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培养系列之一: 夫妻关系与子女成长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44:31
·李 昶·
大概是巧合,最近几家社区机构和报纸都想约我办讲座谈这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因为我日常工作就是专门从事儿童、青少年及婚姻家庭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现 在把自己日常的工作感受与研究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写这个题目还有一个原因:约两个月前,我在多伦多举办一次婚姻家庭讲座,当其中谈到家庭婚姻不合可能对孩 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时,我观察到听众中好些人掉下了眼泪。这更使我想写这篇文章来与大家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婚姻关系不合是十分常见的现 象。据我的观察,这个比例相当高。据美国1994年的一次统计,第一次婚姻的离婚率约51%, 而第二次婚姻的离婚率约38%。那么想想还有很多婚姻不合但并不一定走到离婚这个程度上的家庭呢?这总的百分比该有多少?虽说华人的离婚率远低于这个数, 但笔者读到的资料显示中国大城市的离婚率也追近20%。同时不要忘了中国人口基数大。按照这个比例,中国人的破碎家庭实际数目可以说是惊人的。
有些研究文章说,单亲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一定比双亲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有更多的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我不清楚这些结论是怎么来的。但搞研究的人都知道, 研究的结果与你采样的范围以及研究方法有极大的关系。 也有的研究文章说,在一个混乱的,剧烈争吵的,虐待的,暴力的,愤怒的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其心灵上的创伤远会超过一个平静的单亲家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是同意后一种理论的。
那么有矛盾的、争吵的、不离婚的家庭呢?这样的家庭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这就要看做夫妻父母的是怎样处理他们自己之间的关系,看他们怎么处理家庭矛盾以及怎样对子女解释了。这里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婚姻家庭矛盾的出现和加剧过程中,孩子是在哪一个年龄段上。这点是极其重要的。 一般来讲,婚姻家庭争吵不合,对儿童的心理和性格发展的负面影响最大。许多人认为,孩子小,不懂什么,所以夫妻之间怎样叫骂争斗都没关系。孩子大了,青少年了,开始懂事了,家庭问题、矛盾冲突会对他们产生更多的影响。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我们讲儿童,一般是指青春期到来以前的孩子。法律规定为12岁以下。这里涉及的不是孩子小,懂不懂事的问题,这里涉及的是儿童大脑发育和神经细胞作为一个系统的连接问题。
一个正常人的大脑神经细胞,从理论上讲有近千亿。而人大脑的发育,在青春期到来以前应该有约90%的部分已经完成。而从理论上讲,每个脑细胞有可能大约有 15,000种联接方式在联接点上进行联接。这也就是说,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接方式,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情绪模式和行为 方式。再说白一点,人的性格的培养和建立,人的情绪和行为方式,在青春期到来以前就基本定型。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老。”英文中说: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都是指这个意思。这里的根本原因是,儿童的大脑神经细胞在10-11岁以前,已经进行了大规模地发育和联接,联接以后就定型,无用的联接就会断掉。你自己 可以去算算儿童大脑会有多少种可能的联接方式。成人的大脑神经细胞的联接,因为已经定型,联接方式实际上没有儿童多。这也就是说,在儿童 的成长期,环境、心理、情绪对他们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有创伤性经历,受虐待的经历,如果是生长在一个成天争吵叫骂的环境中,如果所必须的物质关怀缺 乏,都会影响到儿童的心态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接或产生错误联接。这就是为什么从人格研究的角度上讲,一个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东西: 他的性格、情绪表达方式,行为模式,都会在儿童期基本定型。
