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的困难与出路\\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前景瞭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55:48
中国经济转型的困难与出路 吴敬琏 刊发时间:2008-02-01 16:08:09 中国改革杂志

    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观经济上的集中表现,是货币的过量供应,而货币的过量供应又必然导致房地产、股票、收藏品等资产泡沫的形成,通货膨胀即消费物价指数的上升或二者兼而有之。这个问题在2007年下半年浮出水面,变成一个人人都能感觉 到的危险。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不能够持续,怎样才能持续?近来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议论的热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于是,中国经济能不能够持续发展和怎么样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成为一个不但关系中国自身的兴衰,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今后走向的世界性问题。

中国经济“两头冒尖”

  虽然前一个时期国内有极少数人鼓吹“今不如昔”,现在不如“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如“大跃进”时期之类的论调,但是从国际社会上对中国的议论看,所有尊重事实的人,不管是对于中国采取一种友好的态度或者是采取一种怀疑、敌视的态度,都一致肯定,中国的经济在近30年来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是,我们在看到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曾经一再引用《双城记》开头一段狄更斯描述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期西欧国家“两头冒尖”状况的话,指出中国现在情况的类似之处。在社会大转型期中出现了这种情况并不奇怪,问题是我们要认真地去对待它,去解决它。不能不承认,这个挑战是很严峻的,所以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向“天堂”的反方向发展。

  从经济社会生活的现象层面上看,现在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资源短缺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最近几年一些可贸易资源因为中国需求量的急剧增长,把全世界的价格都买上去了,至于一些不可贸易的资源或准不可贸易的资源,比如石油这样的资源,就出现了供应短缺甚至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困难。环境的恶化更不用说了。水的污染、空气的污染以及其他的污染,使得有些地方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这种爆发性的环境危机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社会环境的恶化。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腐败的蔓延,另外一个是贫富差距的扩大。以上这些,是目前社会经济生活中我们天天都能接触到的现象。

  从宏观经济的深层结构看,可以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失衡。内部失衡的主要表现是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过度投资而消费不足。这里说的消费不足不是说绝对量增长不足,而是相对于投资的增长不足。根据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的研究,近30年来中国人消费绝对水平的提高速度在世界上是居于前列的,但是因为投资以更高的速度增长,消费在GDP中的相对的份额不断下降。目前,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已经大大偏离正常状态。从国际上来说,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大致上75比25,有的国家稍微高一点,有的国家稍微低一点。在有些阶段,例如在工业化初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有可能高一些。比如,中国在“大跃进”期间投资率就达到30%以上。又比如日本在高速增长时期,投资的比重也是偏高,但它的最高水平也没有超过35%。中国现在投资率越来越高,特别是21世纪以来,基本上处于45%~50%的水平,而消费比重就严重的偏低。这种类似于马克思分析过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偏差,造成了一系列例如产能过剩、最终需求不足等经济问题,以及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过慢,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

  外部失衡的主要表现,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汇存底的大量增加。它会造成我们跟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加剧,同时使自己的贸易条件变差,出口产品贱卖,还搭上了我们的资源和环境。

  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观经济上的集中表现,是货币的过量供应,而货币的过量供应又必然导致房地产、股票、收藏品等资产泡沫的形成,通货膨胀即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快速上升或二者兼而有之。这个问题在2007年下半年浮出水面,变成一个人人都能感觉到的危险。

  从中长期的观点看,这一问题的危险性还在于,它还会使我们的金融体系变得非常脆弱,当遇到外部或者内部冲击的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经历过高成长的时期,成就了所谓“东亚奇迹”。但是,它们大多数都因为内外失衡的处理不当而没有逃脱金融系统的危机,以致损失了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必须尽力地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防止我们大好的经济成长形势出现逆转。

1 2 3 页  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前景瞭望 侯书议 刊发时间:2008-02-01 05:10:36 光明网-光明观察

一、全球性资本原始积累已经完成

  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早在二三百年前就完成了。伴随着内部资本主义的矛盾不断扩大化,各国频繁暴发工人大罢工运动,资本有产阶级和资产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化,日益严重。如英国,1921年失业人口达到200万。矿 工、铁路工人先后罢工,要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恢复战争期间被削弱了的工会权利;1926年5月4日,英国工人掀起震惊世界的全国总罢工。投入罢工的工人总计约50万,规模空前。如18世纪的法国,由于统治阶级的专制,不断提高税负,增加对企业的剥削,工人、农民阶级处于食不果腹的时代,于是爆发了法国大革命,持续达五年。

  政府管理者为了经济飞速增长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裂隙,保证工人、农民以及全体国民权利,从政治体制开始革新,这一时期,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完成现代民主政治的进程,这种政治体制的先决条件,进一步激励了各国的工业增长。如法国于1789年8月26日颁布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之后,19世纪,法国工业完成质地突破,数据显示:1850—1870年,煤产量从不到450万吨增至1333万吨。1851—1870年,生铁产量由44万吨增至118万吨,钢轨由近3万吨增至17万吨以上。1850—1869年钢产量从28万吨增至101万吨。1850—1870年蒸汽机从6.7万马力增至33.6万马力。20年内工业总产值增长两倍,对外贸易额增长3倍。农业也开始由工业装备起来,化肥、脱粒机、收割机、刈草机的使用日益普遍。

  一战、二战,改变世界格局,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并主导世界经济动态,全球多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国的证券市场则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这一强势经济体的崛起基于美国宪法以及权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维护公民自由:包括言论、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选举和财产权等等。不难发现,在工业革命早已开始的西方国家,其资本原始积累在这一时期充分完成,而政治机制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

  回顾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战后日本等工业增长,可以看出,当时的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产值也一度成为他们主要国民产值的支柱。如早期英国,就是依赖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经济发展,后转向航空航天、电子、石化、核能、汽车、纺织、冶金、机械、造船等。这些也使得英国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以上,商品和劳务出口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

  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时刻伴随着暴动和不安,在他们勇于追求和探索的前提下,已经找出了适合人类发展方向的目标。这一带有血腥味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至少在我看来,有很大的前车之鉴意义。这条不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中国来说,至少要缩短周期或改变经济发展路径,绕过这一环节,应是当务之急。

  新一轮经济体的较量,显然不是在低端制造业或重化工业徘徊,全球化大背景下,应该重新审视新一轮竞争是什么?

  欧盟以及美、日等国都以迅速扩张的资本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不错,可以这样回答,这个世纪竞争的步伐已经超出了历史局限,既不是军事实力的较量,也不是单一的科技实力较量,应该是关于资本的较量。作为经济大国来说,整体的资本实力,已经可以与世界比肩,数字就可以证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资本优势应该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怎样利用资本优势,让中国逾越历史的局限,譬如西方早期工业化中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屏障,避开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用资本征服世界,既化解了新一时期关于世界环境问题的政治压力以及能源紧缺压力,又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这些又让中国面临什么样的难题呢?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