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教育”杂谈(二)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2:37:16
关于[“人文、科学、教育”杂谈(二)]的字幕:
  • 我们回顾一下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实际上明代末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有一个很好的,就是说西方文化已经开始对中国有一些冲击了,徐光启,可能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徐光启他很早就发现,西学善言“所以然之故”
  • 那么中学,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就是说,“言理不言故,似理非理也”这个说得还是很有道理。就是我们有很多尤其是那个玄学,看了呢,听了呢,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言理不言故”。我们实证科学方面这是我们非常欠缺的。
  • 那么有一种观点就是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我们一批就是非常热爱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人他们的一个很(支持)的观点,但是徐光启讲,西学也并不是说是没有“体”的,它其实也有“体”,它并不是无“体”之用,
  • 也是以“体”为基的“用”。所以,徐光启认为就是说,我们想超过别人的话,一定要“会通”,对就是《几何原本》,令人感慨的是,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刊印之后,他当时感慨,“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
  • 在以(此)后的一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恐(只)怕已经太晚了。”他预测《几何原本》,就百年之后一定会在中国成为必读之书,但是如果是百年之后
  • 才成为必读之书的话,那显然晚了,我们就落后了,就是这个意思。但更遗憾的是,岂止是一百年,真的等了三百年,在他之后三百年,这个才真正地成为必读之书,也就是说到一九一几年,所以这真的是非常(感慨)有时候很感慨,
  • 我们看到这些(历史)。这个我就不去多说了,到后来的“洋务运动”,还有“康梁变法“那个时候,实际上,到后来,他们认为也只有实行政治体制观念形态的改革,中国才能富强。就是当时是有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出这个问题所在,所以说它“西方的富强之本,
  • 不尽在船坚炮利”它不是完全就是只是因为它的有好武器什么,不完全是这个,它是有它本质的一些东西的,就是这个意思。严复,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天演论》这是他翻译的最有名的,他认为应该标本兼治,而不能够“中体西用”。
  • 到“五四”前后,有一个全面的检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时期,比如说,就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有一个东西方的文化论战,那个时候,就是由陈独秀和两派代表,一个《新青年》,一个是《东方杂志》,《新青年》就是比较(激进),
  • 这不用说了,《东方杂志》是比较传统的一派,胡适为代表是西方文化派,梁漱溟代表的是东方文化派。胡适认为,西方文化高于中国文化。这个是我们以前批判很多的,
  • 胡适的“全盘西化”什么的。那梁漱溟就针锋相对,他认为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梁漱溟曾一度可以算是毛泽东的朋友了。那后来也挨过整。梁启超这段话,大家看“拿西洋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为一种
  • 新的文明。”梁启超就没有简单地去讲到底是东方文化(优越),还是其实他后来,他晚年的时候,他观点有一些改变,他号召青年以“孔墨老三位大圣”和“东方文明”去拯救西洋文明。总而言之,他是在两者之间,那后来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派的崛起。1935年的时候,有一个很著名的是叫
  •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是由王新命、何炳松、萨孟武等十位教授联名的,就是反对全盘西化。何炳松是当过暨南大学的校长,王新命是,好像他也在维斯康辛留过学,还在德国也留过学。 )
  • 萨孟武这也是一个学者,据说他的祖先是色目人,相当于是中亚的,他的祖先早期是为成吉思汗还是什么的,他们一起(打仗),所以说是元朝的贵族。他们后来,又有一部分就是认为是蒙古人,
  • 融入到蒙古这个民族里头,他这个萨氏家族在福建,后来有一支迁到福建,萨孟武就是福建(人),他实际上等于是福建的那一支。他们这个,大家看一看,他这个宣言里头,有一些话说得是很好的,比如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性,必须从事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 要“存其所当存,去其所要去。”这个话应该是说得好像无可挑剔了。何炳松跟胡适也是好朋友,那后来实际上胡适也批评这个何炳松,认为他说的,他其实,胡适的意思也不是完全说
  • 反对所谓中国的本位的文化。他说实际上,你何必去提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他说你自然地他就应该是本位的,反正就这个意思。这些话说得是很好的,“用批评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检阅过去的中国,把握现在的中国,建设将来的中国。”这些话拿到今天来讲好像都听起来是很好的。
  • 当然到今天,人们还在探索。这个我也(赞同),因为我没有办法系统地去看这些东西,我也是只言片语什么在报刊上面我看一点东西,什么现代新儒家也在有些新的内容。那么,现在的就我们现在思考的就是儒家伦理在今天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中对于西方市场交易
  • 和企业经营的活动仍然具有辅助的补充性的这些积极作用。但问题是,就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即现代化的过程中间,我们新儒家伦理和西方的市场伦理,这个之间有什么问题?有没有冲突的地方?
