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事业的纠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57:49
30年前的中国人,绝对无法将经济与慈善配搭在一起。在政府统包一切的年代,慈善事业被视为资本主义的毒草,被拒绝在国门之外。这种主体意识的扼杀,直接导致中国人慈善观念的断代。直到30年后的今天,慈善一夜之间成为潮流,人人谈慈善,铺天盖地的商业行为以慈善的包装形式涌向人们的感官。但是这种对慈善认知完全是被社会信息的洪流裹挟,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推进,唯一能够展现的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商业意识的无孔不入。                                 中国慈善事业的纠结 

 

2009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表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10月份继续稳步复苏,工业增加值加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强劲势头。道琼斯报道称,中国10月份工业增加值较2008年同期增长16.1%(市场预计增长15.5%,9月份增速为13.9%),前10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1%(市场预计增长33.5%,2009年前9个月增长33.4%)。

以上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其背后所反映的一个事实。在世界性金融风暴中,中国顽强地走过了一年,为中国政府热衷的GDP指数,毫无悬念地实现了保八梦想。在这个经济寒冬中,中国依然坚定地立足于世界的一方,中国离经济强国的地位又近了一步。

历经60年风雨,新中国政府从成立初的一穷二白起步,经历过各种尝试与失败后,终于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府决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逐步带动实现整体富裕,可以说是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巨变,让中国政府津津乐道。

但事物的双面性,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过度释放经济潜力的同时,体制的不健全,让社会两极分化逐渐加剧,更多的先富起来的阶层在长期的经济诱导刺激下,丧失了对社会的回馈与感恩,丧失了对弱势群体的认同和支持。大政府小社会的状态,又把作为社会缓冲器的非政府组织排斥在正常社会成员之外,社会阶层矛盾开始显现。

2009年10月18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09》(以下简称为蓝皮书)。蓝皮书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整体水平较低,平均指数31分。按照指数的大小把企业分四类,得分在60分以上是领先者,得分40分到60分叫做追赶者,20分到40分是起步,20分以下叫旁观者。31分足够说明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程度。此外,有40%的企业还在旁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参与实际行动都没有。蓝皮书还指出,部分企业因为抱有低调做好事的心态,并不将所做慈善信息公之于众。

以上种种认知状态,让先富阶层背负了为富不仁的骂名,其他社会阶层因此产生了仇富心理,动辄指责富人做慈善是作秀或者为富不仁,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失衡。

但事实上,中国的慈善土壤并不缺乏,在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的慈善捐款呈现井喷状态。据民政部统计,地震发生之后的一年内,捐款额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力量并不缺乏,但缺乏透明的信息机制。

制度的不完善,机制的不透明,社会意识的模糊,都让中国的慈善事业举步维艰。同时,这个慈善事业背后的社会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绊脚石。因为,社会学家们将慈善事业的高度发达视为文明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慈善捐赠是继市场分配、政府税收分配之后的社会第三次分配,甚至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分担政府责任,缓解社会压力,正是中国慈善事业要做的事,而有效协调经济与慈善的关系,则是影响中国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的又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年终岁尾,展望中国慈善事业,依然让人伤心,因为如果用速度表示中国的经济与慈善发展状态,我们不无失望地看到——中国经济已经奔驰在路上,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在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