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校本教研的具体内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34:27
2006-02-23 董建兵
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就是在本学校内,根据现有条件展开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以此作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提高的动力源泉。毫无疑问,这种在本校内展开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是直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提高的必要、必需之举,但现实中,各学校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一般而言,省市重点中学大多数都能比较自觉的重视开展教研活动,这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重点中学教育教学水平及社会声誉的提高。但在普通中学却因教学经费、人员素质等原因使关乎学校生存命运的校本教研活动始终处于“弱不禁风”的尴尬境地,甚至某些学校多年来竟不知“教研”为何物,更不知教研活动要具体干些啥。鉴于以上情况,同时又加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原来的教研活动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故而本人想借此机会谈谈今天新课程实施下教研活动的具体内容。
首先,要通过校本教研活动使教师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传统课堂下,许多教师上课,手中离不开两本书,一本是教参;一本是他人现成的教案。我们并不反对“拿来主义”,对教参和他人现成的教案进行借鉴,但那只能作为一种手段,是我们备好课的措施之一,却永远不要把它变成教师备课的全部。对于那种丝毫不愿动自己的脑袋,课堂上只知道照搬照抄他人观点、思路的做法,我们坚决反对。教师既谓“师”,就该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自己对教材的独特感悟,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合适的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这样才配做“师”。而教研的过程,正是促使教师熟悉教材、理解教材,从而产生个人感悟的过程,要说教研活动是促使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头等关键的大事,应丝毫不为过。
其二,要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研讨教法、学法。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教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其中的差别在哪呢?就在一个“法”字上,“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是教育界流传的一句老话,但却是至理名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刻意去要求教研。通过教研,我们教师才能集思广益,选择最适合本学科、或本节课知识的方法。惟有如此,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推进学校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此外,在新课程得到深入推广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强化,在这种大形势下,我们的教学就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的问题,更要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即“学法”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能尽快由“被动”走向“主动”,实现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根本转变。因而“学法”理所当然应成为我们今天教研活动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本来,我们“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让学生掌握,如果我们教研的结果只是在课堂上多了一些花架子,而没有把学生摆在应有的位置上,没有使学生得到实质性的收获,那我们的教研活动就是失败的活动,就不是真正的教研活动。
其三,校本教研活动要研讨学生的学习心理。不客气的说,我们教师所有的工作都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只把学生当成一个用来填东西的“口袋”,教师的工作只是不断往里装东西,这样做的结果不是导致学生所学的东西“消化不良”,便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开始厌恶学习、讨厌上学。这种心理因素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决定着教师上课的效率,有时甚至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学生的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已得到异乎寻常的强调,学生早已不再是一个毫无发言权的被动受体,所以,要想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已成大势所趋。最后,校本教研活动要研讨上课后学生的反应和自己的感受。这个方面在以往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提到的也较少,教师上完课似乎也就“完事大吉”了。
实质上,对课后学生的反应和自己的感受进行研讨,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我们通过课后的交流、研讨才能真正对我们自己上课的效果有所了解,才能更清楚于自己教法和学法指导上的得失,通过长时间的这种总结、反思,无疑是有利于教师对自我教学效果的评估,有利于教师自我教学风格的形成的,而且进行课后的反思,这已不仅仅是教师自我提高的必要措施之一,也成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
教学科研历来被认为是衡量一所学校总体办学实力的标尺。无论什么样的学校,如果想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都必须踏踏实实的从教学科研入手。那些仍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学校,或者仍以其他借口来搪塞“校本教研活动”的学校也该清醒一下了,否则被远远甩在时代后面的将不仅仅是我们的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受害的也不仅仅是学校自身,更有广大的学生和我们的社会。对那些仍视校本教研活动“可有可无”的学校再大胆说一句,无论为人为己都让我们尽快正视自己当前的不足,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知难而进,真正靠“教科研”这根杠杆,锹起自己学校辉煌的明天吧!
来源:中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