这里顺便提一句:人们经常搞不懂,儿童为什么会学习语言那么快、那么顺利,尤 其是移民们的孩子,可以流利地在2-3种语言中进行转换,而成人学习一门外语,学很多年,还是觉得难以说得很地道。这里的原因是:要把一门语言(或几门语 言)掌握得像母语那样流利地道,这个过程一般是要在儿童大脑神经细胞进行大规模联接完成之前进行。这里还多说一句:想送孩子们回国的父母们,在把孩子们送 走或接回来时,最好能考虑到孩子语言学习发展与年龄之间的问题。
儿童大脑的发育,神经细胞的联接,还会影响到大脑的许多功能:如记忆力 (记忆力,即指保留信息能力,是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对信息的编码(encoding, 将信息移植于大脑存储系统中)和解码(decoding, 对信息的理解解释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目测空间能力(Visual-spatial ability)——即对符号、几何图形、图画、空间距离的识别能力;执行功能——如做决定和执行任务,信息处理速度;数字运用和数学推理;以及对假性词 汇信息的解码能力(pseudo-word decoding ability)——即对不带意义、荒唐、不合逻辑的词汇信息的识别能力。以上这些部分,是大脑功能的核心部分,如果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受过较大刺激或负面 影响,以上这些功能就可能会发展不完全或有部分功能丧失。
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一般来讲是会影响到孩子的。至于孩子受到负面影响的程度, 其一取决于孩子年龄的大小;其二取决于夫妻(父母)之间的吵闹不合程度的严重性。父母关系越恶化,孩子就会感受到越惊吓、情绪心理伤害就越深。 如果孩子小12岁以下),因为这是关键时期,可能受到的伤害会更大一些。
整个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核心部分,是“亲情联系” (Attachment),而许多儿童心理、情绪、行为问题,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这里不包括遗传问题、基因问题、以及人们还未完全弄清楚的先天因素, 还加上酒精、化学物质、放射物质对胎儿的影响)。如果儿童期的这种亲情联接的关系受到影响或中断,比如父母长期吵闹打骂或分居离婚,这种亲情联系受阻或隔 断,对儿童的心理创伤一定是不小的,有的甚至是无法弥补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充满吵闹、暴力的家庭,很有可能会孕育出有以下一方面或几方面都有问题的孩 子:比如有反叛心理、行为过失,不认真学习,对权威(包括父母或老师)的抗拒心理,不遵守纪律或社会公德,懒惰,不能安排好时间,没有组织管理能力,反社 会心态或行为,仇视他人,尖酸刻薄,焦虑症或忧郁症,暴力倾向,滥用酒精或毒品,过早发生性关系(进入青春期以后)等。
我个人认为,做为 父母,当我们把孩子带入世上,培养他们成长,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身心健康地在相对宁静、温馨和谐和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这时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我心里不舒服要发脾气,也不仅仅是对配偶还有多少情感的问题,也不单是对异性或配偶是否能产生“化学反应”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去抱个二奶、二爷感觉青春刺激 的问题,这里是对一个孩子——一个生命成长一生负责任的问题。
作为成人的父母,你当然可以有权利跟着你的感觉走,爱则合,不爱则分。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无论长期剧烈争吵或分居离婚,你有没有考虑过对孩子的创伤性影响?“分裂的忠诚”(Split Loyalty)就是这种创伤性影响的一部分。它是指夹在父母严重矛盾冲突中的孩子(尤其是向孩子讲大人之间问题的那种情况),不知道他该向他所爱的父母中那一方表示忠诚,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孩子的迷茫、痛苦和强烈的失落感。这 种心内的撕裂与分裂往往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扭曲、情绪的变态或行为的过失。孩子的内心痛苦和愤怒找不到宣泄口时,也可能内化为(Internalizing)转为反对自己的心态或行为:如忧郁症,焦虑症,饮食功能失调,自虐或自残行为,或以生病的方式来吸引转移父母之间的矛盾冲 突; 或是可能外化为(Externalizing)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易发怒,在家里、在学校与家长老师对抗,或不良行为:如撒谎、偷盗、破坏公物、不遵守 公共道德。再大一点,这些孩子中有些可能发展出反社会反法律行为,或过早发生性关系,或涉及毒品酗酒。
