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更应该是孩子们的节日(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5:02
春节更应该是孩子们的节日

  吴祚来  文化学者

  又近春节,数以亿计的人又将走在回家过年的路上。人们为什么如此执著地要回家过年?因为“年”曾温暖过我们童年时代的心灵。

  小时候期盼过年,一般在年前三个多月就开始倒计时了,小伙伴们会经常掰着手指头数着离过年还有多少天,盼着过年穿新衣,买鞭炮,吃平常吃不到的美食。这样美好的期盼,贯穿着我们的童年,在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正是这样的印迹,使无数人在寒冬中踏上回家的路。看起来他们走的是公路铁路,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走在通往自己童年的路上。回家,也是要回到内心,看望已逝的岁月。生命也因此成为一个温暖的、持续的、有意义的过程。

  今天的孩子们将会有怎样的春节呢?他们的将来,会拥有对春节怎样的记忆呢?

  主流社会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节日对儿童的意义。我们看到,央视每年集全国文化娱乐之力打造“春晚”,但其中有多少内容是针对孩子们的?传统社会里,除夕是守岁之夜,也是家人团圆叙旧之夜,孩子们在这个夜晚会打着灯笼,去邻里家拜年,收获各种糖枣干果之类的小礼物。现在呢?除夕之夜往往是大人们对着电视发笑或发呆,孩子们则常常无所适从。

  春节对过去的孩子们来说,具有过程性、参与性、交流与活动性,甚至还有一定的民间宗教与传统意义。从腊八开始,孩子们要帮着大人打扫庭除,要跟着大人去购置年货,要添柴加火炒干果熬糖,要帮忙杀鸡宰鸭制作腊货,要看着裁缝师傅给自己量身做衣,然后穿着新衣接受长辈们的祝福与夸赞。此时更是收获礼物与释放情感之时,孩子们可以收获压岁钱,还可以燃香点炮。大年初一则要去各家贺新岁,初二开始去外婆家拜年,与陌生村庄的孩子们游戏,还有七大姑八大姨互访……孩子们会在一个人情社会里感受到关怀,并通过父母与亲友的交往感知人际关系的远近亲疏。

  孩子参与民间宗教活动亦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譬如祭灶神,使孩子们懂得灶火对生活的意义,也使孩子们对火有所敬畏;祭祖仪式,使孩子们学会对先人表达敬意,也会通过大人之口,获知与先辈有关的传说故事。

  现在,乡村里的孩子或许还有一些传统生活的体验,但城市里的儿童已经几乎没有年节的过程体验了。长长的寒假,除了做大人给布置的寒假作业、上补习班,孩子在家更多地是与游戏、电视为伴,孩子们自发的群体性活动少了,更多地追求娱乐,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仪式与敬畏熏陶,也难以感受到亲缘、族群的温暖。个体化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加强,也使他们倍感寂寞与无聊。

  我们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

  电视台能否为孩子们办一场儿童版的春晚,让社区与村庄可以组织孩子们集中观看?或者城市社区的家长们能否组织起来,过节期间为孩子们安排一些敬老活动或给外地在京的电梯工人、小区保安送温暖?哪怕给同楼的邻居送一张贺卡,也胜过各种空洞的表达。因为孩子们在家里做游戏玩玩具,总会惊扰邻居,让孩子们知道自己身边还住着邻居,从而注意自己言行,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年节活动内容。当然,社区如果能组织孩子们做一些小型的灯笼巡游,唱民间传统歌曲,也一定会让孩子们留下难忘的记忆。

  春节更应该是孩子们的节日。要继承与珍惜我们的传统节日,就需要创造更为美好的年节内容和形式,让孩子们感受到它的温馨与美妙,使他们成人之后回望童年时,能够记得来自成人社会与传统的关怀与疼爱。植入心田的种子,会在明天发芽长大,在文化生态里发挥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