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观点摘要(连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08:36
  5.  关于货币
  1.货币本质上是国家的负债。是以国家的信誉和实力作为支撑。
  2.流通的货币与实物财富应该是相对应的。流通的货币多则通胀。流通的货币多意味着你我手里货币购买力被被稀释了。通胀的本质是国家对百姓的掠夺。国家对流通的货币少则通缩。通缩是手里的钱能买的东西变多了。
  关于实物财富。
  1.一箱水果,一度电,一吨钢铁,一立方米的木材都是实物财富的范畴。实物财富就是有可能让人们的生活过得好些。由于每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这个好些的标准就是这些财富是否降为社会的平均成本的降低做出贡献。
  2.生产了,交换了,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获得了正收益那么产业链得以进行下去。链条的终端产品在获利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降低了社会的平均成本。
  3.由于资本的逐利性,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必然在成本和劳动生产效率方面做足功夫。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产业链条会得到优化。肯定会有失败的,但不会有大规模的系统性的财富损失。
  3.由于货币不灭,实物资产却不断的被消耗,纸币总是在贬值。
  实物财富的消灭。
  当链条上的终端产品比如楼主所说过的沙漠机场,消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这代人以改天换日的精神大规模的建造类似于沙漠机场这样的工程那么这代人可能创造了大量gdp却没有创造出存量的财富。真实的社会财富大量被浪费却对社会平均成本的降低没有丝毫帮助甚至适得其反。在资本追逐利益的常理下这种情况很难被理解唯一能够解释的是这些巨额成本由别人承担。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感觉有两条线在起作用:一条是楼主所言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另外一条则是超级庄家的走向。在超级庄家尚有回旋于地的情况下,可以不必考虑经济规律因为超级庄家可以拆东墙补西墙可以剜肉补疮。火中取栗讲究的是快,违背规律的投机更要快。4.  对权力最早的论述,不得不追述到亚里士多德那里。亚里士多德曾说,主人只是这个奴隶的主人,他并不属于这个奴隶;奴隶则不仅使其主人的奴隶,还完全属于其主人。这种不对称的依赖关系,其基础是奴隶根本不能获得实现其自身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因而依附于主人对一切暴力手段的垄断。[3]这种依赖关系的建立,就是权力关系的形成了。
   而对权力最先下了明确定义的,应该是哲学家罗伯特•罗素,他认为权力是故意作用的产物,当甲能够故意对乙的行为产生作用时,甲便具有对乙的权力。[4]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或预见效果的能力。这个定义明确了权力在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性和有意性,说明权力是一方指向另一方,并且故意为之的结果,这两者正确与否我们姑且不论,但它确实阐明了权力的一部分含义,只是过于表面化。   罗素又进一步将权力分为“对人的权力和对事物或非人类生活方式的权力”[5]。对人的权力是我们通常所能感受的,但对物是否也存在权力呢?我们应先明确,罗素这里所指的事物应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实体的物,比如动物、植物或者无生命的桌子等,人和这些东西之间应不存在所谓的权力关系,如果真的存在,那么就意味着人类拥有了对动物无限的权力,只要技术手段允许,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植物矿物,人都有了不可节制的生杀夺予的权力,这与其称之为“权力”,不如称为“强力”,因为它和老虎吃野兔的弱肉强食并没有什么分别。将权力概念称为影响力术语的达尔曾说,“在政治分析中,影响力术语通常限于人类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罗素定义中“物”的另外一个应有的含义,即由人组成的各类组织之间,权力是存在的,并且这将成为后文分析的重点。所以本文中权力的定义出发点是以人或以人作为核心的组织为主客体的。
   在治人之权中,罗素又把它分为影响个人的权力和有关组织的权力。影响个人的权力有三种,一是对他身体的直接的物质的权力,二是以奖赏和惩罚引诱得来的权力,三是舆论的力量。组织形式权力的种类有三,一是军队、警察形式对身体强制性的权力,二是经济团体利用奖赏和惩罚的鼓励或威慑,三是学校、教会、政党的舆论。
   提到权力,还必须说到一个鼎鼎大名的意大利人——马基雅维里。这个被莎士比亚称为“凶残的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家,将人类看的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自私自利。人民有屈从权力的天性,君主需要的是残酷,而不是爱。人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象狮子那样残忍,象狐狸那样狡诈。马基雅维里有句名言:“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这种将权力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马基雅维里主义”与中国古代的韩非子的“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 、“统治者要掌握绝对的权力”的言论倒有几分相似。
3.  就象我前面说的,如果每个老百姓的财产是3000元,央行多印刷4万亿元人民币,然后每个老百姓发3000元,老百姓的财产变成6000元,但是4万亿同时导致通胀,6000元的购买力可能还不如开始的3000元。这个“内需”怎么增加?
