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教育的先行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0:53:29
新世纪教育的先行者 ——中加学校开创超前教育模式 2010-06-18

    一位在毕马威工作的年轻人被上海人才引进计划相中,欣然回国;还有一位年轻人,不到30岁就成为加拿大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首席精算师……谈及这些,北京中加学校理事长彭建华博士颇为得意,因为他们都曾经是北京中加学校的学生。确实,对于教育者来说,没有比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学子成才开始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更值得欣慰了。

    彭建华博士将中加学校培养人才的理念概括为: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

    

    纽滨士域教育部部长给北京中加学校校长王本中颁奖

    

    学生在加拿大“家”里,为“爸爸”“妈妈”展示厨艺  

    中加学校校园一景

     中外合作高中的创始者

    北京中加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中外合作高级中学。1994年,随同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访问中国时,彭建华博士就把中加合作办学的想法向中国政府提了出来,得到时任国家领导人的支持。1995年,随着中国教育部对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的出台,中加学校的筹备工作正式拉开帷幕。1997年,北京中加学校在人民大会堂宣布成立。它开设中加两国的高中和高中后课程,颁发中加两国学历证书。

    中加学校融合中国教育优势和国外教学理念,创造出全新的高中教学模式,这种超前的办学理念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有些为时过早,因为人们更看重的是中国的高考。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加学校与其他很多高中截然不同的“因材施教、差异发展;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理念及实践越来越得到更广层面的认可。2003年7月,中加学校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全国系校,率先在国内实施新课程。2007年10月,中加学校又被批准为北京普通高中自主安排新课程实验校。

    在中加学校,学生除了可以学到创新的特色课程之外,还有机会学习AP课程(A dvanced Placem ent,即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由国外大学理事会组织和指导,是学科考试而非托福类的语言测试)在北京,只有两个AP考点,而中加学校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加学校已经不只拥有北京中加这一个校园。深圳南山中加学校、安徽中加学校等全国其他地区的学校都已经步入正轨。在全国范围内,中加学校正以两种办学方式全面开花。一种方式是创办中加学校,湖南长沙、黑龙江哈尔滨、广东珠海、深圳宝安区等地的学校正在酝酿之中;另一种方式是在当地的重点学校合办中加班,例如广东潮汕、中山等地区方便更多学生就读的优质学习模式。中加学校是面向全国招生。

    更多的数据和例子佐证着中加学校的成绩,最有说服力的,无疑是学生们的表现。国际数学竞赛中,中加学校的学生代表有着比一等奖更为“苛刻”的目标——满分。今年的竞赛中,北京中加学校和深圳中加学校分别有7名和6名学生取得这一最高成绩。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美加知名大学举办的一些国际性比赛中,中加学校的学生频频拿到优秀成绩。成立13年来,中加学校已经培养出4500名毕业生,他们的下一站,是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多伦多大学,美国的多所常青藤学校,英国的牛津大学等学习最好的专业和课程。

    中加学校曾经组织国内八大新闻媒体对中加毕业生在国外表现进行追踪调研,赴北美访问,了解毕业生的认可度。他们发现,中加毕业生的外语程度平均达到国内大学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的水平,原因何在?北京中加学校校长王本中认为,这是占三分之一的外籍教师只用外语教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几门课程用双语教学,学生高中三年必须一直接触英语的必然。王本中校长还发现,由于中加学校开放的环境,全球视野的教育,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及对异域文化的理解更深入,在中加毕业后赴外留学的学生,其语言能力、理解力更优于大学毕业后留学的学生。中加出来的留学生,多次获得当地总督奖、市长奖,获得本科奖学金的人数占毕业生人数70%以上,获得高额奖学金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金额也从原来的5000美元、1万美元,直至最近的超过8万美元。

    全球性的人才

    毕业生的成功有赖于中加学校的理念和培养方式。那么,中加学校培养人才的理念是什么?彭建华博士概括了四个维度: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而这些也是21世纪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四个最重要的元素。

    “创新思维,首先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审判性眼光,会用排除法,再用这种方式去看每一个问题,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提高情商。”“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总会碰到不同的干扰,这对年轻人来说更重要,首先要有对自我的评估,然后去评估每一件事,从而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反观国内,一直在看重成绩,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没有体现。”团队精神是21世纪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只是自己发挥,还要带动集体”,这与利人、利他精神是相通的,而带领团队,得到团队成员的认可,成为领袖,这也是领导才能的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中加学校每年都组织很多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自我选择,能明白“自己的能力在哪里,服务对象在哪里”。这些活动并不只在中国举行。在彭建华博士看来,在社会责任上,不局限于一家一国,更重要的是世界意识。因为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只需要全球性的教育、全球性的金融,同样需要全球性的服务意识。

