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教育”杂谈(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1:40
关于[“人文、科学、教育”杂谈(三)]的字幕:
  • 这个思想我们很早就有。
  • 这一段话,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数罟不入洿池,
  • 鱼鳖不可胜食也。
  • 斧斤以时入山林,
  • 材木不可胜用也”。
  • 这个什么意思呢?
  • 就是你不违农时的话,
  • 你这个粮食你吃不完,
  • 就是说那个大的网,
  • 你不入那个(洿池),
  • 你的鱼鳖就吃不完,对吧。
  • 斧斤就是你不随便
  • 去滥砍滥伐,
  • 你的木材也不可胜用
  • 就是这个意思。
  • 张衡,这是咱们国家
  • 很著名的科学家,
  • 他不追求名利,
  • 当时大将军邓骘,
  • 那是很有权势的人物,
  • 多次召他 他不去,
  • 后来有的人就劝他,
  • 不要,意思是不要那样,
  • 应该卑体屈己,
  • 他回答什么,
  •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
  • 而患德之不崇;
  • 不耻禄之不伙,
  • 而耻知之不博。”
  • 我讲的这是一种科学精神,
  • 祖冲之,
  • 他那个时候,
  • 他的一个很重要的
  • 他当时也是,
  • 就说他《大明历》
  • 就是历法
  • 他搞的这个历法送上去,
  • 因为看到当时的历法有问题,
  • 也希望改。
  • 那么后来遭到
  • 这个权臣戴法兴的反对,
  • 那么祖冲之坚持自己的立场,
  • 这是对这种权臣,
  • 毫不畏惧,不屈服,
  • 这还是某种科学家的精神。
  • 我不知道这个说法对不对,
  • 就我看到这个我总是,
  • 比如说我看到
  • 《道德经》里头这个话,
  • 我总是感觉到
  • 这就好像是这个宇宙诞生的
  • 这个情景似的,
  • 有物先天地生。
  • 当然,我反对有人讲的,
  • 就是说,好像意思就是说,
  • 我们宇宙大爆炸这理论的话,
  • 我们老祖宗
  • 几千年前就知道了,
  • 这个话是错误的,
  • 我们不能够这样去说的,
  • 但是,我们只是可以这样讲,
  • 就说我们的老祖宗,
  • 他们的一些思想里头,
  • 他们有些东西似乎
  • 悟到什么,
  • 朴素地悟到什么,
  • 这是可以讲的,
  • 你把它当成某种科学遐想,
  • 这是可以的。
  • 我再说一下,
  • 这个中外经典文化,当代意义,
  • 咱们为什么要学经典学,
  • 那就是实际上
  • 这些经典的东西,
  • 它在当代是有意义的,
  • 即使是以后,
  • 我看,比如说几百年那个时候,
  • 我们拿出这些东西的话呢,
  • 还是会有意义。
  • 其实有时候我们讲,
  • 融合元典是更高的升华,
  • 武大冯天瑜
  • 就是他的观点是这样,
  • 我也认同这个。
  • 你比如说我们很多的革新家,
  • 你看看康有为,梁启超,
  • 他们大量地引用经典的东西,
  • 龚自珍有这个话,
  • “万物之数括于三:初异中,
  • 中异终,终不异初”,
  • 这个话很拗口,
  • 什么意思呢?
  • 最初的和中间的是不一样的,
  • 中间的和后面的是不一样,
  • 但是你后来发现什么
  • 这个后面的和前面的,
  • 和最前面的,是差不多的,
  • 我理解就是这个意思。
  • 它其实,
  • 也告诉我们一个什么,
  • 我们哲学上不是有一个
  • 否定之否定规律嘛,
  • 哲学上面的否定之否定,
  • 当然不是简单的回复,
  • 而是更高层次的。
  • 我想这个就有类似的(含义),
  • 我讲这个企业管理的时候,
  • 这个企业管理上面
  • 我们有很多东西,
  • 这个有类似的,
  • 你比如说,我跟大家举个例子,
  • 早期,你比如说作坊,
  • 工业时代,
  • 我们的生产都是什么,
  • 都是属于定制生产,
  • 你来你说要一个什么东西,
  • 我到时候我给你做,
  • 做好了我给你。
  • 这很多是这样,到后来呢,
  • 你到那个福特后来
  • 发明这个大批量生产,
  • 汽车的大批量生产,
  • 大大地降低了成本,
  • 那么企业里头的分工
  • 就越来越细,
  • 但是到今天,我们又讲,
  • 客户化,大规模定制生产,
  • 就又回到以前的那个定制,
  • 那大家觉得这是不是,
  • 怎么像历史的轮回,
  • 怎么又回去了,
  • 它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
  • 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复。
  • 这梁启超说,
  • “能以今日新政,
  • 证合古经者为合格”。
  • 我们讲今天
  • 我们党中央讲以人为本。
  • 实际上我刚才就讲了
  • 这个民本思想呢,
  • 咱们很早很早就有,
  • 还有江泽民以前讲
  •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 紧密结合起来,
  • 这个以德治国,德主刑辅,
