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顺应文化建设要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36:35
2007年11月12日 作者:涂又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涂又光

  根据本人数十年教师生涯中的感悟,对于教育如何顺应和谐文化建设的要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提出四点建议:第

  一,进行民族精神基本经典教育。相当于基督教文明的《圣经》、伊斯兰教文明的《古兰经》这样的基本经典,中华文明有的是,我先是提名《老子》,后来改提《论语》,理由是《老子》基本精神《论语》有,而《论语》属于教育学类,《老子》属于哲学类。现在读《论语》,不同于“语文”课本选读若干章句,而是通读全书,不是当作知识传授,而是准备当作精神修养,这一点是本质特征;更不同于“文革”时期读《语录》,不搞“活学活用”,“立竿见影”;具体做法是运用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而不坠的“反刍律”,就像牛吃草,先将《论语》字形字音囫囵吞下去,字义懂多少算多少,人在13岁以前记忆力最好,吞下《论语》全文,然后又像牛倒嚼,将《论语》细嚼细咽,消化吸收,终身受用。

  此项活动安排在小学期间最恰当,当然在中学、大学补读也行。

  第二,选编中学文史通识读本。我国中学数理化通识水平并不低于美国中学,或且超过之。唯文史(中学不宜提哲学)通识急需课本,政府宜邀真正的专家会商,精选历史检验过的瑰宝名篇,中国的、外国的各一本。此类读物坊间已经出了一些,政府宜加强考察和整理。

  第三,供养少量冷僻的学术研究。这一条丝毫没有消减热门的意思,热门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雷打不动。“教之道,贵以专”,正谓此。学术研究本身无所谓冷热,与社会一结合就有了冷热,所以冷热是功利问题,不是学术自身问题。既然有了冷热之分,而冷的又往往是最基础最专门的学问,只好由政府和社会维持他们,供养起来。中国社会历来有“养士”的传统,这少量的冷僻学问家似乎以养在高校为合适。

  第四,重塑中国人的“人性”,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良性互动。中国人走自己的路走了几千年,到了19世纪,西方侵略者强迫中国人走西方的路。中国人在19世纪以前几千年中构建成功自己的传统社会,并在此构建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人性”,即由动物性提高为人性,中国成为文质彬彬的礼义之邦。这种人性是在与中国传统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现在却要与中国传统社会不同的社会互动,于是发生“重塑”中国人的人性问题。这不是再由动物性提高为人性,而是将原有的人性重塑为新型人性。中国人在19世纪以前的人性论,包含有仁、义、礼、智、信等成分。仁义礼智信不能丢,在重塑人性时,发挥人类独有的抽象能力,将五者在传统社会中的时间性、空间性、其他条件性尽量抽掉,再将此抽剩下的抽象的五者,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间性、空间性、其他条件相结合,形成新的仁义礼智信的人性。这就是抽象继承法。这本身就是创造新人性,同时决不排斥超出五者的新发展。在这里容不得“短期行为”,要以世纪为单位观其后效。

  以上四条,第一条关系到初等教育,第二条关系到中等教育,第三条关系到高等教育,第四条关系到全民教育,都是我根据切身体验,觉得需要郑重提出,而且希望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中得到解决的。(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著名哲学家)

 

   《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1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