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31:13
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        探讨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的实践形式,是当前各个学校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我校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的指导下,初步建构了一个以教学设计为核心、强调案例形成和行为更进、内化的操作模式。
  “行为更进”这一校本教学研究形式的主要操作流程是“生成主题→围绕主题的文献资料研究→第一教案→教案研讨→第一课堂→二次研讨→第二课堂→三次研讨→第三课堂……”从表面看,这样的校本研修的确是以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更进为目的的,但其内核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智慧,在更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积淀和生成实践的智慧,即历练智慧。从行为更进到智慧历练,这正是我们开展校本研究的理想追求。
  一、变理论学习为问题解决,实现理圩怕?lt;BR>  所谓实践的智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实践证明,这一能力的提升既离不开教育实践的锤炼和打磨,也离不开教育理论的牵引和滋润。以往的校本教研重视经验层面的行为更进,很少朔根追源,忽视理论的价值,认为理论是“可望而不可及”,一线教师普遍被动于理论学习。“行为更进”校本研修模式强调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生成切口比较小且具有生发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主题性理论学习”,重视理论指导下科学的“行为更进”,并将理论学习和运用贯穿于校本研修的始终。以学校和教师自身最急于解决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以校为本,以人为本,激发了教师学习理论的需要,产生了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建构、积极吸收,有效地实现了理论的“软着陆”。
  二、变浅尝辄止为深度反思,实现经验提升
  我们通过对教学整个过程(从教案设计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获得螺旋上升的“行为更进”,是这一校本研修模式的关键所在。以前的研讨很多都是一次性的课后反思,但这一校本研修模式强调以一个课例为载体,进行多次反思(从教案设计反思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反思乃至更多),注重反思的深刻性,在深度反思中使经验获得提升,走向理性层面,把实践性经验转化为实践性智慧,进而让经验提炼为理念,这样就避免了从经验到经验的低水平重复。在这个一过程中,我们强调全过程记录教学的反思与改进,以教学行为的更进作为外显标志和价值引领,在不断的审视、推敲、磨合中让知识与智慧相融,使经验与理性整合。我们将教师反思的流程定为“生成教案→反思教案→改进教案→第一课堂→教后反思“→改教案→第二课堂……”式的循环往复,个体反思与群体反思相结合,一次性反思和持续反思相结合,就在这样一种“朴素”的、“翻腾不休”的、甚至有点“拙笨”的研究中,让教师的智慧自然地“长”出来。
  三、变结果呈现为全景阅览,实现过程开放
  杜绝虚假同样是当前校本研修的燃眉之急。智慧的历练只有在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中才会生动、有效。“行为更进”这一校本研修活动紧扣“过程”,强调“现场”、“对话”、“动态”、“不加修饰”,杜绝了“简化”和“再加工”,再现了教学事件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使学习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概念框架去反复观察同一个案例,并能根据问题解决情境的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适当的“剪裁”,成为有效的教师学习工具。
  四、变一锤定音为各抒己见,实现差异引领
  众所周知,同伴之间的平等交流、思维碰撞、观点交锋,是实现智慧提升的直接和有效手段,但毋庸讳言,即使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一言堂”仍然是教研活动中的顽疾,“一锤定音”的思维定势使广大教师的智慧无处生根。“行为更进”这一校本研修模式强调并做到“同伴互助”:1.主题的确定需要大家共同梳理、筛选,确定的过程就是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整合和价值性确认的过程;2.主题性理论学习和行为更进的过程更需要教师之间发挥“头脑风暴式”的合作,使问题在交流碰撞中明晰,在讨论互动中解决。同时这一模式也使“教师成为研究同伴”成为一种可能:研修的过程强调了“日常行为”的研讨情境,从而把话语权还给了老师。研究中,我们将“差异”作为重要资源,实现了“尊重差异”:肯定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完全具备同伴互助的可能性;“利用差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能手教师对一般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创造差异”:促进精英群体的发展,让他们成为有能力引领校本研究的准专家、准学者。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来源:《中国教师报》200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