  • 这个是以前董仲舒那个时候,
  • 就汉朝就讲的。
  • 我们今天讲科学发展观,
  • 讲可持续发展,
  • 讲保护环境,等等。
  • 这实际上
  • 我们在恩格斯的经典里头,
  • 我们也看到一些,
  • 这样的思想。
  • 就是说我们其实
  • 现在很多很多的思想,
  • 你去往前看都可以找到的。
  • 江泽民同志那个时候提出,
  • 与时俱进,大家看一看,
  • 这个孔子讲“唯变所适”。
  • 《周易》里头讲:
  •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这是咱们老祖宗多早的时候,
  • 这些道理实际上都在那里。
  • 我特别地提一下,
  • 就是中国的礼文化,
  • 另外,钱穆,是吧,
  • 60年代的时候在台北,
  • 他会见一个美国的学者,
  • 那个时候他就谈到,
  • 他就说他认为实际上
  • 中国文化的核心
  • 实际上是一个礼文化,
  • 他就说,要了解中国文化
  • 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之心
  • 这个文化,中国文化之心,
  • 那么,礼,统领中国的传统文化,
  • 这是他的观点。
  • 就这一点上面,
  • 他是 认为是
  • 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 就和其他的文化相比。
  • 《左传》讲,礼是“天之经,
  • 地之仪,人之行”。
  • “国之干也,人之干也,地之舆也” 。
  • 这个孔子讲,
  • 这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 这个话,
  • 以前我在70年代的时候,
  • “批林批孔”,那个时候,
  • 我记得我是在大学里,
  • 当时,就是“批林批孔”,
  • 实际上隐含着批周公,
  • 就是批周恩来,那是隐含的,
  • 没有直接说批周恩来,
  • 但是“批林批孔”是公开的,这个讲,
  • 那批“克己复礼”,
  • 那这些话都是当时
  • 我们批判他这个什么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 “人无礼则不生,
  • 事无礼则不成,
  • 国家无礼则不宁。”
  • 邹昌林认为
  • 中国的文化是植根于礼。
  • 儒学不过是从属于
  • 这一文化模式的
  • 一个发展阶段而已。
  • 并不是,大家不要把
  • 就是说好像礼文化,
  • 就是儒家的,不是这样的。
  • 他实际上,认为道家思想,
  • 也是三代以上礼文化的产物,
  • 法家,实际上的根,
  • 也在礼文化。
  • 所以这个礼文化,
  • 它实际上是
  •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
  • 大的我们讲国家的典制,
  • 所以我们讲,
  • 为什么说法家
  • 也是源于礼文化,
  • 大家想一想,
  • 法家里头的很多思想,
  • 这个法制什么那个,
  • 它也是要有这个变序,
  • 那礼文化的一个核心的话呢,
  • 它就是要变序,
  • 就是“有序”的“序”。
  • 就“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 就是如果这个皇上
  • 要好礼的话,王好礼的话,
  • 那么民就容易使,容易治理。
  • 不是那个死啊。
  •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 这是《礼记》里头那个,
  • 康有为《大同书》里头
  • 也讲天下为公。
  • 孙中山也讲天下为公。
  • 孟子讲“仁言不如仁声”,
  • 这里头的这是很多东西,
  • 实际上都是一个
  • “修礼者王”等等。
  • 这是《资治通鉴》里头的话,
  • 董仲舒,我前面提到过
  • 董仲舒那个时期,
  • 就是,刑者德之辅。
  • 那个时候,汉武帝的时候,
  • 就确立了儒法兼容,德主刑辅。
  • 我们,
  • 再需要说明一下的 礼文化,
  • 对于中国人的修身养性,
  •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其实我认为这一点上面,
  • 它应该对全世界的人们
  • 都是应该是有作用的,
  • 这是共通的,
  • 当然我们比较一下
  • 西方和中国是有一些不同的,
  • 西方呢,
  • 一个很重要的是什么,
  • 就是说,它是以神为中心的,
  • 宗教文化,
  • 人的灵魂靠什么管理,
  • 靠上帝管理,
  • 中国不一样,
  • 我们中国人的灵魂,
  • 不靠上帝管理,
  • 中国是以人为中心的,
  • 儒家文化,
  • 人的灵魂靠自己管理,
  • 就是靠我们自己的修身养性,
  • 这是两种不同的内容,
  • 但是总的来讲,
  • 都是要我们什么,
  • 西方神的那个,
  • 它也还是要人们行善,
  • 不过这一点上面,
  • 有时候我也想,
  • 就是说我们这个人的灵魂
  • 完全靠自己管理的时候,
  • 如果这个社会风气不好,
  • 可能这个有效性就很差,
  • 你除非现在大家的
  • 整个的我们的道德观念,
  • 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比较强,