    上中加学校,是学生们自己的选择。对于很多中国的孩子来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上什么学校,学什么课程,几乎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孩子们的未来都是按照家长设定的道路走,学习、成长过程中出现很多迷惘、困惑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学生在遇到挫折之时,就容易产生抱怨。但是,在中加学校就不一样了。在入学之前,中加学校就奉劝家长,不要帮孩子做决定,让孩子自己独立思考、判断,考虑要不要做中加的学生。这是因为,中加学校把“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生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放在首位。王本中说,人的自主选择能力是随着年龄逐步提升的,只有自己判断、自主选择,才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才能主动地而非被动地学习。而学生的选择,是从课程的选择、甚至学校的选择开始的。进入中加学校以后,还有几十门选修课、各种社团供学生选择。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竞选校电视台、广播电台台长等团体的领导职位,如何演说,如何争取选票,如何取得同学的信任和拥护,这些都是很好的锻炼。

    中加学校的学习不是应试的、补短式的教育和学习,学生自主选择,体现自我价值,一定程度上也相对降低了社会风险。彭建华博士说:“年轻人为什么容易沉迷网络游戏,就是由于在一方面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投入到另一方面,认为可以实现自我而陶醉其中。长此以往,这将成为无可逃避的社会问题。”

    不断创新的步伐

    课程改革是中加学校的一大法宝。建校13年以来,学校一边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同时从未停止创新的步伐。2003年7月,中加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课改示范学校,率先在国内实施新课程,全国先后有几百所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访问团来中加学校参观学习,中加学校成了中学课程改革的样板。经过将近7年的实验和探索,中加学校已经在课程设置与管理、选课指导、学生评价、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综合实践活动和引进国外优质资源课程等方面取得很多宝贵经验,构建了融合中、加课程为一体的创新课程结构,拓宽了利用信息技术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国内课程的教学科研平台。

    双语教学是中加课程的一大创新。在中加学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都是双语课程。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更广泛领域的英语,使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融会贯通。从2008年开始,中加学校的每一个教室都配备了拥有专利技术的智能白板,中英文随时互译、图文并茂、三维演示,形象化、系统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接受、消化和记忆,而且还帮助学生突破语言瓶颈,可以更快地进行双语的互换,可以在用中文思考的同时说英文,也可以在英文思考的状态下说中文,可以说掌握了同声传译的技能。不只是看得懂,说得出,还能同声传译,这正是21世纪所需要的全球化人才所必备的。也正因此,中加学校学生接触、使用英语相当于一般高中生的3倍,对语言能力的提高无疑作用巨大。

    智能白板的教学内容含量非常丰富,一个主题下的所有相关内容都可以有所印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技术上也省却了老师写板书的时间,更多地用来与学生互动。

    学校的实践其实是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一种突破。从今年开始,学校将推出新的教育模式:“2+4模式”,即2年读完高中课程,4年读完大学课程,直通车模式,为学生节约了一年时间。北京中加学校的校长王本中同时也是教育部督导团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此次学制的试验正是他经过长期的考察发展出的创新成果。“2+4模式”不仅是学制的试验,也是课程设计的创新,中加学校与加拿大的大学合作,后者认可中加毕业生的高中毕业证书,并且接受中加的毕业生直接升读大学本科,分别学习两年的通识性课程和两年的专业能力课程。

    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全面研究,“2+4模式”在高中阶段的课程设计上也进行了很大的创新。在应修学分之外,中加学校更注重素质教育,在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容易被一般高中忽视的项目上挖掘潜力。而且,在高中课程上还融入了国际课程。作为北京两个AP考点之一,中加学生还有机会学习AP课程。用美国大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的内容,训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中国学生本来已擅长的数学、理科学习更是如虎添翼。

    十几年前,中加学校作为中外合作高级中学的创始者,在高中教育界可谓“特立独行”,而最近几年来,很多国际教育学校陆续创办,国际教育已蔚然成风。作为先行者,中加学校深知不能停留在一个稳定的阶段,必须融入更多积极要素、更符合潮流。不断完善的课程设计和管理,新学制的研究和实验,都是积极发展创新的结果。不过,与此同时,中加学校很多固有优势仍是很多后来者难以企及的。比如,中加学校的很多老师具备双语教学能力,学校投入很大成本培训这批人才。中加学校的外籍教师人数占教师总人数三分之一,这可以说是一个惊人的比例。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外籍教师都是来自加拿大的职业教师。要知道在加拿大,要成为职业教师,需要大学毕业之后继续深造教师专业,而且还要获得资质认证。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中加学校的外籍教师具备签发学分的资质,学校方能为学生颁发加拿大高中毕业证书。

    值得一提的是,中加学校的外籍教师必须同时在北京市外国专家局、教育局和出入境管理局备案,工资标准也比照加拿大国家标准发放。毫无疑问,教师质量是中加学校一个无可取代的优势,学校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无疑是高昂的。

    教育需要超前性

    十多年来,彭建华博士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不仅仅是教育的投资人而已。他所关心的,不只是中加学校一所学校的发展,更多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问题。经过对教育问题的长期关注和思考,彭建华博士形成两个最基本的观念。一个就是教育的基础地位,“现在很多人已经懂得投资了,可是到最后你发现,很多东西都靠不住,只有教育是真的。别人可以拿走你的钱,但拿不走你的知识”;还有一个就是教育的超前性,“教育必须超前,绝不能滞后”。