笔者见过不少父母,孩子出了各种心 理、情绪、行为问题,来找专业人士帮助,这时他们都还坚持认为这只是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大人的问题。有的家长还有这样的态度:这孩子的问题,交给你了,由 你负责给治好。他们看不到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调节大人之间的关系,要解决婚姻家庭中的矛盾冲突。家庭系统理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研 究夫妻关系、婚姻家庭矛盾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影响,尤其是对孩子们的负面影响。要想纠正这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要从大人做起,来调整各种关系,争取转化解决矛 盾冲突,而不是将矛盾冲突转移到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员身上去。要多给孩子们以爱和关怀,要建造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孩子们才能健康地成长。
最后还要提一句:我们都曾走过弯路,无论是单亲还是双亲家庭的父母,为了孩子,我们都要好好活着,调整自己的心态行为,把孩子们培养成长起来,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和幸福。
这篇文章主要谈了夫妻关系与孩子(尤其是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之间的关系,下一部分将讲婚姻家庭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
夫妻关系与子女成长教育: 子女培养系列之二
·李 昶·
上次谈了儿童问题,这次主要谈家庭关系与青少年的问题。青少年时期,由于心理生理发展阶段不一样,它有着它的特殊的特征。西方法律将青少年期定为13-16岁。如果从脑电图来看,青少年时期大脑部分有比成人或儿童期的大脑有更多的光亮点部分,它意味着青少年时期人的大脑最为活跃,同时也标志着由于荷尔蒙以及各种内分泌的大量释放,刺激大脑,使青少年处于一种神精身体充分生长发展甚至亢奋的阶段。
西方的发展心理学,涉及到青少年部分,核心是讲“角色”(identity)理论。其根据是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 Erikson)教授提出的青少年时期人格心理发展的核心部分是“角色(身份)迷茫”(identity confusion)的理论。它主要是指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由于脱离了儿童期,开始探索人生,探索自己的身体(女孩子来月经,男孩子开始射精的现象),对异 性的好奇和兴趣,对性的兴趣以及性刺激,寻找满足性要求的方法(如手淫或偷尝禁果)。同时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开始向成人阶段迈进,开始探索 人生生命的意义,开始考虑我是什么,我这辈子希望干什么,我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有的青少年对前途充满幢景,有的对前途充满了担心害怕,有的懒得去想明天, 有的焦虑今天,有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有的开始发奋读书用功,希望今后有一天能功成名就。总之,对自己在生活中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身份)的认同或对这个认同的丧失,是青少年发展心理的核心部分。
这里还要提一下:大部分青少年是基本顺利渡过青春期的,不一定会产生“角色(身份)迷茫”(identity confusion)以及其它有关问题。另外,青少年时期,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在家里对父母的反叛心理和在社会上(包括学校里)要求被同龄人认同被接纳的心理。对父母的反叛心理行为主要表现为:不再像儿童时期的乖孩子,不再怎么听父母的指示或教训,顶嘴,不按规定的时间回家,对什么事都好像有自己的主见,认为父 母观念老朽陈腐,不愿意参加家人的活动,不愿意做指定的家务事,不收拾房间,有的不注意个人卫生,东西随地乱扔,开大音量听摇滚乐之类,喜欢做带刺激的有 一定危险的行为,认为自己什么都行,认为自己是战无不胜(invincible),有的去交上父母认为不该交的朋友,有的过早发生性关系,并且不听父母的 劝告即应该采用防止怀孕或防止性传染病的措施,有的去发展一些父母认为不应该发展的兴趣(如长时间上网,打游戏)等等。
