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本常规教研与校本教研的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0:31:13
浅谈校本常规教研与校本教研的区别


教师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目前所进行的校本教研与我们原来进行的常规教学研究有什么区别?对此,我从自己学习、理解的角度,谈谈初浅的看法。我认为有以下不同点:

一、教研性质不同:围绕问题提升研究。

常规教研是按既定教材内容预设教学计划进行一般性研究;现为问题科研,即把教学问题作为科研课题来研究,注重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反过来又在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校本教研的课题,应该具有解决学校现实中有针对性的问题,特别是有利于解决新课程改革中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或困惑,把教学中产生的“困惑”作为必须解决的问题,继而上升为研究课题,积极反思实践和行为跟进。所以,校本教研的研究方式和过程有别于常规教研。当然,教师研究的问题,既可以是自身教学中产生的,也可以借用、尝试、反思同伴的教学问题。我们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地各抒己见,多纬度启迪,对教学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解决得越好,越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前科研课题的重点是: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师针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我们提倡“人人有课题,个个在研究”,但是,必须扬弃过去那种“假、大、空”的课题取向,倡导教师课题研究的“真、实、小”。

二、表现特征不同:围绕问题整合研究。

过去是以学科教研组为中心开展常规性的教研活动,通常是按学习单元计划和安排,先教后研,研后无续,组织的交流多局限本组,研究问题的深层性是可想而知的;现在却要打破学科本位主义的教研活动,体现的是以校为中心的整体性教学研究活动和管理机制,研究的对象、内容、功能等都发生着变化,注意着教研内容和方式的整体与个体有机结合、学科与学科间的有机整合,注重着研究问题的生发性、问题研究的过程性、研究效果的价值性。所以,我们要积极倡导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

三、行为模式不同:围绕问题主动研究。

“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是过去常用的被动式教研模式,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参与、表达或接受存在很大程度的被动性,而把“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和总结--再到发现问题”作铺垫的主动式校本教研,则极大地调动了教师自主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因为这样的教研活动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教学实际问题或困惑,并希望在得到同伴帮助中受启迪,在共享研究成效的同时,为自己存在的教学问题作深入的反思研究或生成新的教学问题并再次实践性研究提供了借鉴,必然会产生再实践、再研究、再思考的主动意向和行为,由此也期盼着专业引领的再提升。

这样,就能促使自己主动学习与探索、研究与总结,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重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表明,“经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提倡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保持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并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三者的整合,构成校本研究核心要素(即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自我反思(教师与自我对话):是指教师把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进而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

同伴互助(教师与同行对话):是指利用教师之间的专长或经验,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观察与回馈,达到教师共同成长的目的。

专业引领(实践与理论对话):是指应用先进的理念作指导,在专家与骨干教师协助与引领下,使研究的问题持续、提升与发展,研究的结果更有价值。

三者关系: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活动要求不同:围绕问题规范研究。

过去的常规教学研究的要求,是按学科制定教研计划,学校设定教研时间,学期开展一次集中性教研活动,期末上交教研活动记载本,这从表面上看是规范要求和实施,但实质上是存在既定性、盲目性、无序性等问题,更难体现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成果形成的价值性。而校本教研则是以教师产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先以组为单位定一个问题课题,并以此拟定实施计划,开展经常性的课堂教学实验反思研究活动,及时记录校本教学行动研究实验反思情况。每次教研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记载定期研究反思的问题和推进研究的情况,及时向有关研究管理部门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反馈研究进展情况,确保教学问题研究向纵深发展。一次活动一个专题,将“随堂听课、课后评课、评后反思”为全新教研常规。学校建立教学问题研究课题申报、填表、备案制,按学科组设立研究资料档案,将监控与指导有机结合。同时,小组或个人可以自愿确定教学研究问题和自主聘请研究成员,一但向学校申报、填表、备案后,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阵地,按拟定的“问题课题”研究方案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活动。

五、成果形式不同:围绕问题有效研究。

过去常规教学研究的有效成果,主要反映在两方面,即研究课的展示和自发的零散的感悟文章,或常规的教研工作总结。校本教研体现的是“问题 --设计-- 行动-- 反思和总结--再到发现问题”过程性的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具有研究的目的性、持续性、价值性,它的有效性呈现是多纬度的,如经常性研究课的展示、课堂观察反思记录、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教学问题研究报告等。围绕问题有效研究,其成果反映必然是多样化的。

从2004年6月起,湖北省教科所组织全省部分地区近50所试点学校开展了“校本研究实验”。经过历时一年的探索,从叙事研究切入,逐步开展了教育网志、课堂观察、教学案例等方面内容的实验研究,并组织部分学校开展了案例分析教研活动等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对如何构建校本研究的活动平台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全省校本研究有关经验成果和推进策略的建议。从中可以看出我省对校本研究开展所形成的特色思路、所取得的突出成果。

总之,校本教研的研究过程虽然不能过分强调其严谨性,但还是有其一定的程序,即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形成研究成果。通过教师在学校教学环境中个体与群体对教学问题的研究和反思,更好地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的困惑,其核心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体现了学校教学科研新的价值取向,而且带来了教学研究工作新的方法取向。我想,这就是校本教研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草纲》吕渭源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2.叶平 《中小学“校本研究”及其推进策略》(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校本科研学习资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