  • 新儒家的想法是很好的,“从旧礼教的破瓦颓垣里,去寻找出不可毁灭的永恒的基石。在这基石上,重新建立起新人生、新社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那么他们希望,以现代的理念、创新意识和当代精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儒家思想。那么这样的话,
  • 使我们中华民族,我们更有民族认同感,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并且使海外的中国人在血脉文化和情感上面也都能够跟(祖国)保持更紧的联系,这些想法肯定是很好的。儒家思想主要是一种道德论,更多的谈道德,
  • 就诉诸于个人的内心修养及自觉的行为。我前面也提到,他余秋雨,我前面讲的余秋雨实际上也谈到,就是我们那些东西,实际上我们这一套体系,仅仅靠这个,我们很难去建立一些制度性的东西,社会维系,社会的和谐,道德修养提高,
  • 我们老百姓的道德水准,这当然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是,不能不承认,制度也是很重要的一面,西方的市场伦理它肯定契约的方式更合乎人在这样的基础上它非常强调契约的方式,我认为这一点还是有道理的。但我想,咱们不去争论谁高谁低对吧,
  • 那两者都有,我们两者结合,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所以,儒家的伦理,我们就这种伦理对于今日社会生活尤其是日益向生活各个方面渗透的市场结构到底有多大的适用性和普遍性,这是我们要思考的。前面,我们说到一些,就是说总体上我们有很多,
  • 包括前面举了很多例子,总体上还是肯定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的。但是,一直到今天,也还有别的声音,我这里举一个例子,就是黎鸣这个人,号称“思想狂徒”“哲学乌鸦”。这是他的话,我原文摘在这里,就是“一个人败坏了一整个民族。
  • 这个人就是孔圣人,这个被败坏了民族正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这里还有一段话,就是他说,“看不到中国人缺乏思维的能力,这就是最大的光眼瞎子。而为什么(中国人)缺乏思维能力?”他认为根源就是在孔子及儒家那里,“首先是孔子的传统的错误的思维方法的顽固的‘遗传’,顽固的错误观念的遗传,
  • 顽固的错误的思维方法的遗传,顽固的愚蠢的思维‘基因’的遗传。”这是黎鸣的话。我当然是觉得他这个话说得太极端了,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咱们的确有一些文化,我认为咱们的文化中间的确是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不至于这样的去(评论)
  • 这好像有点糟蹋咱们的(文化)。他认为“‘四书五经’到了今天的21世纪,即是这种根本不值得去读的书(‘著作’)。”我不认为是这样。我们看一看,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人本思想,就是其实我们还是有很多闪光的东西的。
  • 比如说这是管仲的话,“夫霸王之所治也,以人为本。”这是很早就讲的,“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个分别是《论语》和《孟子》里头的。《论语》里头讲,就是“不患贫而患不均”等等,这当然还是人本的思想。最典型的,
  • 我前面也提到就是说孟子他实际上是有深刻的民本思想。像上面这个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这是在当时来讲,这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我认为这是非常宝贵的,非常闪光的一面。大家想一想明朝的时候,实际上朱元璋他们
  • 看到孟子的那个是很不高兴的。但是,毕竟孟子,孔孟,因为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了,所以,他也不能够说完全禁止去读《孟子》,但是,在明朝时候,那个时候的《孟子》版本,就是节选本,就是至少是把“君轻”的
  • 类似的这些都删掉了。所以那个时候的《孟子》的版本是不全面的。这也是《孟子》里头的,“得天下有打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这些话是讲得非常好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还有,人本思想还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里。
  • 大家知道,中华文化中间,“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点,我估计这应该是比西方文化应该是更早的,我们这个思想也是很可贵的。甚至,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间,原始的市场思想都有,这是《论语》、《孟子》,
  • 《孟子》里头它是有一段话,前面讲什么东西呢?就是陈相这个人讲,“从许子(许行)之道”,就是许行,按照许行的办法,“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就是市场上,卖东西的不会有(两个价钱),同一个东西不会有两个价钱的,“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人(或)欺。”
  • 就是说你小孩子到市场上去买东西,也没有人能够骗他,就这个意思。但是孟子讲,他这里头,他是批评这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