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澧:《纽约时报》不是美国政府机关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1:32:42

吴澧:《纽约时报》不是美国政府机关报

2009-10-16 11:44:43 来源: 荆楚网(武汉) 跟帖 47 条

吴澧:专栏作家。专业外语,职业外事。苟全性命于盛世,不求闻达于媒体。

提要:《纽约时报》不是最高法院,其报道并非终审判决。《纽约时报》也不是美国政府或哪个党派的机关报,其报道并不决定美国的政策。美国政府决策圈内的人士,对其报道,如果用得到,同样要发挥四等以上的思考。

最近,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媒体峰会上,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外国媒体报导中国的资讯量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丰富,对各国人民了解当代中国发展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一种世界各国希望更多了解中国的趋势,也要求我们自己,对外国媒体及其报道方式,有更多的了解和更理性的对待。

比如,自去年以来,国内向来存在的“美国媒体病”,似乎变本加厉了。有那么一些同志,见到美国媒体正面报道中国的事情,则欣欣然喜:就连美国人,也不能不承认我们的伟大成就!美国媒体负面报道,则愤愤然怒: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现在,假设你上了美国大牌的《纽约时报》,这又如何?举个美国的例子,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本月初正式加入审案的美国最高法院新任大法官、西语裔女性索尼娅·索托马约尔,在参议院接受听证时,一个争论的热点是纽黑文消防队员诉市府案。通过该市升迁考试的消防队员中没有黑人,市府宣布考试作废。通过考试者上法院控告市府反向歧视。低级法院支持纽黑文市府;索托马约尔在上诉法官任上,也支持市府。整个判决只是一段文字,134个单词。《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在报道时,都只说判决表示,“我们不是不同情”这些消防队员的遭遇,但仍然要支持市府。既然判决很短,为什么两份大报都不肯完整登出原文?这段判决里有什么奥妙?

找到上诉法院的判决,一看之下,原来,原文并不是直截了当地同情消防队员,原文说的是“我们不是不同情原告所表达的挫折感”。这话很对,因为上诉法院只是审查案卷,并不是请来原告和被告重新审判,上诉法官看到的只是文字,他们仅是同情文字里的表达,而不是直接同情到人。而且,“不是不同情”(not unsympathetic) 的英文是双关语,口语里解作“不是不同情”;但法律文件通常作“不是不理解”之意(然后接个“但是”)。所以,判决的实际意思是说:我们上诉法官并不是不理解原告在状纸中所表达的挫折感。这文字在法律上很严密;同时又利用双关语,婉转地透露同情。

这个案子很微妙,很困难。微妙兼困难之下的判决文字,对美国普通读者,已经拐弯太多。《纽约时报》只能简化改写。

笔者曾在某年的一篇文章中说过:“按文艺修养分,世界上人分七等:一等人吟诗,二等人听音乐(当然是古典音乐而不是流行音乐),三等人读小说,四等人看报,五等人看电影,六等人看电视,七等人看文件。”《纽约时报》再好,毕竟只是四等。美国是法治国家,法律头等重要。而法律文字的拐弯之多,大概和弗吉尼亚·吴尔芙的意识流小说有一拼。要比较深刻地了解美国,至少需要三等功力。

《纽约时报》只是报道新闻,告诉你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如果对某件新闻感兴趣,希望多知道一些,你仍然要考查原始资料。《纽约时报》的报道或许很热闹:共和党参议员反对索托马约尔,居然不怕丢掉西语裔的选票,等等;民主党在参议院有绝对优势,不惮共和党强力反对,等等。但是,某些不具戏剧性却可能更重要的方面——比如,大法官常要就法律上的两难写出有说服力的判词,索托马约尔的文字水准够不够(本人相信她够了)——却要靠你自己发挥四等以上的思考。

《纽约时报》不是最高法院,其报道并非终审判决。《纽约时报》也不是美国政府或哪个党派的机关报,其报道并不决定美国的政策。美国政府决策圈内的人士,对其报道,如果用得到,同样要发挥四等以上的思考。当然,再是四等,《纽约时报》毕竟是国际上声誉卓著的大报,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都有重大影响。

网易独家专稿,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本文来源:荆楚网 ) 【已有47位网友发表了看法,点击查看。】

更多关于 吴澧 纽约时报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