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网络教研——校本教研的新载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58:39
2006-04-03 11:27, 0101011/梁晓雪, 7176 字, 0/359, 原创 |引用
http://blog.cersp.com/39323/477760.aspx
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往往都象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一样会激起层层的涟漪,网络教研也如此。近日,本刊记者带着对网络教研的思考、求索,就新课程网络教研项目的立项、建设,以及目前网络教研活动状况,采访了该项目的第一负责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
《依托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推动教研新文化》
记者  郑琰
本刊记者:
刘老师您好,最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不断召开有关网络教研的会议,还开设了一个网站,您能为我们谈谈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时期提出抓网络教研工作吗?
刘坚: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一线教师需要大量的专业支持。为了解决专业支持力量不足的问题,教育部提出在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实现教学研究重心下移,以校为本。同时,动员全国教研系统,组织专业人员扎根基层,指导并服务于国家课程改革。这确实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切实的帮助,对各类专业人员也有很大的触动。他们了解到新课程在文本设计上的构想在进入课堂,会遇到哪些真实的问题?遇到哪些碰撞、冲突?但在新课程全面铺开的今天,面对全国一千万中小学教师,靠这种人对人、面对面的“物理”形态的工作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一线教师的需求了。何况教学研究不仅仅需要专业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单向交流,还需要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切磋、分享、讨论,而后者具有更高的价值。就像课堂教学,原来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播,现在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对话、立体的交流。就教学研究而言,组织教师共同体的讨论也需要一个立体的平台,以形成专业人员和一线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形成跨地区、跨人群、多角度的教研网络。这样的教研形态不同于传统的教研方法,需要相应的技术来支持的。这就像是在手工作坊条件下,你很难期望彗星撞击、神州六号等空间试验的成功,我们在传统手工业条件下,也同样无法充分实现多样、丰富、及时、便捷的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在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教研自然应运而生。
我们还期望借助网络技术,适当弥补区域性物理形态的校本教研的局限性,搭建一个全国的网络教研平台。我认为,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在推进远程教育技术的同时,推进这样一种基于网络的教研方式,应该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本刊记者: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通过什么方式来推动网络教研的开展,具体实施了哪些措施?有哪些构想?
刘坚:
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新课程健康、深入地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于2005年5月正式立项、全面启动“新课程网络教研”建设工程。
6月11-12日,在海南召开了“新课程网络教研会议”,会议全面介绍海南省教研培训院依托“成长博客”广泛开展网络教研的经验,并启动专业网站的建设工作。9月28日-29日,在北京召开“新课程网络教研”项目第二次工作会议,朱慕菊副司长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她指出,实施“新课程网络教研”项目是推进新课程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通过“新课程网络教研”建设工程,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内容丰富、体现新课程理念、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且有助于切实解决广大一线教师教学过程中各种现实问题的优秀课程资源。
目前在我们课程中心的平台上建立的这个网站叫“新思考”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简称CERSP(www.cersp.com),这个网站以深入推进新课程为己任,全力构建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共建的教研文化,为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专业支持。准确说它是个专业的网台。它是由几十个网站组合成的网络平台。从规划上分为三大群落:
第一个群落是专业网站,由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网站和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发展性评价、学业测试、农村教育等专题网站构成。目前已开通29个网站,年内力争覆盖从小学到高中所有学科。
我们希望每个专业网站的建设,首先要实现一种自上而下的引领,即把已有的研究成果,有价值的、经过筛选的成果提供给一线教师。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一线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必须防止和避免信息过滥、信息暴涨。同时,又需要特别重视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互动。
第二个群落,是带有博客类,如带有论坛性质的BBS、在线研讨、博客等,这个群落更多的体现的是自下而上。反映一种草根文化,是自下而上反映一线教师声音的园地。
第三个群落,是区域教研,实际上现在各地都有一些好的教研网站。如果地方没有建设的,我们网台愿意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园地,就在我们CERSP的平台上,为当地建设一个服务当地教研的一个网站。我们期望通过这个网台,能把发生在我国各地最有价值的教育活动,或者是当地比较好的典型经验、当地正在开展的好的活动向整个教研队伍,中小学校及时地展示出来。这个群落一方面是自上而下,另一方面体现自下而上,真正起到相互之间交流与沟通的作用。
目前专业群落和博客群落已经初步成型,年内就能建设得更为完善。区域教研的建设可能还需要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成型。我们的想法,是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统一规划下,将来能够形成网络教研日程表或网络教研课程表,让全国各地教师一起在网络上交流和讨论。希望将来能提前一个季度或提前半年,就能对全国发布教研计划。为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较本教研、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创设一个良好的专业支持平台。
本刊记者:
网络教研固然好,但是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喜欢的人每天都徘徊在网络上,不喜欢的人还是永远都不去看,您考虑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么?
