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足迹——中华民国首届政府全图-猫眼看人-凯迪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13:36
[转贴]历史的足迹——中华民国首届政府全图

文章提交者:易水河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历史的足迹——中华民国首届政府全图

冰雪迷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中还有:孙宝琦 阴昌 梁士诒 陆征祥 顾维均 程璧光 胡汉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胡汉民(1879~1936年)原名衍鸿,字展堂,广东番禺人。1901年中举人。1902、1904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稍后又由孙中山指定任本部秘书,从此成为孙主要助手之一。主编《民报》第1~5期,根据孙口授写成《发刊词》,先后在《民报》发表《民报之六大主义》、《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等文,与康、梁保皇派展开论战,对孙中山思想多所阐发。1907年随孙到河内设立革命机关。组织同盟会于华南发动的历次起义中担任筹饷、运械等工作。
  1908~1909年胡汉民在新加坡《中兴日报》上发表大批文章继续批驳保皇派。先后任同盟会南洋支部长、南方支部长。在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为统筹部负责人之一。1911年11月广东独立时被推为广东都督。12月随孙至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1912年4月在孙支持下再任广东都督。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任国民党广东支部长。1913年6月被袁世凯免去粤督职务。“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赴日本,继续进行反袁斗争。1914年5月加入中华革命党,任政治部长,主编《民国》杂志。1917年6月奉命联络西南实力派,为发动护法运动作准备。9月任中华民国军政府交通总长。1918年5月随孙离广州赴上海。1919年作为孙的代表参加“南北议和”,在和会上坚持孙恢复旧国会、取消卖国密约的主张。8月任《建设》杂志主编,同情学生爱国运动及新文化运动;发表《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等文,对唯物史观作些介绍。1921年任中华民国政府总参议兼文官长、政治部长。陈炯明叛变后,协助孙进行讨陈工作。1923年任办理和平统一事宜全权代表。6月任陆军大元帅大本营总参议。赞成孙改组国民党的决策,参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起草与审查。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国民党“一大”主席团主席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主持上海执行部。5月奉命回粤,代理大本营事务,兼任黄埔军校教官。9月代行大元帅职权,留守广州。10月兼任广东省长。对商团事变始主妥协,后执行孙的命令参与领导平定商团叛乱。
  1924年胡汉民以后日渐主张反共。1925年8月因廖仲恺被刺案嫌疑,一度被拘,旋赴苏联考察。1927年4月与蒋介石合作反共,主持在南京成立的国民政府并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1928年任立法院长。1931年2月遭蒋软禁,10月获释。后至广州,成为南方实力派反蒋精神领袖。晚年标榜抗日、剿共、反蒋三大政治主张。
  1935年胡汉民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次年5月2日在广州病故。1930年主持编成《总理全集》。1933年创办《三民主义月刊》。所著《三民主义的连环性》等,为国民党理论家阐释三民主义的代表作。
  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与其妻兄、西南政务委员会秘书长陈融下围棋,因构思过度,突患溢血于下午7时40分逝世。(刘秉荣《国民政府秘史》896页)

  胡汉民墓
  广州天河区龙眼洞,建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胡汉民(1879~1935年),字展堂,广东番禺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家。辛亥革命前,与黄兴领导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后,广东宣布独立,任都督。后追随孙中山从事主护法”、反袁运动。1933年在香港创办《三民主义半月刊》。孙出师北伐后,胡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务。1936年病逝广州。
  墓原在斗文望,混凝土结构,后被毁,又在其上建了房子,把胡墓穴压着。198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墓东面300米处另建新墓,但其女不同意将其父棺木迁至新墓,故新墓实为空冢。新墓为外饰水洗石米的墓,坐东南向西北。当中高3米,一级护岭。墓碑镌刻“胡汉民先生之墓”7字。左前方建有“不匮亭”。右侧为胡汉民夫人墓,墓碑中刻“先妣,陈太夫人墓”,下款署“民国三十五年”。整个墓园占地约1800平方米。墓砌有拱手及祭台,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在民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广州市的北京路被称作“汉民路”,以纪念胡汉民。臺灣高雄市亦有漢民路。

