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是人性的呼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46:19
经历了或是在媒体目睹了这场在和平年代上海滩可称得上是触目惊心的校园《二。二四》事件,不少人,特别是在江宁人眼中,对“生命”这两个字,不说是“刻骨铭心”,也至少是有“深入人心”的感受。吴校长在总结,表彰反思,特别是事件的后续思考中,提到了要加强生命教育,这是对事件本质的高度总结提升。同时,也是当今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两个教育体系之一的内容,一个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民族精神教育,一个是生命教育。较之“生命”的概念,多了“教育”两个字,并且构成一种德育课程,确实就使人感到比较陌生了。在这里我无法给大家作生命教育的理论界定,只是因为工作需要,在假期里向专家讨教,看了一些资料,特别是吴校长推荐的有关台湾开展生命教育的资料,使我对学校实施生命教育有些思考。下面,我对这份“生命教育设想”作些说明,愿与大家分享,以供参考。
生命教育是大德育,目前还不设专门学科,按照二期课改精神,要创新德育,学校德育就必须整体实施,所以生命教育应该是全员参与,全面实施。生命教育涉及生理,心理,伦理等理论层面内涵,有待专家来解读。按照台湾学者的说法: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最明确的内涵。生与死,人性的两个极端,生命教育是人性的呼唤。我想,作为学校教育,还是应该从正面引导比较合适,作为课程教学,还是应该从“知,情,行”的内涵以及现状去设定实施目标比较可行。《见“实施目标”,此略》
关于目标一:学生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有求知欲,但对社会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就模糊不清,甚至出现成长危机,校园暴力,轻生,吸毒,出走等。例:开学第一周,在我校四至七年级文明乘车承诺仪式上,一个调查显示:学生对在车厢里发生的伤害事故,手伸出窗外,甚至扔东西,影响他人行车安全,可能殃及生命,表示不以为然,漠视生命与安全。
关于目标二:学校创设了很多很有亮点的教育活动,与启星学校,福利院,孤儿院建立长期爱心捐助,海啸,地震等捐款。要使学生自觉地投入生命的情感,态度,真情感动,形成自愿行动。学校德育室也正在策划开展一个《感动你我,感动中国》的宣传专栏,年度开展评选《感动江宁》系列教育。只有感悟生命与关怀,才会深切体会生命与价值。
关于目标三:珍爱生命,就要尊重生命,学会保护生命,要掌握技能。例:曾经提到的如何应对“恶少”的敲诈?应对陌生人的敲门?现在还要学会应对熟人的性骚扰,如何保护自己?近日,在车上听到我校学生在议论:如果歹徒闯到我们教室,我会采取什么行动?有说集体与他硬打,有说与他智斗,还津津有味评价这次解救行动如何如何,真是一个渴望生命与成长的教育契机。
由此看来,生命教育整合各类有关生命教育的资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包括我们教师,也还在生命里程中成长,成熟,我们的学生正在经历着由无知到稚嫩,长大的过程。为此,我们把行动目标分为三个阶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有效引领。三个阶段不可能在校园生活中完成,但是应该有个整体生命愿望。<见“行动目标”此略>
又要提及《二,二四》事件,当善意的“谎言”最终向我们学生开诚布公后,几乎没有学生责怪老师,反倒是家长们称赞老师的师德,老师的机智,因为他们理解老师在保护学生的生命,是对孩子生命的关怀。学生也在冥冥之中懂得珍爱生命。在《二,二四》事件报道中,有文章写到被劫学生充满童稚的安慰歹徒“我不怕演戏,你也不要怕”。确实在不少场合他也和其他孩子一样说“是在拍电视”,但在一次机会,当事人及他母亲在场的时候,当校长在谈及歹徒的有关背景情况时,他却插嘴说:“我知道他三天没吃饭”,母亲当场诧异道:“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过呀”?再连想起他说过:“这个人本来是好人,是来打工的,后来成坏人了,他杀死我,他也没命的”,很显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知道这个人危及他的生命,而非“演戏”,支撑他的是渴望生存,保护生命的本能和潜意识的自卫。一段经历,一场灾难常常可以是我们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这是我们比其他任何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所特具的良机。
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原则有四点《见“策略原则”此略》
关健词一:师生和谐互动。杨明辉,李剑平,陆玮瑾等老师智勇双全,舍身救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广大教师有序的疏导学生,师生间融洽的情感互动,体现的是教师崇高的素养,它同样也需要融合在教学中。
关健词二:学生真情体验。无论是课内与课外,关健是学生的情感,情绪,感悟,直觉等丰富多彩的生命冲动,千万不要被阻挡,要给于积极引导,否则我们的教育是无法真正进入他们的生命品格之中,更谈不上塑造他们的行为了。
关健词三:课程整合。生命教育内容广泛,许多学科,特别文科类涉及的内容不少,例《生命科学》《新综合科学》《历史》《体育与健身》《思想品德》,相关学科《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等,所以不提“渗透”,是因为学科教材本身就存在相关内容,关健是整合。
关健词四:营造环境。作为德育课程,应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文化,社会和谐发展中去习得和感悟生命的“真,善,美”。学校传统的实践基地可以成为教育平台,这就是当今所倡导的:从生活中学德育,营造“生活德育”氛围。
教育内容,分一至九年级提出了认知,情感,行为的要求。
教育途经,分两个版块:课程整合和课外活动<见“内容途经”此略>
说明一:这里只提及部分学科,教师可结合学科教材注入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自我开发,课例设计并实施教学。据说,关于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正本出台后,正由市教研室配套出一本指导教学整合的纲要副本,我们可以与之同步进行探索,有过自身研修,接受新东西会更快,更有效。
说明二:根据校长室要求,提出两条课程要求,<此略>就当作生命教育启动后的任务驱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