刘坚: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从项目启动初期就强调:努力达成“虚拟”形态的网络教研跟“实体”形态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
我们正在探索围绕一些学科或者专题进行研讨的事情。我们将提前公布下个月要讨论的话题,各地先围绕这个话题开展物理形态的校本教研活动,然后,以更大的区域为单位,广泛邀请中小学教师、专家等各方人士参与,这样就能够在网络上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网络教研能够把各方人士聚集起来,客观上有助于克服校本教研常常流于形式的弊端。通过网络,我们不仅能够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而且,我们还可以把研讨的成果“返还”给各地,是智慧得到共享。这样,网络教研不就能够很好地给各地的校本教研工作搭建了一个专业知识平台从而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了吗?
除了上面的那种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灵活性的特点,开展其他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某地在教研中遇到了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发布在网络上,然后向全国各地教研人员、中小学教师、专家等“求救”,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这等于是全国性的教学问题大“会诊”。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及时回应各地的不同要求。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让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对一线教师的辐射服务作用。
本刊记者:
现在各地都在探索网络教研活动,网络教研和校本教研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刘坚:
我认为,虚拟形式的网络教研和物理形态的网络教研一定不是取代的关系。即使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能上网,也不能说我们只要虚拟形态的网络教研,而不需要物理形态的教研活动。毕竟人和人的交流不仅是专业的交流,还有情感上的交流和社会交往、社会认同感的许许多多经历的分享。这种相互的影响,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它一定是多种形态的相互结合,绝不是取代传统的教研方法,事实上也无法取代,只不过我们认为通过网络教研,可以更容易解决传统教研条件下不易解决的一些问题。二者各自有优势,也各有局限性,所以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弥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本刊记者:
网络教研与普通形式的教研活动虽然不是取代的关系,但毕竟网络教研有着很多的优势,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的普及还不到位,他们将如何参与网络教研活动?
刘坚:
这个问题很好,从两个角度看,一方面我们特别强调虚拟的网络形态和实体的校本教研要密切结合,防止“网络贵族”。我们希望参加网络教研的人有责任在享受高质量教研活动的同时,要把这样的教研成果在当地就地传播,进行扩散。这样至少解决部分问题。假如有一百个人在进行网络教研活动,每个人在当地都有一个二三十人的物理形态的教研小组或者校本教研活动,那么一扩展,就变成了二千人、三千人,远远超过一次会议的影响面。
二是网络教研的提出正好可以很好地配合、利用国家现在实行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国家投入了很多经费在远程教育上,广大的农村地区正在武装他们的装备。我刚刚去过甘肃宁夏自治州的别藏小学,这是一个贫困县镇中心小学,这个小学今年下半年就可以上网了。还有最近我到的内蒙赤峰红山区最贫困的一个叫曲家沟村的小学,这个小学有两台电脑,他们最近正在筹备让机器联网的事情。这只是两个案例,不足以概括全国层面上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国家正在推进的西部和两基攻坚以及远程教育工程,正在影响、正在惠及更广泛的儿童,正在惠及更边远的农村学校,所以我们坚信网络教研会有更远、更大规模扩散的可能性。
本刊记者:
您亲身参加过网络教研活动吗?能否谈谈您的感受?