  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
  民国四大书法家分别为谭延闿(楷书)、于右任(行书)、胡汉民(隶书)、吴稚晖(篆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林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林森 (1868年1月18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白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福建闽侯县人。1877年入都会主办的蔡元培学校读书。1881年进鹤岭英华书院。1883年考入台湾中西学堂电科。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先后入美国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文科研究院学习。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院长,中国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主要成员,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主席。
  晚清时期,1884年在台北电信局工作。1891年与邻村郑氏女结婚。1893年郑氏病故,誓不再娶(无子嗣)。1895年台湾被割让日本,参加抗日军,失败后回闽侯入母校英华书院任教。1898年再度赴台湾,加入兴中会。考取台南地区法院嘉义支部通译,联络岛上爱国志士,进行反清抗日活动。1899年因日本侦捕返回闽侯。1902年考入上海海关任职,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1905年创办福州阅报社。    1909年由上海调往江西省九江海关工作,设立当阳书报社宣传革命。创办商团,举办军事训练班,联络新军,为武装反清作准备。1911年10 月武昌起义后,23日九江响应起义,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1912年1月任南京国民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1913年4月出席北京第一届国会,被选为参议院议长。二次革命爆发,国民党议员离京南下。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2月赴日本。1914年离日本赴美洲,开展筹饷和党务活动。1916年6月袁世凯死,7月离美回国,8月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1918年10月被选举为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1921年1月任非常国会议长。1922年出任福建省省长。1923年2月被召回任大本营建设部部长兼治河督办。10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改组会议,负责国民党改组事宜。
  大革命时期,1924 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命为国民党海外部部长。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为西山会议派领袖之一。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被选为常委,多次被选为西山会议派中央常委兼海外部部长。1926年元旦国民党“二中”全会召开,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受警告处分,会后不久赴南京主持中山陵建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宁、汉、沪三方合流,被推为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1928年9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0月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29年1月任国民政府任务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31年2月赴菲、澳、美、英、德、法诸国慰问侨胞并视察党务。3月还在国外,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选其为立法院院长。4月国民党中央4名监委通电弹劾蒋介石,时虽在国外,也列名其中。 12月蒋介石下野,被推为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并确定主席为国家元首,不负实际政治责任。1932年元旦就职。此后国民政府虽多次改组,都一直担任国民政府主席。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主持召开国难会议,强烈抗议日本承认“伪满洲国”。 1935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常务监察委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明确表示 “讨伐令不可下”,力主和平解决,认为“张学良部队是爱国的”,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1月4日、2月18日以主席名义连下赦免令、复权令,但蒋介石拒不执行,反而长期幽禁张学良。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七·七” 沪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侵华战争。遂号召“全民奋起,全力抵抗”。10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随只身入蜀。不久北平、南京相继成立伪政权,便发表严正声明,并发布明令通缉汉奸头目。1938年3月赴武汉主持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救国纲领》。7月召开国民参政会致词,手书“抗战必胜”来激励全国军民。12月汪精卫叛逃投敌,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常委身份力主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明令通缉。1941年12月9日以国家主席名言,向德、意、日三国宣战。此后致力于废除美、英等不平等条约。1943年1月中美、中英新约签署,不胜欣喜,特邀宋庆龄、于右任等国民党元老合影。
  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终年75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葬福建省连江县青芝山。中共中央致唁电说:“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
  1979年,中共中央认为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   林森撰题联
  树立农村基础;
  养育民族健儿。
  ——题福建省闽侯县祥谦镇凤港学校

