慌,如同512地震一样,但随后而来的就是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所以,统计局的数据难道比512地震更可怕吗?我看未必。既然8.0级地震我们都能挺过来,金融危机我们当然也能共同应对。国家不那一个人的,也不是那一个组织的,是全体国民共有的,有利益大家一起分享,有问题大家一起承担,这才是治国之“正”。当然,如果有人认为老百姓不过其是治下之民,都是些愚夫愚妇,卑贱之人不足以为国担责任,那么“望梅止渴”的信心打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尊严”是什么?能够担当就是尊严。

  想起另外一句不太古老但很“僵化”的口号“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时半干半稀”(毛主席),这个号召似乎很没面子,不但主动将缺粮的问题暴露出来了,而且还提出了很“不鼓舞信心”的解决办法,也不怕别历史笑话。但这是什么态度呢?这就是把老百姓当自己人的态度,就是同舟共济的态度。国家有问题,我们一起承担,我们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凭这一点,就值得让我永远记住他。为什么?他让我们有了承担责任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