刘坚:
我参加过多次网络上的在线研讨,如前天晚上我就参加了一次在线研讨,共有198人在线。当然还有部分区域的研讨现场,有的几百人,有的几十人,在当地现场通过网络的方式,然后用大屏幕把它呈现出来,通过扩音语聊进行交流。面对同一个主题,不同地区或者是学校在当地开展研究,影响和感触是很大的。说到感触,我印象很深的有两件事:如今年暑期我到黑龙江佳木斯,参加一个临时的小型座谈会,和一些老师交流座谈课程改革的一些情况。在交谈中间,遇到佳木斯一个小学的校长,她讲,昨天我们还在网上跟您做在线的研讨。这个校长谈起来非常兴奋,,每天晚上,她都会和大家在线上进行讨论,把他们当天课堂教学的情况反映到平台上,供大家一起讨论,或者针对第二天要上的课或者准备的一节公开课,提前把备课的方案放到网上,听取大家的意见。这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还有一件事就是国庆之前的9月30日晚上九点半左右,我收到一个短信,告诉我他们正在借助网站进行研讨,因为第二天就是国庆节,他们在上面唱歌,全国各地的不同地方的一些新课程的实践者,借助这个网络平台共同用歌声来庆祝国庆,大家很激动。我感到网络教研这个东西,一方面使教师们享受参与专业活动的乐趣,丰富了自己的专业修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使得实践工作者们找到了自己的教学专业家园。
再说到更深的感触就是,在网络上没有现实社会的身份感,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威望很高的专业人员,面对网络时,不会有传统的地位、身份的光环效应。对地位处于劣势的群体,他不会形成压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是非常放松、非常轻松的。他可以直截了当地提他们所提的问题,如果面对面时会考虑许多因素,在网络提问题则会直截了当。有些问题非常具有挑战性,可以随时被提出来。
新课程有很重要的一种追求,就是对先进文化的追求,即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建立一种建设性的伙伴关系。我认为网络形态的教研活动将有助于推进先进文化在教师心目中生根,而且这种教研文化必将滋润教师的心灵,渗透到每一个课堂。
本刊记者:
最后请您谈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对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今后的打算或者说您对这一服务平台建设的期望好吗?
刘坚:
网络的存在已经不是新生事物。但是新课程下的网络教研,特别是在国家的层面上来推动此项工作,应该说还是新生事物。对如何促进它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进一步探索。目前的出发点还是基于对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关注,对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注。借助网络平台,至少可以弥补原来的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的某些不足、欠缺。它对某些地方可能是锦上添花,但对某些地方来说就会是雪中送炭。我们希望通过网络教研,为实验区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营造和谐、民主的对话氛围、搭建服务平台,当然这里指的是包括它的内容、技术和服务等各方面。
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角度,为了把这个平台做得更好,更人性化,服务更方便、更便捷,更好地为地方开展活动服务。我们准备重点做三件事情。第一能够及时地反映课改已有的成果,对网站内容进行全面的规划。第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人员地积极性,让他们参加到网站建设中来。第三,能够把网站中有价值的内容与一线教师密切联系起来,即时地把这些内容引向学校,让教师们关注。我想,目前这里最难的是第三点,即通过什么方式让更多的一线教师知道这个项目,了解这个网站并能主动利用这个网站,寻求支持和帮助。
中心准备通过网络教研的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介绍如何开展网络教研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接纳它,让它成为教研工作的一部分。
我相信有教育部课程中心的整体规划与协调、有几年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课题的已有成果和各项目组专家的共同努力、有具有远见企业的全力协作和各地教研系统、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可以预期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我们能够把CERSP建设成为以推进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己任的教育门户网站。
编后记
网络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补充,它在信息化时代,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不断成长。它带来的不仅是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和高效率,更将是一种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新文化。可以想像,这种新文化将悄无声息地渗透在一次又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渗透进一所又一所学校,无论是城市是乡村;渗透进每一位校长、教师的心灵,从而带进一间间教室,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