  林森主张办学育人,不但思路清晰,而且富有远见卓识。坚信抓“教育大厦牢固先取决于基础”的理念,因此当年常对乡人解说“小学是基础,基础打不好,上进就困难”。凤港学校创办不久,他特意约请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将军为学校题词,手书“国民始基”,交托乡人以字模制成匾,悬挂在凤港小学礼堂,以唤起学子牢记学业的成就始于足下,迈好起步就要扎实努力。后来林森也在校门口撰题了这副楹联。这两处历史遗迹至今犹存。为了进一步激发家乡民众兴学发展的活力,林森还积极献策富有建设性、鼓励性教学管理智见。如提出:“要物色诚聘胜任的校长人选”;“学校务须设民主董事会”;“要求学生穿戴(发型一律去辫)及仪容统一规定”;“对学生全免勉赠文化课本,对家庭困难的子女,放宽可免穿履入学”等等。这在当时坚持办学教育的进步举措,具有其现实意义,起到促进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凤港小学这所始建于1913年,经历91个春秋的乡村小学,成为当地开展基础发展教育的摇篮,为国家和民族培育出不少的社会英才。林森的贡献功不可没。

  与幽人语自生悟;
  得静者相能永年。
  ——题浙江省奉化县雪窦山雪窦寺图书馆

  拼一死求众生,遗恨在重泉,碧草当春犹怒发;
  创共和推专制,丰功镌华表,黄花无恙许长开。
  ——题《黄花碧血集》(挽联集)
  《黄花碧血集》是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挽联专集。

  出处进退与任圣冥符,运会启风云,旷代勋华民族史;
  事业文章有姚江继武,桑梓崇俎豆,千秋祠宇括苍山。
  ——题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诚意伯庙

  后人为纪念一代伟人刘伯温,许多地方建造了刘文成公祠庙。据考查,共有16处,分别为武仪县俞源村刘伯温草堂、丽水(处州)富山刘文成公祠(抗日战争时期遭敌机炸毁仅存遗址)、青田县城刘文成公祠、青田县石门洞刘文成公祠、青田县林坑村刘文成公祠、瓯海区白水村刘文成公祠、乐清市白象镇大港村刘文成公祠 、瑞安市穗丰村刘基庙、瑞安市鲍田镇鲍六村刘基庙、瑞安市平阳坑刘文成公祠、苍南县莒溪镇刘文成公庙、平阳县宋桥镇刘文成公祠,文成县珊溪镇帝师祠、文成县李井村刘文成公祠、文成县大学镇石坟洋村刘文成公祠。这些祠庙先后大都列入县、市、省文物保护单位。南田诚意伯庙位于文成县南田镇新宅村华盖山南麓,敕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清乾隆、道光、咸丰历经维修,现主体建筑仍保留明代形制和风格。占地面积近3000多平方米。庙前有“帝师”、“王佐”两座牌坊及照壁等。庙为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1980年全面维修。今刘基庙的灵位上摆放的“开国翊运文臣资善大夫赠太师谥文成护军诚意伯”牌位保存完好,每逢祭祀奉之尊位配上刘基画像供裔孙叩拜,以表敬仰。

  受氏姓周家,历秦汉晋唐以迄明清,看累代称帝称王庙祀几如林县远;
  发祥由陶水,从鲁齐河洛迨迁闽越,溯上世自南自北族居传到干官兴。
  ——撰福建省闽侯县尚干镇陶江林氏总祠(专用祠联)
  林森撰挽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1925年3月挽中国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

  英名垂青史;
  楚地寄哀思。
  ——1940年5月挽国民革命军第36军军长姚纯

  万里归来,精灵若接;
  百年论定,功烈在人。
  ——挽1916年5月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
   上联“精灵”,谓灵魂。晋左太冲《吴都赋》:“舜焉游焉,没齿而忘归,精灵留其山阿,玩其奇丽也。”