    彭建华博士分析说:“我们的教育在资金使用和教学模式上一直存在误区——跟着经济发展的后面走,缺乏对未来工商业发展趋势的估计和判断,造成大、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全面滞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当一个大学生四年学成毕业后,现实的经济发展已经超出了他们所学的范畴,而新兴的产业又缺乏相应的配套人才。于是,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的专业知识人才缺乏这一对矛盾便同时出现了。”“要分析和把握自身产业结构的专长和经济发展优势在哪里。”“如果不从根本上把教育模式的超前性解决好,课程设置跨不过经济发展现实,这些社会问题几乎是无解的。”

    彭建华博士身受加拿大教育,对加拿大的教育发展模式尤为推崇,他深知加拿大教育的成功原因所在:“加拿大的资金向教育倾斜,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充分利用科技研发作为发展教育的平台,培育出很多超前的人才,使它成为一个国际公认的先进国家。”

    他认为,“美国和加拿大的教育之所以先进,主要就在于把很大的资金用于开发新的课程。用人才来带动经济发展,才是成功的教育。”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企业发展出现了管理人才本土化的趋势,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应运而生,MBA、EMBA教育这些年来发展得如火如荼。不过,在精英教育的同时,我们不可忽略的是人才的多元化。彭建华博士认为,“我们过去很大程度上是精英教育,这在某个时间很需要,也很有效。但是,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的人才,各个产业都需要精英的出现,尤其在新兴行业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教育在整体层面上就要回归其本质。即:为社会不断培养和提高各个阶层的人的素质。”

    “人的素质会产生需求”,他说,“美国文化产业之所以发展得好,就是因为人的素质上去了,对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产生了越来越高的需求。高素质的人才会产生高素质的需求,高素质的需求又会推动社会高素质地发展。每个人都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社会发展才有了真正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彭建华博士看来,教育具有社会平衡的功能。“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平衡器。一味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文化发展,社会就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分化等问题就会凸现。而教育先进了,社会文化水平就会不断提升,一个和谐社会才能真正产生。”“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中国模式的教育方案

    21世纪教育是什么模式?21世纪常被说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确实引人瞩目,早已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然而,在世界品牌的成功模式之中,却仍然几乎没有中国的样本。教育同样如此,经济管理学学习的几乎都是西方的教材、西方的案例,各个学院都在强调和呼吁中国本土企业管理学案例,甚至多次有人提出建立中国本土企业案例中心。但是,至今的教材中也很少见到真正成型的并可以拿到世界上去交流的中国案例。

    世界各国都已经在研究教育发展的模式,中国也不能滞后。“中国在教育领域虽然已经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但是,我们的目标不只是进入世界的范畴,我们不只要有一个席位,而且还要领先,起带头作用”,这是彭建华博士眼中中国教育的前景。

    很多人认为外国的教育好于中国,彭建华博士却认为并非如此,至少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国是有很大优势的。“把中国教育的优势提炼出来,融合全球化的理念,取长补短,创造出中国模式的21世纪教育方案”,彭建华博士也正是这么做的。

    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地位已经有了质的提升,中国的人才开始在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在联合国、亚洲发展银行等众多国际机构中,有多少中国的人才在工作?恐怕与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并不匹配。“21世纪的教育怎么发展,这涉及千千万万的中国年轻人的发展,也牵扯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国家竞争,究其根本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根本,正是教育的竞争。”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有创新思维、有创造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

    中国的教育同样应该有世界意识。我们曾经说教育要“面向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前所未有的加强,21世纪应该是中国迎来教育“走向世界、融入全球”的时代。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意识到自身的落后,以西方科学为尊,学习西方已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却不知世易时移,“中学西渐”的时代也终将到来。彭建华博士发现,挖掘、提炼中国教育的优势,加上西方的先进观念,形成一个全新的国际教育模式,在与国际共进的平台上,为全球提供中国的教育资源,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中国教育应该确立一个目标:为世界培养全球化人才。

    事实上,在“中学西渐”上,我们国家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开办孔子学院,组织很多文化外交活动。彭建华博士也参加协办加拿大孔子学院,借世界汉学热的潮流推广中国文化。在慈善、文化事业上,彭建华博士自身也是秉承利人、利他的精神,时刻不忘社会责任。在新中国六十年大庆之际,他还与媒体合作策划《百名摄影记者聚焦中国》北美图片巡回展,亲自向观众解说图片内容,让北美公众进一步理解真正的中国,在当地引起巨大反响。一张在人民大会堂前拍摄的毕业典礼照片,飞扬的礼帽与悦动的心灵,让世界人民体会到中国“改革开放不走回头路”的必然,也让彭建华博士难抑激动的心情。

    不过,彭建华博士也意识到,这些工作都还只是个别突破,而缺少系统工程。怎样系统化?这正是关乎中国的教育将来何去何从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