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哲学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13:58

经济危机的哲学思考
刘宏宝

 

  经济学一开始是个哲学问题,人们可以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中发现很多经济思想。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的《经济论》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苏格拉底的经济思想。大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论》从哲学范畴阐述了某些经济观点。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生产和消费的问题。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交换是中间环节。马克思在总结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它们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直接同一的有机整体:“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5页)   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处于支配地位,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同时,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三方面∶
    (1)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   (2)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他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於对方之外。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不必生产。这在经济学中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3)生产不仅直接是消费,消费也不仅直接是生产;而且生产不仅是消费的手段,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就是说,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象;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不仅媒介着对方,而且,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5—96页)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同一性是对立的同一∶   1.对立直接同一,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   2.对立相互联系,但是,生产不是消费,消费不是生产。   3.对立相互转化,生产是消费又不是消费,消费是生产又不是生产。   生产和消费对立直接同一,对立相互联系,对立相互转化,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正反合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有否定之否定的发展,更有核心的对立的同一。对于这样有着严密逻辑关系的三个方面,是无法撇开任何一个方面,只谈剩余的两个方面,或者撇开任何两个方面,只谈剩余的一个方面,而能言之有理的。让·巴蒂斯特·萨伊就是个例子,他的说法是,产品是以产品来购买的,货币只不过是交换的媒介;供给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只要对生产不加干涉,就不会发生普遍生产过剩。萨伊把生产和消费简单地直接同一,只看到生产是消费,看不到生产不是消费。更看不到生产是消费又不是消费,消费是生产又不是生产。   在政治经济学史中,关于需求自动适应供给以及否认一般生产过剩的论点被称作萨伊定律。1929年10月美国爆发了20世纪最骇人听闻的经济危机,这是一场生产过剩的危机。现实社会中为什么存在产品过剩和大量积压?供需是如此的偏离!萨伊定律,在生产过剩的危机中彻底崩溃了。取而代之的是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包含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否认需求和供给的自动均衡,提出国家干预,使膨胀性的财政政策成为主导地位。凯恩斯看到了生产和消费的直接同一和相互联系,消费是生产,生产不是消费,提出需求自己创造自己的供给。在政治经济学史中,凯恩斯主义独领风骚40年。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走向“滞胀”,被称为资本主义的“救星”和“战后繁荣之父”的凯恩斯走下神坛。   早在1819年,西蒙·德·西斯蒙第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新原理》,首次从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系统论述经济危机。他看到生产和消费的对立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否定生产和消费简单的直接同一。   西斯蒙第认为,生产和消费是互相决定的,“生产要随着需要的比例相应地增减,这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学的一项定理”。保持生产和消费的平衡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无法保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消费日益缩小的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只以财富的增长为目的,以拥有大量资本为转移,而不是以需要为转移。因此,随着资本的积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大生产者对小生产者的排挤,使破产小生产者的消费水平大为减少;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使劳动者收入下降,消费也大为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为富人生产奢侈品,但富人对奢侈品的需求却是有限的。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和消费却在日益缩小。正是这种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消费日益缩小的矛盾,造成生产过剩难以避免。   西斯蒙第还认为,生产超过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市场的无政府状态。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生产和消费关系复杂化,由消费者的人数、爱好、消费的范围和收入的大小这四个因素组成的市场千变万化,并直接影响商品的销售。要确切了解和估计市场上的波动是困难的,要使自己的生产适应这种变化也是困难的,劳动和资本的自由转移都是困难的。