  • 这个人的灵魂靠自己管理,
  • 恐怕是有效的。
  • 但反之呢,哪怕就今天,
  • 我似乎感觉到好像我们这个
  • 这个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 平均的道德水准
  • 还是欠缺了一些,
  • 就这个时候呢,
  • 靠自己管理,
  • 总是 也正是因为
  • 靠自己管理的话呢,
  • 就不是很奏效。
  • 西方社会里头,
  • 这个话,
  • 反正这是我这不成熟的观念,
  • 这个大家可以批评,
  • 你像他们就说
  • 自我反省的那个,
  • 就是可以说他们一些信教的,
  • 我接触过一些,
  • 比如说基督教,教徒什么的,
  • 以前我们在国外的时候,
  • 他们还是,
  • 那真的就是说他是,
  • 他做一点事情
  • 什么不对的时候,
  • 他就好像上帝
  • 告诉我不能那样,
  • 怎么怎么那个,
  • 他是靠这些东西约束自己,
  • 就是还是
  •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 “中庸”,以前我们把中庸,
  • 批判这个中庸之道,
  • 那个时候,“批林批孔”的时候,
  • 一样地批判这个东西,
  • 那个时候,我们年轻的时候,
  • 我们就有这个印象,
  • 但实际上,我们仔细想一想,
  • 这个社会,宇宙社会,
  • 那很多东西你仔细想想,
  • 它如果不中庸的话,
  • 你会失去某种平衡,
  • 那这个是有问题的,
  • 再这个“和合”,
  • 这个很重要 对社会,
  • 就是君子和而不同,
  • 小人同而不和,
  • 这话说得太好了,
  • 我是很欣赏这句话的。
  • 其实,那我们看到,
  • 就是你们以后
  • 走上社会之后,
  • 可能每个人都是社会中间的人,
  • 你都有社会的人际关系,什么的
  • 你们以后会看到很多,
  • 真的君子之交
  • 它是和而不同,
  • 但是你看小人呢,
  • 你看小人
  • 有时候这个酒肉朋友,
  • 你看大家好像很亲近,
  • 真正一到关键的时候,没用。
  • 这个天人合一的思想,
  • 我前面也提到过,
  • 你看《庄子》这里头
  • 是表现得很那个的,
  • 它说“天地万物,物我一也。”
  • 这些东西,
  • 这个“道非独在我,
  • 万物皆有之”,
  • 我们现在不是讲,
  • 其实这个思想在今天
  • 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 “克己复礼”,我刚才说了,
  • 也是我们和谐社会的
  • 这个重要基础,
  • “忠恕”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这种道理很浅显,
  • 但是要做到不容易。
  • 我想这个也是我们一个健康的
  • 人际关系所需要的。
  • 总而言之,
  • 这些我不去讲太多,
  • 我们现在不是讲这个,
  • 前两年锦涛同志
  • 提出这个八荣八耻。
  • 我想,
  • 这个我们老祖宗们早就讲了这些。
  • 你看龚自珍讲,
  • “士皆知有耻,
  • 则国家永无耻矣,
  • 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 尤其是咱们知识分子,
  • 我们同学们
  • 你们都是知识分子,
  • 你们未来就应该是
  • 中华民族的脊梁,
  • 但是如果
  • 咱们知识分子不知耻的话
  • 国之大耻。
  • 这个不去多讲了。
  • 所以我的的确确
  • 是没有什么系统的,
  • 我在杂谈嘛。
  • 那么大家可能需要思考,
  • 儒家思想,
  • 我想呢儒家思想,
  • 肯定那么是儒家思想
  • 对于我们社会和个人,
  • 这个修身养性,
  • 的确应该是有很大的作用,
  • 对于你们自己
  • 个人未来的发展
  • 也是有用的
  • 但是儒家思想里头,
  • 但是我们不能够
  • 把这个看得太那个,就是说
  • 就是觉得,
  • 好像就是我们今后
  • 这个中华文化
  • 就是要靠儒家文化
  • 来使我们中华崛起,
  • 那个就我想,这个期望就太高了,
  • 实际上儒家文化里头呢,
  • 是不是有一些把人看得
  • 也是太完美了,
  • 因为你绝大多数
  • 绝大多数的人,
  • 很难做到的,
  • 那么有一些东西呢,
  • 就是我们把它作为一种
  • 自己修身养性的是可以的,
  • 但是怎么使
  • 咱们这个国家强大起来,
  • 怎么使咱们这个国家崛起,
  • 可能我们还需要
  • 另外的一些东西。
  • 中华文化,
  • 未来的走向怎么样,
  • 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 其实中华文化历史上,
  • 我们有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
  • 这个例子,
  • 我前面也讲了,
  • 那么今后,我想我们还是需要,
  • 不断地融合世界的
  • 其他地方的文化,
  • 问题是怎么融合,
  • 和什么样的文化融合,
  • 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