  云暗鲁天,魂归蜀道;
  忠昭党国,绩著旌旗。
  ——1938年5月挽国民革命军第5战区第22集团军第41军代理军长王铭章(1)
  1938年5月9日,武汉各界组织了“王铭章上将治丧委员会”。王铭章之弟王少容赴汉口市商会参加治丧(因王铭章之子女当时均幼小,王道鸿13岁、王道义11岁、王道纲9岁、王道智7岁、王道忠不满1岁,不能到汉口),由王少容代表将军家属主持公祭典礼的答谢仪式。灵枢运抵武汉大智门车站时,武汉人民群众,万人空巷,前往迎灵,由当时湖北省主席及前国府中央各部院代表在车站举行隆重肃穆的迎灵大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代表吴玉章、董必武,八路军代表罗炳辉、齐光等领导同志都参加了迎灵公祭。上联“云暗”,比喻抗日烽火弥漫山东上空。“鲁”,山东简称。“蜀道”,指四川新都。下联“昭”,谓彰明,显示。“党国”,指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合称。“著”,谓明显,显著。联语切事切地切人,言简而哀情深沉,评赞恰如其分。

  执干戈以卫邦家,拚取忠诚垂宇宙;
  闻鼓鼙而思将帅,忍标遗像肃清高。
  ——1938年5月挽国民革命军第5战区第22集团军第41军代理军长王铭章(2)

  贺赠林森联
  开山开国志;
  树木树人心。
  ——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主任柯璜赠林森
  柯璜(1878-1963),字定础,号乐天野人,浙江省黄岩县桐屿人。北京京师大学堂毕业,历任山西大学美术教员、山西博物馆馆长、山西图书馆馆长、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主任等职。当代书法家、美术家、社会活动家。抗日战争时期,柯璜颠沛流离到了陪都重庆后,孔祥熙为他安排了一栋别墅小洋楼。住了不久,柯璜便感到别扭,执意要搬出去。后来安排他住到歌乐山公寓,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做了邻居。柯璜和林森本来就是很要好的旧友,住到一起后就更加亲密,为林森别墅题写匾额“大禹会诸侯于涂山歌乐于此”,题写撰赠了这副对联及松柏中堂画。林森把字画挂在客厅内。林森游览峨眉山后带回一支异形老藤手杖送给柯璜,并赠诗一首。同住歌乐山的还有冯玉祥、于佑任、臧克家等人,他们经常会聚在一志谈论抗战时局。柯璜在重庆生活无着,只得靠卖书画为生,有时朋友也接济一点,勉强维持清苦的生活,后来经济越来越困难,就搬到云顶寺内居住。林森、于右任等常来云顶寺,与柯璜一起在禅房里谈诗论画,挥毫泼墨;并与董必武、冯玉祥、马寅初、郭沫若等交往。柯璜在云顶寺著《历代权奸传》,鞭挞汪伪汉奸,并留下许多书法镌刻作品。林森去世后,柯璜为他操办丧事,张罗为林森塑立铜像,并亲自题写碑文。新中国成立后,是全国政协二、三届委员,政协山西省常委;还担任过山西省美协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职。1963年11月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寿85岁。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央统战部,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以及李雪峰、王世英等都送了花圈。

