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究竟是什么?:《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读后感(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25:48
关于教育究竟是什么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10多种。传统的、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看法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看法是“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而桑老师的看法是“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这三种看法,总体来说,都受到马克思理论的影响,而桑老师的看法别具一格。他从“超生物经验的传递”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出发,阐述了教育的本质,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不过,以我不成熟的看法,这种观点并未能清晰地揭示教育的本质特性,尽管这种观点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有道理的。作为对于本质的探讨,应该对事物的根本属性进行描述,而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特点。因为尽管这个特点是该事物独特的,但却无法从这点衍生出该事物的各种特性,因此不能作为本质来描述。
而“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一说,是近期形成的看法,当然是力图突破以往关于教育本质争论的局限,也确实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这个看法更多地是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来论述教育的本质,似乎在解释教育的根本属性上也略显不足。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尽管也存在很多不足,但在没有更好的说法之前,我还是倾向于接受这个观点:
1、它揭示了教育是一种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教育的属性、功能、价值等特点都可以从此找到答案;
2、它抓住了“人”这个教育的根本属性,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教育活动的目标、规律都得到了明确。
根据这个定义,可以看到教育的某些特性:
1、教育目标的多元化
最近高等教育讨论的热点问题就是高等教育究竟是精英教育还是平民教育。厦门大学的校长说要开高尔夫球课以培养精英,而北大副校长则认为应该培养更多的蓝领工人。其实,这种争论反映出一个趋势,就是高等教育应该多元化、多样化。
以往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精英教育,而且在办学模式、目标上是比较趋同的,这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是一致的。但高校的迅速扩招,加速了高等教育平民化的进程,而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又迫使大学必须更多地考虑为社会生产服务的问题,这一点与20世纪初的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之间也应该突破以往那种单一发展的模式,找到各自的定位,为社会培养不同的人,而不是维持那种“千校一面”的状况。
我们现在都很强调民主、强调平等,这点并没有错。但正如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认为的,社会还是有阶层之分,社会的运作还是需要有一些具备特别才能的人。在我看来,如果这个观点容易受到质疑的话,至少我们应当承认社会是有不同分工的,不同工作对从业者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就应该承认这个现实进而明确自己的目标,因为,社会中的“人”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当然也应该多元化。
所以,教育既要培养熟练的产业工人,也要培养善于处理社会关系的社会事务工作者,同样还应该培养“一无是处”的“书生”。这才符合教育的本质。
2、教育活动的历史阶段性:
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是出现于原始社会的,那个时候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传递生活经验。随着国家的出现,教育逐步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主要是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而开展的,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而资本主义的兴起则对精英教育提出了挑战,这种思想在启蒙运动的时候就已经奠定了,因为资本主义生产需要大量自由的、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产业工人,而资产阶级民主又需要民众受过教育,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
但是,随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信息社会的经济规律已经不同于昔日的工业社会了。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性人才,而不再是能够按照指令操作的产业工人了。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工业技术的发展反而使得制造业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制造和生产已经成为微利行业,不断从发达国家退出转而向发展中国家迁移。这似乎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从关注“物质”到关注“能源”再到关注“信息”这样一个越来越“轻视”“物质”的规律相符合。
因此,未来的教育(更确切地说是当代的教育)更关注培养受教育者人文关怀的精神以及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这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充分体现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受到社会发展阶段性规律制约的特点。
3、中国教育面临的双重挑战
我们常喜欢拿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情况来对比分析国内的事情,这确实是一种有效而方便的做法,但也是一种经常导致偏差的做法。用美国的教育来类比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
中国的教育,必须结合中国的社会现状来分析,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教育所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人”,而这个“人”既是要生活在当下的社会中,更是要生活在未来的社会中,因此,教育既要考虑为当下的社会服务,又要考虑为未来的社会服务。前者是迫切任务,后者是长远目标。
当前的中国,是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因此,培养产业工人是教育的迫切任务。但是,中国教育还要考虑10年、20年乃至50年之后的社会情况,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产业工人,而是要着眼于未来的全球竞争,培养颇具人文关怀及国际领导力的竞争者。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是很不一样的。
美国由于经济发展比我们快,教育的主要目标已经不再是培养产业工人了,而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还是集中在这点上。但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就忽视了对未来的思考,如果是这样,我们不仅不能赶上发达国家,甚至还会逐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就是中国教育面临的双重挑战。
分析教育现象,必然离不开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所以,对于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永恒话题”,应当给予高度关注。
(参考阅读:《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薛涌 著,2005,网上有电子版下载。请购买正版书籍,保护作者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