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门事件而反思当今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38:12

从清华门事件而反思当今教育

 发生于今年12月清华自主招生的事件(见链接),从整个过程来看,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事件。清华是全国最高等的学府之一,理应是知识界的龙头榜样。而清华招生办对待学生家长集体一致的行为,却显示出种种的变异,这折射出怎样的问题呢?

 

1.各自为阵,部门垄断,学府成割据战场

 

从清华招生门事件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清华招生办的权力,可以不顾及国家政策,不顾忌自己的顶头上司,也不顾忌清华自身的荣誉,更不考虑社会和法律。

 

这种行为只有在完全独立的环境下发生。显然,这折射出清华已经是一个各自为阵,分崩离析的管理结构。这种独立,和学术知识的独立,在性质上是完全两样的(以后论述)。

 

2.权力凌驾于知识,学府变异为官僚机构

 

知识是客观存在的。知识只有被发现,不会接受被领导。从人类历史的过程,我们也看到,人类是依赖知识而发展的,并不是人类在领导知识的基础上进步的。

 

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是,知识比人类永恒,知识早于人类而存在,知识不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是在知识的点悟下,改变思维的。显然,人和知识的关系,是知识领导人。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常识。因此,用人来领导知识,本身就是一种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

 人为地领导知识,充其量只能是对已知的知识,进行人为的控制。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僵化知识、限制知识、停滞知识。其表象就是重复已经存在的知识。这就是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

显然,这种行为,是不可能发现和创造知识的。教育出来的学生,如其说是大学生,本质上是一种对已有知识的技术培训。因此,当今的大学挤掉了过去普遍存在的技校,自己充当了技校的角色。

 

那么,学生呢?就把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在多年的技术技巧教育和训练下,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顶尖的模仿者。这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仿制国,最大的高级打工仔输出国,而得到证明。

 

模仿的行为,是一种已有参照物的封闭下的思维。其本质就是一种内敛的保守行为。因此,这样的教育就是一种保守的训练,而不是具有开拓性的培育。这样的国家,骨子里必然是一种倒退的潜意识。这从中国历史上历代开国时期,属于最辉煌,而后走向衰败的事实,就可以得到足够的证明。

 

对知识的领导,本质上,就是把知识看作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宠物鸟。结果就是死亡!

 

3.只有利益,没有人文

 

利益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词,而不单单指物质或金钱。只要唯我,就存在利益。而人需要生存和发展,唯我本身就是一种正常的本能现象。因此,唯我的追求利益,本身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问题是人的日常生活是一种社会集体行为,他要受到他人存在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唯我的利益,必须要在社会范畴中体现,受社会的制约,才能属于人类社会正常的行为。事实上,这种唯我,就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我们常常使用的“公”和“德”的含义。

 

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公”和“德”,真正体现的是社会的文明程度。用文绉绉的词语来讲,就是社会人文。

 

清华招生办的唯我意识,已经进入了动物世界。那么这种现象,如果在极端落后和封闭的山区等地方发生,是一点不足为怪的。而发生在清华的身上,就是一种极端反常现象。其集体的一致行为,又反映出不是偶发的事件,而是一种长期培训的结果。

 

一个没有人文的地方,必然是一个遵循丛林法则,野兽时常出没的地方。那里是不适合人类安全居住的,更谈不上需要和平环境的发展。

 4.知识追求的变异

 

一所大学,建立的初衷是探索知识,传授知识。应该是始终围绕着知识的话题,进行日常的工作。

 

拥有知识的地方,必然是社会的领军前沿。而从事知识工作的人,必然是一个文明、理性的人。从清华事件中可以看到,其招生办工作人员集体一致的行为,时时处处反映的是虚伪、傲慢、无知、不懂程序、不礼貌、不懂法……这些都违背了建立大学的基本宗旨。

 然而,这些人员大部分都是清华自身培养的。按照当今存在于高校优秀生留校的普遍规则,这就间接地证明了清华培养的人才标准,已经完全地从知识博学,变异为社会无知、无法、无赖、无文明意识的社会“LG”。当然,那些没有留校的学生,自然就因为不是清华的“优秀生”,而不在此行列。