  悼挽林森联
  继国父之受终民主,以令百揆;
  丧先生而筑室独居,亦逮三年。
  ——中国国民党元老吴敬恒挽林森

  纪念、题咏、嵌典林森联
  易君左闲话扬州,惹来扬州闲话,易君左矣;
  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
  ——扬州三杰之一张丹斧以《闲话扬州》风波属对南京报纸征联
  民国时名联。上联“易君左”,湖南省汉寿县人。民国作家,与郭沫若、郁达夫齐名。他写有《扬州闲话》一书,此文行文尖刻,佻薄扬州人,招来骂名,易君左很不服气,便在南京报刊上撰文争辩,名噪一时。因《闲话扬州》引起扬州人不满。下联“林子超”,即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字子超。林森当了国府主席后,却无心政治,被称为“超然派”,成了蒋介石的一件“摆设”。世人对他不无讥讽,新闻界尤甚。而林森正是“超然”对待蒋介石,处事谨慎,鸦雀无声,才坐稳了国府主席的宝座。当时南京有家报纸当时公开出下联征对,然而该报既没有被“整顿”,也没有被“停刊”,因为林森主席对此不予置理,一笑而过。数天后,扬州三杰之一张丹斧以《闲话扬州》风波续出下联。此联对仗工整、贴切,语意深刻巧妙,一时传为趣谈,到处流传。  宋教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号渔父,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今漳江镇渔父村)人。6岁人私塾,17岁人桃源漳江书院,受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淡薄科举功名,关心天下大事,萌生反清思想。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普通中学堂。翌年入学,“九省通衢”的武汉给他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田桐、吴昆等人议论时政,畅谈革命,决心走反清革命的道路。是年8月,黄兴到武昌,两人相识并从此成为至死不渝的挚友。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驱逐出武昌,回到长沙。随后,宋教仁也回到湖南,为成立革命团体到长沙、常德一带做联络工作。
  11月4日,宋教仁以赴黄兴30岁寿宴为名,与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等在长沙黄宅筹创华兴会。光绪三十年二月,华兴会在长沙正式成立,选黄兴为会长,宋为副会长。该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华兴会成立后,立即着手扩大组织,准备武装起义。宋教仁在华兴会的活动初步显露出卓越的组织才能。是年7月,宋教仁在武昌发起创建“科学补习所”,以此为掩护,在新军和学校中开展革命活动。是年,华兴会策划在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在长沙、岳州、衡阳、宝庆、常德分五路同时起义。宋教仁负责常德一路的组织发动工作。9月,宋教仁回常德,在城内五省客栈设“湘西联络总站”。10月初,在常德笔架城举行的会党集会上被推为龙头,大家议定:起义时,会众扮作朝五雷山的香客,到笔架城边的文庙集合,听候指挥。11月5日,为筹备经费,宋教仁到长沙,发现起义事泄,湖南巡抚陆元鼎下令搜捕。是年底,宋教仁经武汉、上海登轮潜赴日本。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光绪三十年12月13日,宋教仁到达日本。刚安顿下来,他就重新开始革命活动。首先,他筹创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三十一年6月出版。8月,在孙中山倡导下,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宋以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身份兼该报撰述。是年6月,宋教仁进入日本政法大学学习,次年2月进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本打算升人本科,因生病而辍学。
  光绪三十三年春,宋教仁潜返辽宁安东,筹建同盟会辽东支部,联络东北“马侠”李逢春等人,策划在沈阳发动武装起义,事泄,潜回东京。在东北活动期间,获悉日本企图吞并“间岛”的阴谋,他暂时放下革命联络工作,在日本友人片山潜的帮助下,打人日本从事阴谋组织活动的组织长白山会,冒着生命危险,侦获该会大量假证据。回东京后,他又查阅大量典籍,很快写出《间岛问题》一书,论证间岛及延吉地区自周秦即属中国领土。日本政府侦知此事,以五千巨金索购书稿,未遂。转递清政府,如获拱璧,清政府对日谈判,凭此书的有力论据而获胜。
  宣统二年(1910)春,长江中下游流域革命力量骤增,宋教仁提出相应转移革命重心。年底,从日本返抵上海,于右任聘任他为《民主报》主笔,他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次年7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他亲自或派人来往于上海、两湖各地,积极发展中部总会分会,筹款,购买武器弹药,推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革命进程。两湖革命形势空前高涨,终于导致武昌起义的爆发。
  武昌起义成功,宋教仁非常高兴,他在上海大造革命舆论。通过发表文章和拍电报,积极敦促各国政府对中国革命严守中立,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对内则大力宣传革命的宗旨,说明“革命党之主义即声言在推翻恶政,出人民于水火之中”,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他积极策应长江中下游举义响应。他在《民主报》上发表《湖北形势地理说》,论述武昌的重要性,反复申言:“今天下之形势,重在武昌也。”激动之余,宋教仁对军政首脑大权旁落深为忧虑。10月24日,黄兴由香港抵上海,宋教仁与他“久别重逢,倾谈竞夕”,劝黄兴率第九镇新军夺取南京,并攻取江浙,以免受制于黎元洪,黄兴不听。28日,宋教仁与黄兴到达武汉。此时,都督政府的组织大体建立,宋教仁仅被胡瑛所拉协助办理外交。此时列强已表示中立,外交无大事可做。宋教仁试图策动黄兴为湖南湖北大都督,未成功,他又转而从地方政权建设人手,起草《鄂州约法》,经审定,随即由军政府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共和制宪法性质文件,体现了近代西方民主精神。但当时并未付诸实施,黎元洪都督地位和权力并无减损。黄兴主持的军事,也景况不佳。宋教仁于11月13日离开武昌,决定赴南京开辟新的局面。