青少年的对同龄 人的认同需求行为包括:希望能参加某些小团体,希望被同龄人接纳,希望穿着流行服装款式,如当下时兴的衣服要Adidas,鞋要Nike/Nikon,男孩子要穿宽裤口的吊裆裤(看上去马上要掉下来的那种),女孩子的上身紧身衣与裤腰之间要留出约一寸的距离,露出腰间部分,腰间皮带部分要隐隐显出内裤裤 腰;年青人希望的认同还包括做同龄人做的事,有的青少年感受到同龄人的压力(peer pressure)而不得不去做内心本不愿意做的事情,如吸烟、喝酒、尝试毒品等。据资料显示,大部分青少年都尝试过至少一次大麻。男孩子与女孩子在青春期的行为有有些不同。男孩子的外化行为问题多半表现为反抗行为,不服管教、顶嘴、斗欧、易发怒或某些反社会行为。很多时候都是独立行为。
男孩子的内化行为是焦虑多于忧郁。女孩子外化行为问题可能有独立行为如叫、骂、哭泣,但也有不少时候表现为小帮派,并以小帮派的方式去拉拢或打击某个具体的 女孩子。女孩子多半是以恶毒语言或背后编小故事来攻击他人,而不一定是像男孩子一不对劲俩人就可能干上架来。而女孩子的内化行为,往往可能是更多地压抑自 己,压抑的结果要不就是怨恨,要不就是落入忧郁症。要说明一点:这里男女孩子在青春期的行为,不一定能那么严格地划分开来,有时会有许多交叉相同之处。
无论男女青少年,如在青春期出心理行为问题,都可能有以下这些问题中的某些情况:在人际关系中,容易与人发生冲突,表面强硬下藏着怯弱。希望退出人际关系冲突,但又更害怕独立自主,要自己拿主意,于是产生沮丧情绪或自我无助的感觉,他 极其希望依赖于家人或同龄人,但他又去预见期待在这些关系中对他人的失望幻灭,从而产生自我预言 (self-prophecy),因为觉得他人会不同意我或会让我失望,也就相应产生对他人的抱怨对抗行为,最后出现被他人拒绝的现象,从而自我预言也因 此变为现实。顺便说一句,自我预言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属于自我击败(self-defeating)的范畴。当个人价值感垮掉以后,对个人失败的预期或社会周围环境加给他的羞愧感会局限一个人朝向独立成长的发展,并难以将他从垮掉的精神状态中给重新鼓励站起来。
青少年还容易出的心理行为问题还有比如,他会认为当他试图建立自信或者是自我肯定态度的时候,别人不会赞同赞赏他。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让其轻易放弃那些本来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的。这样做的结果,仍然会挑起心中的怨恨或愤怒。这就解释了有些时候青少年会莫名其妙地发火的原因。
有的青少年也会对生活、前途以及未来的广泛的担忧,心情沮丧,情绪波动摆指向两个极端,消极的攻击性行为(passive-aggressive acts),抱怨批评他人不理解自己,不支持自己。他内心的不安全感增强。为了保护自己的那份自尊,他宁可从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中退出。这种对人际关系的脱离不仅使他更失望焦虑,而且使他产生忧郁。有这种情绪波动、自信心打了折扣的青少年,他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可能是更多的引发他人看不起自己的行为,带来更多的孤独或羞辱。这时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就更强,更龟缩到一个自我封闭的空间里,要不成天上网打电脑游戏,要不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睡大觉,要不就是对家人发脾气来泄愤。他会发现似乎生活中每条路都是充满冲突,他看不到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造成的。因为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如此脆弱,他甚至不敢站起来捍卫自己应有的权益。他同时因为不相信他人因而他也不敢依赖或对他人充满信任。这种人因为活在生活中就是期待失败,那么难怪这种人性格行为中表现出那么多抱怨、焦躁不安和失望。
青少年出心理、情绪、行为问题,与家庭和父母很有关系。没有自信心的父母、愤怒的长辈、发牢骚的成人、焦虑忧郁的引路人,带出来的是同样的下一代。长期剧烈吵闹的父母,有很大可能性你的青少年的孩子会同你吵闹。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分居或离婚的父母,你的孩子在青少年或成人期谈朋友、结婚后有更大可能性卷入冲突,或分手分离,就像在重演一幕戏一样。充满尖酸刻薄言词、充满愤怒的父母,你会发现进入青春期的你的孩子发展出同样的情绪或行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自己都可能从你孩子那里品尝到不曾善待他人的结果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味道。
愤怒暴力的父亲多半会造就一个同样人格行为模式的男孩;而一位喜欢唠叨、操纵欲强的母亲,往往可能会培养出一位优柔寡断的、性格软弱的儿子,而往往可能会培养出一位反叛心理、行为出轨、性格极强的女儿。至于为什么,有待今后另撰文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