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城市面临的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21:02
王国平:城市面临的挑战
《城市论》部分章节
>杭州网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国民意识转变的过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超过30%即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中期阶段,超过70%则进入城市化水平增长趋缓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高速城市化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来说,在历史上只有一次机会,抓住机遇,并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功,那就是一个城市的成功,也是一个国家的成功。目前,杭州城市化水平已达62%,已处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中后期。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既给杭州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城市空间形态面临挑战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种功能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城市空间形态既有美学价值,又有社会学的内涵;既与经济学的效率发生联系,又是很多城市问题的根源。如何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集聚效应,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统一,实现城市理性增长、精明增长,是任何一个城市管理者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城市发展空间制约。千百年来,杭州城市空间始终定位于江湖之间,东、南受制于钱塘江,西面受制于西湖群山和西溪湿地,形成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空间形态。由于受城市空间制约,保护与发展、旅游业与工业这两对矛盾一直困扰着杭州。在原来683平方公里老城区范围内,既要严格保护西湖、又要不断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既要充分发挥旅游功能、又要充分发挥工业功能,只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只能是拆老城、建新城,从而导致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旅游功能、工业功能、居住功能、交通功能等相互叠加。这也是造成西湖保护问题始终得不到彻底解决的根本原因。萧山、余杭撤市设区后,市区面积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如何加快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更新城市空间形态,推进杭州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传统城市格局迈向“一江春水穿城过”的城市新格局,早日实现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历史性跨越,是杭州突破城市发展空间制约、推进城市化的根本出路。
    城市发展用地受限。杭州市域面积16596平方公里,丘陵山地和江、河、湖、水库占73.6%,平原占26.4%,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45亩。杭州多山少地的特点,决定了土地供给数量的有限性。而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总量实行严格控制;对占用耕地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实行耕地和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制度,规定不得跨省域、市域进行耕地和基本农田占补平衡。随着杭州城市化加速推进,特别是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发展用地十分紧张。近几年杭州市建设用地缺口总量平均在3万亩左右。这就决定了杭州必须坚持“一调两宽两严”(“一调”指不违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调整土地使用功能;“两宽”指放宽容积率,放宽建筑高度;“两严”指严格控制建筑密度,严保绿化率),走紧凑型城市发展之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着力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和配置效率。
    城市空间扩张方式亟待创新。长期以来,杭州始终以西湖为中心搞城市建设,城市围绕老城区向外扩展,单中心圈层式城市空间扩张方式,即“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导致现代城市病日益加剧。尤其是单一扁平的空间布局模式造成通勤人员钟摆式地在城西与城东之间运动,导致城市“行路停车难”日益严重。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构筑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形态,加快江南、临平、下沙三个副城和塘栖、良渚、余杭、临浦、瓜沥、义蓬六大组团建设,形成“一主三副六组团”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发展从“摊大饼”向“蒸小笼”转变。
    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面临挑战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和烙印。城市蕴藏着自身各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信息,记录着自身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真实和有证可考的事件,以及时代的更迭与演变。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如何在推进城市化中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是对城市管理者的一大考验。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任重道远。杭州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萧山跨湖桥遗址的发现,实证杭州已有8000年文明史;而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则实证了杭州已有5000年建城史。杭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凝结着几千年来杭州先民的勤劳和智慧,承载着杭州悠久的文化积淀和物质财富,不仅是杭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杭州经济硬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是杭州这座城市的最大“卖点”;历史文化名城,是杭州这座城市的最大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杭州城市的“卖点”,就是弘扬杭州城市的特色,就是保护杭州的生产力。保护好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管理者第一位的责任,也是全体市民应尽的义务。最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都在“拆老城、建新城”习惯思维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杭州也不例外,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给人们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正愈来愈少。近代以来,杭州城市历经了三次大的破坏。第一次大破坏是在太平天国时期,第二次是在“大跃进”时期,第三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现在,老杭州的精华不少已被拆掉。像元福巷、五柳巷这些原来对老杭州来说普普通通的小街小巷,现在也成了硕果仅存的宝贝。在中山路上能够找到杭州一百年来的所有建筑类型,但一百年以前的建筑已很少,南宋时期的房子已绝迹。目前杭州保护下来的50年以上历史的老房子只有8000多间,杭州的特色就体现在8000间老房子上,如果没有这8000多间老房子,杭州就没有任何特色,与其他城市没有任何区别。今天,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要警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第四次破坏。
    城市特色有待彰显。个性是城市历史的积淀,特色是城市生命的品格。一座有个性、有特色的城市,才是一座有吸引力、生命力、竞争力的城市。在国际化背景下,城市建设极易走入趋同化的误区。杭州城市的个性和特色,从人文角度而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自然角度而言,是“真山真水园中城”;从城市美学角度而言,杭州建城伊始就蕴涵着“湖城相伴、山坊相望”的中国式家园理想,并代有传承,形成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大山水格局。过去,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就地取材,像青砖和香糕砖成为了杭州的特色和“胎记”,在建筑材料甚至建筑风格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个性。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导致我国一些城市的建筑丧失了原有特色和个性,造成千城一面的局面。其根源就在于没有注重对本地建筑元素、建筑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导致建筑风格趋同,这也是杭州城市建设的“硬伤”。杭州建筑的符号和元素主要有三点,即“清水墙、坡屋顶、木门窗”。以前,“清水墙、坡屋顶、木门窗”这些元素在杭州老城区数十平方公里范围内体现得比较充分,而每个建筑、每个街区又有自己的特色。后来,城市建筑大量使用水泥、不锈钢、玻璃幕墙等材料,使老城区的这些原有风貌被破坏了。如何把杭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美学特性传承下来,让它活在今天宏大的城市建设中,构建杭州当代的“城市美学”,是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内在要求。通过“城市有机更新”弘扬“城市美学”,通过弘扬“城市美学”彰显城市特色,从城市自然和人文的品质根源上继承和发展杭州城市建设的生命特点,是城市化推进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解答好这一课题,杭州才能永远成为“老杭州人”认同的杭州、中外游客记忆中的杭州、留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自身“胎记”的杭州。
来源:杭州网;作者:王国平;编辑:罗祎《城市论》介绍
本书从城市面临的挑战、城市地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环境、城市产业、城市文化、城市法治、城市定位、城市的水、城市交通、城市土地、城市住房、城市教育、城市发展模式、城市人才、城市农民工、城市社区、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群、城市“三农”、城市公共治理等24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深入梳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