  宋教仁往来于镇江、上海,督促速攻南京。12月2日,古城南京终于宣告光复。7日,组成新的江苏都督府,宋教仁担任政务厅长。此时,已有十余省宣布独立,站到革命阵营,组织临时中央政府已属急务。宋教仁也急欲以此抵制黎元洪,但其正确主张不被理解,屡受挫折。在实行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问题上与孙中山也发生分歧,孙中山主张总统制,宋教仁主张内阁制。民国元年(1912)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宋教仁仅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许多人为宋教仁未担任内务总长而抱屈,他却说:“总长不总长,无关宏旨,我素主张内阁制,且主张政党内阁,如今七拼八凑,一个总长不做也罢。共和肇造,非我党负起责任,大刀阔斧,鼎故革新,不足以言政治。旧官僚模棱两可,畏首畏尾,哪里可与言革命、讲共和?”宋教仁很重视立法工作,很快就起草了一部宪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仍然主张内阁制,并被孙中山所接受。以后出台的《临时约法》,就是以宋教仁的《鄂州约法》和该宪法草案为蓝本的。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后,宋教仁于4月27日就任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他的兴趣在政治,立即开始实施他的政党政治理想。他让仇鳌等人创办《亚东新报》,“监督政府,指导国民,巩固共和政体,注重民国主义”并以“桃源渔父”的笔名,在报上发表长篇论文。7月上旬,宋教仁因不满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行为,辞去农林总长职务。7月21日,同盟会本部召开夏季大会,宋教仁当选为总务部主任干事,成为同盟会实际上的主持人。他加快了组织大党的步伐。8月25日,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派等党派,组成中国国民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选为理事长,宋教仁以仅次于孙中山和黄兴的票数当选为理事,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此时,孙、黄的兴趣和主要精力放在实务建设上,主持北京国民党本部的是宋教仁。是年底,国会议员选举拉开序幕。至次年3月,国民党获压倒多数席位。

  袁世凯深深感到了宋教仁和国民党对他的威胁,先是试图拉拢宋教仁,还在陆徵祥辞去内阁总理时,就曾请宋担任内阁总理,条件是放弃政党内阁的主张,被坚决拒绝;继而用金钱贿赂,也未成功。民国元年10月18日,宋教仁南下省亲。沿途,他广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表明与专制独裁势不两立的态度。此时,各地选举越来越有利于国民党,最终获胜似成定局,对宋教仁当选内阁总理的呼声也很高。袁世凯一伙更加紧张,不仅在报刊上恶意攻击,而且阴谋以暗杀手段除去政敌。民国2年3月上旬,宋刚抵上海,便接到袁世凯发出的“即日赴京,商决要政”的急电。3月20日晚10时,宋拟由沪乘火车去北京。宋与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人一一握别,正要上火车,被袁世凯所派刺客开枪射中,22日凌晨,宋与世长辞,年仅31岁。在死前,他还对袁世凯抱有幻想,对身边的人说要提醒袁世凯“以共和为重”。他托黄兴给袁世凯发去一封电报:“北京袁大总统鉴:仁本夜乘沪宁车赴京,敬谒钧座。十时四十五分,在车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枪,弹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势必至死。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毫权利之见存。今国基未固,民富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宋教仁。”

     孙中山挽联称宋教仁:“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