资本主义市场复杂多变,无法预测,难以适应,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无法保持平衡,必然造成生产超过消费所产生的过剩现象。   马克思高度评价“西斯蒙第深刻地感觉到,资本主义生产是自相矛盾的”,“他特别感觉到了这样一个基本矛盾:一方面是生产力的无限制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同时财富由商品构成并且必须转化为货币;另一方面,作为前一方面的基础,生产者群众却局限在生活必需品的范围内。因此,在西斯蒙第看来,危机并不象李嘉图所认为的那样是偶然的,而是内在矛盾的广泛的、定期的、根本爆发”。(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55页)   生产和消费是经济学的一个难题,选择生产还是选择消费一直困扰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   让·巴蒂斯特·萨伊选择生产决定消费。自1780年工业革命至20世纪初,美国“生产供给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在100多年的统治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前所有时代加起来还要多、还要大。18世纪末开始的以蒸汽化为标志的第一次新科技革命,19世纪末开始的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新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对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恩格斯是这样分析的:“……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供过于求、生产过剩、市场盈溢、十年一次的危机、恶性循环:这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过剩,那里是没有工作和没有生活资料的工人过剩”。(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1929年10月美国爆发了20世纪最骇人听闻的经济危机,这是一场生产过剩的危机,生产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选择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美国经济为了实现持续复苏,转变为“政府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从此凯恩斯主义枝茂叶繁,成为当时主流经济学的主宰。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和扩大信贷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断膨胀,虽然经过刺激的实际需求会扩大,但是仍然是有限的——不可能是无限的。正如卡尔·马克思所指出:如果生产资本增加,工资也许会增加,但“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纵然增长了,但是,比起资本家的那些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为增加的享受来,比起一般社会发展水平来,工人所得到的社会满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7-368页)。消费依然不足,过剩积累到一定程度投资逆行发展,投资急剧缩减、生产停止、设备老化、产品积压、经济停滞萧条,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走向“滞胀”。   为摆脱美国经济发展的低迷,里根主义来了,货币主义来了,消费主义来了。米尔顿·弗里德曼继续选择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把“政府投资驱动” 转变为“信贷消费驱动”。用过度信贷刺激家庭过度消费,避免潜在的生产过剩,使美国经济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连续的经济繁荣。但是,新自由主义为资本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自由空间的同时,也为财富的分配创造了空前的不平衡和不平等,虽然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开始,但是最终导致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仍然回到了起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进一步引发生产衰退,导致经济危机。2009年11月5日,美国劳工部公布数据显示,美国10月减少19万个非农业领域工作岗位,失业率升至10.2%,为1983年4月以来最高。2010年失业率有可能升至10.5%。   18世纪末开始的以蒸汽化为标志的第一次新科技革命,19世纪末开始的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新科技革命,20世纪末开始的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新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前所有时代加起来还要多、还要大。近现代三次新科技革命,使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最终制约经济增长的不是生产能力不足,也不是投资不足,而是消费需求不足。卡尔·马克思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苦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8页)   西方经济学找到了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有效需求的不足,但是,却开不出好药方。凯恩斯主义用政府赤字财政,投资消费的药方,货币主义用信贷消费,透支未来的药方,他们为什么不用改变“群众的贫苦”和提高“他们有限的消费”的药方呢?马克思主义指出了制度上的原因:在“资本”作为“主义”的社会,资本家不断扩大投资寻求利润,资本的贪婪性必然压低劳动成本,在初次劳动成果的分配上,劳动者得不到劳动的全部报酬。被压缩的那部分劳动报酬增加了资本家的投资收益,扩大了再投资规模,同时也导致劳动者收入减少,消费不足,市场消费规模也随之萎缩,结果必然出现生产过剩。消费的萎缩转化为生产的萎缩。   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所谓从统一中把握对立,不仅在于要看到对立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而且要看到这个依存和转化之得以实现,正是由于对立着的“每一环节都事实上自己显示出在本身中有它的对立面。并且在对立面中与自己融合在一起”(列宁《哲学笔记》第153页)。当生产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大量吸纳,当劳动者的收入被“资本”大量压缩,生产就转化不了消费,因而消费也转化不了生产,生产和消费的依存关系被打破了,生产和消费的对立破坏了它的统一,生产和消费对立同一的再生产经济体瓦解了。   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黑格尔说:“这是最重要的方面,但对于尚未经训练的,不自由的思维能力说来,也是最困难的方面(黑格尔《逻辑学》上册第39页)。对于生产和消费经济学的哲学思考,也许“最困难的方面”或者说妨碍思维能力的方面,应该是作为“主义”的“资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