  ————————————————————
  搂主跟大多数人一样,根本就不懂经济学。要想看懂经济学,不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得站在生产者,也就是企业的角度看。  
  发3000元,你看到的是商品。而生产者看到的是赚钱的机会,他会赶快生产出3000元的产品来满足你的需求。所以,只要生产者有生产能力,根本就不会通胀。
2.  思路很清晰,最后的终点应该是经济物理学(马氏经济)。
  需要增加一个变量,人的心理上价值的锚与现有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现有价格会影响人的价值判断,明白这一点,就明白了所有的宏观调控,本质上是人心的调控。 1.    《一柯经济学》作者关于国家投资和税收的论述。   
  其实用屁股思考都可以知道,作者基本是不会错的, 否则这本书怎么可能在思想更为理性言论更为自由的欧美流行?
  作者的论述并不在于如楼主说言是否定凯恩斯支持自由主义,如果这样看, 显然是误读,也把作者水平看得太低了。  
  1)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基本的评价概念,即:特点时间地点社会资源量是一定的,那么动用资源作某一投资的好坏取决于其相对效益。简单的说,就是该投资是否相对地要比另外一个投资好。在这里意思就是国家投资是否比民间投资(消费)的效益高?
  2)显然,这个问题几乎不可能得到答案的:a)民间分散投资的效果没人能够计算出来,但国家投资的效果大多数情况下即使算不出来也能看的出来(譬如一条新马路和500个就业机会);b)既然一笔资源转移到国家工程上,那么该笔资源用在民间投资上的可能效益因为没有发生就更加不可能知道了。
  3)政府总是倾向利用上面两点忽悠民众大搞效益未明的国家投资
  4)更要命的是,谎言说多了就连自己也相信了,于是政府不但利用“丰功伟绩”“就业机会”忽悠了民众,还忽悠了政府自己,只要没限制,政府会有意无意越来越沉迷国家投资。  
  5)既然国家投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那它就不是什么丰功伟绩,其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许本来就存在,其本质不过是把社会资源调配到比较显眼的位置或者民间投资无法触及的位置,但比较显眼的效益却不等于更高的效益。  
  6)虽然民间分散投资的效益不好估计,但是就能够估计的那部分来说,大量事实表明民间投资的效益和风险控制平均来说总是比国家投资要好!  
  7)当政府自己也被“丰功伟绩”“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论调所忽悠,则其主导的投资更加倾向于扩大规模和铺张浪费。   
  8)作者不反对必要的国家投资,他甚至不反对任何理由合适的国家投资,他只是指出了一个简单却又被遗忘的事实,国家投资不过是另外一条途径,其效益并不比民间投资的效益好。而且政府越是沉迷于能够创造“丰功伟绩”和“大量就业机会”的国家投资,那么国家投资的效益就会越低。   
  最后回到当前的经济危机上,国家加大投资拉动经济显然是条可选途径,但如果有人宣传“国家加大投资拉动经济”一定会比“国家不投资或缩减投资”的效果要好,那他一定是在忽悠。     1、实施低税、低息、低通胀的三低金融政策;尤其是全面降税,减轻企业和国民负担;
  2、裁减3/4的公务员队伍,增加财富创造者,减少蛀虫;
  3、重新建立国民福利保障体系(教育、住房、医疗、失业救助),保证底层广大民众的最低生存需要;
  4、以低价向农业经营者提供种子、化肥、农膜、农机等生产资料,刺激农业生产;对上述农资企业实行补贴,鼓励它们的积极性(它们比中石油、中石化更有资格获得国家补贴);
  5、加强反垄断力度,打破个别行业畸形繁荣、百业萧条的恶性环境;  6、重拳出击、全面打击腐败,降低社会运营成本;
  7、国家持续投资于高科技领域,以科技发展出动经济进步;
  8、改革政治体制。
   可惜,上述措施都不符合利益集团的想法,几乎不可能实行。所以前景很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