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之父”诞生地 革命精神代代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2:22
      1942年冬,在苏联远东军区机关,有一位名叫王松的少校,和苏联人民一起抗击法西斯,同时指导我国东北抗联教导旅的抗日斗争。这位少校就是传说斯大林愿用两个集团军交换,后来成为中国“空军之父”的首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图为刘亚楼将军故居

    在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怀着对这位开国将军的崇敬之情,9月16日,沿着正在改扩建的省道205线,记者驱车来到武平县最北端的湘店乡湘洋村将军故里,追寻英雄成长的足迹,探访将军故乡的发展。

    客家山乡走出新中国“空军之父”

    湘洋村月形下自然村,有一座二进三开间的四合院平房,平房右厢房有一间仅6平方米大的小房间,1910年4月8日,一个小生命在这里呱呱坠地,他就是刘亚楼。

    刘亚楼原名刘振东,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就在入党之日他改名刘亚楼,意为“永远跟党走,更上一层楼”。刘亚楼戎马一生,参加过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解放战争,能攻善防,屡建奇功,在辽沈战役、天津战役等多个战役中取得光辉战绩。

    1949年10月25日,刘亚楼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开始了白手起家、艰难创建空军的工作。他精心筹划,雷厉风行,当年12月,6所航校奇迹般开学。1950年6月,第一支人民空军部队——空军第4混成旅在南京正式成立。当年,刘亚楼亲临前线指挥年轻的中国空军入朝作战,大长了中朝人民的志气。此后,刘亚楼多次坐镇指挥,击落多架蒋军和美军的U-2高空侦察机。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人民空军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刘亚楼主持编写制订了空军各种条令、条例和训练大纲,使空军部队的训练走上正规化轨道。他还带领中国空军培育出我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组建了著名的空政文工团。

    1955年,刘亚楼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59年起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等职。离开故乡后,刘亚楼一直心系家乡父老,情牵故土山水,并先后于1953年、1959年两次回到家乡探望。1965年5月7日,从客家山乡升起的一代将星因病在上海陨落。

    红色武平的历史印记

    9月16日下午,记者见到武平县文博园建设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修琦生时,他正忙着为《刘亚楼将军纪念馆陈列方案》、《中央苏区·武平纪念馆陈列布展纲要》作最后的修改。“这两个纪念馆将建在文博园,其中刘亚楼将军纪念馆计划于明年3月刘亚楼诞辰一百周年之前开馆。”修琦生说。

    翻开基本定稿的《中央苏区·武平纪念馆陈列布展纲要》,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幅中央苏区县的红色历史画卷——

    武平县是福建省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县份之一。早在1926年,该县就成立了党小组,1927年武平县城成立了中共武平特别支部。1928年冬成立了中共武平临时县委,1929年6月改为中共武平县委,领导了声势浩大的象洞、上坑、小澜农民武装暴动。

    1929年10月,武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1930年******************、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与红六军二纵队会师武平。1931年上杭、武平两县合并成立杭武县苏维埃政府。1932年红十二军克复武平、上杭,使闽西、赣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央苏区进入全盛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后,武平县革命武装迅速发展。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地处闽粤赣三省接合部的武平县扮演着为中央苏区核心区“站岗放哨”的重要角色,武平人民经受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当时只有10余万人口的武平县,仅参加红军就有4000多人。

    红军长征后,武平人民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革命红旗始终不倒。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武平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册烈士上千名,涌现出了刘亚楼上将和林伟、罗斌、蓝文兆、廖步云少将及文坛宿将林默涵等一大批优秀的军队和党政领导干部。

    武平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将军故里话发展

    新房林立,农民公园正在建设,将军故里文化中心大楼即将开建……走进湘洋村,记者感受到了该村的巨变。湘洋村主任刘发有说,过去村里穷,根本无力建文体设施。近几年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卫生教育事业慢慢发展起来了。

    湘洋村有2680多人,近年来农民增收主要靠:一是调整种植结构,2007年村里开始种植烤烟,每亩年纯收入1200多元,目前全村烤烟已发展到400多亩;二是外出创业,湘洋村人爱学习,有闯劲,一大批乡贤走出去后实现成功创业。

    湘洋村是湘店乡发展的缩影。“湘店乡是全县最边远的乡镇。作为刘亚楼的故乡,湘店人始终以将军为榜样,不等不靠、勤劳致富。近年来湘店乡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好的特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烟、茶、竹‘三业’已成为主导产业。去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96元。”该乡党委书记刘德贵介绍说,“无论是发展农村经济,还是做公益事业,都是村干部走在前头。”湘洋村党支书刘新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1984年以来一直连选连任。他克服困难,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经济,使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发展成为文明村。今年已59岁的他,再次满票当选村支书,被称为“不退休的支书”。

    与此同时,纯朴的湘店人民像当年支持革命一样支持今天的各项事业建设。现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刘亚楼将军故居已完成一期维修工程,湘店中心学校教学楼顺利建成,三农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集镇人饮工程加紧建设。“特别是省道205线改扩建工程,湘店境内有15公里,涉及征地拆迁180多户,我们仅用一个月就完成全部征地拆迁。”刘德贵感慨地说。

    翻阅着在全乡学校推广的《红色土地——湘店》校本课程,行走在刚被命名为“将军路”的一段集镇公路,我们真切感受到,光荣的革命精神正在这块红色土地上传承光大……

    闽粤赣边新崛起

    议项目、跑项目、建项目……在武平县采访,记者处处感受到浓浓的“项目氛围”。“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大干一百天!”7月21日,武平县全面启动项目建设“百日会战”活动,加快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今天的武平,让人振奋。

    曾几何时,地处闽粤赣边三省交界处的武平县,由于交通的闭塞和工业经济的“短腿”,而一度陷入“越闭塞越落后,越落后越闭塞”的怪圈,面临日益边缘化的局面。导致一个地方落后,最根本的还是观念上的差距。武平县劣势不少,但也有着其他县份无可比拟的优势:区位独特、资源丰富、环境优越。

    “武平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有潜力在龙岩新一轮大发展中迅速崛起。”2006年,武平的决策者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并提出以珠三角经济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依托,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辐射,充分拓展中央苏区县的作为空间,全力构筑后发优势,把武平建设成为闽粤赣边经济强县的发展目标。

    当年,该县确立了“项目兴县、项目富县、项目强县”战略,全力培育发展机械制造、矿产加工、建材、农林产品加工、电子、旅游休闲等重点产业,开发建设县工业园区和岩前、十方工业集中区。

    没有精神,无从发展。武平人大力弘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革故鼎新、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狠抓项目带动、招商引资、产业培植、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等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团结一致、求变创新、奋力发展。

    创业激情化沉疴,超越常规促发展。武平的工业项目从无到有,主导产业日渐兴起。这个后发追赶型县份,正在一步步走向崛起: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19亿元,增长14.4%,增速为1996年以来最快的一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26亿元,比2005年增长2.06倍;财政总收入2.65亿元,增长30.3%,增速创历史新高。

    柳暗花明,生机蓬勃。在新的起点上,老区人民正以豪迈的步伐迈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