 

但是,其如此的评判标准,已经实质上毁掉了清华在社会上的能力的传统评估系统。难怪呼,毕业就失业,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5.躺在前人的成就上,毁家败业

 

清华建立于1911年,是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建设的,至今拥有近百年的历史。对清朝刚刚败亡,现代科技处于一片原始荒漠的当时中国而言,清华不仅开创了现代科技知识中国版的先例,自然成为第一个凝聚了当时所有中国科技知识分子的园地,也自然拥有了中国科技的领军地位。

 

后人应该以此为荣,应该不辜负先人的期望,加倍地努力,用事实来报答先人的成就。而不是玩富不过三代的传统把戏,躺在先人的成就上,用先人的名誉和积累的资本,给自己脸上贴金,以此来掩盖自己肆意挥霍的败家子行为。

 清华的历史起源证明,清华不是个人的,是中华民族用血泪换来的。因此,清华的管理,应该回归能代表中华民族自身利益的国人。由国人立法制定清华的管理程序,并接受国人的监督。学术独立,是对知识的最基本认识和尊重;高校管理立法,独立于国家行政,是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对知识的清醒认识和尊重。

 没有这两个独立,教育就是一个抹杀知识的训练营。创造就是天方夜谈!没有这两个独立,教育就成为毁灭下一代、毁灭民族和国家的自杀性武器。

 

清朝的灭亡,在深层次上,是得益于文字狱和八股文下,抹杀人才的必然结果。中国整个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原地踏步式的周期性反复,归咎于独尊儒家背景下,皇权对知识进行垄断性领导的后果。

清华的招生门事件,表面上看,是发生在一个学生身上的个案。但是,这个学生的特殊性,以及伴随其发生的社会现象,反衬出当今教育的封闭性、狭隘性、标准化生产性;以及官僚性,等级性、知识的垄断性、停滞性等。

 

回顾整个中外人类历史,回顾自身成长的历程,回顾这个学生的经历,再对比当今社会对教育的忧虑。我们可以用以下三个现象,来形象地形容现存的教育。

 

一是鸟笼的教育管理制度;

 

二是宠物竞赛的人才标准;

 

三是糖炒栗子的教学方式。

 

我们的教育制度,在缺乏对知识和人的真正认识的基础上,在将知识固化理解,和否认人的个性前提下,开始了精心建造学校的工作。

 

这种教育工作,是完全忽视和否认知识的软性和人的个性,只强调硬性的事物。其结果就是,任何教育政策,都滑向了一个硬件建设的陷阱。形象地说,都在努力建设一个鸟笼子。所不同的是,各学校存在的差异,只是鸟笼子的材质不同。重点院校,就是镀金材料,普通、私立、民办院校,就是铜质、铁质、木质、竹质、砖坯等等。

 

有了制造鸟笼子的教育政策,就必然要有鸟用来豢养。于是,学生就成了一只只不同等级的宠物鸟。对现有知识的考试,就成为区别学生成为什么等级宠物鸟,从而享受什么等级鸟笼待遇的评判标准。而这个评判,是通过不同的宠物鸟动物运动会选拔的。于是,学校就成为培养宠物运动会运动员的训练营。于是,重复性的作业训练,就成为了必然。

 

这种对现有知识的反复训练,就如生产糖炒栗子一样,不仅是不断地加温翻炒,还是批量的规模化生产。遗憾的是,当教育产业化政策出台后,翻炒者失去了正常的收入来源,不得不在边翻炒过程中,边偷吃栗子。结果把家长的血汗榨干了。当栗子被偷吃后,出锅的学生,本质上只剩下一堆无用的空壳。于是,毕业也就等于失业了;于是,知识改变人生,就成为了一个美丽的谎言;于是,就有了杨元元、有了……。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人对知识的兴趣,完全异化为一种生活的负担。因此,出现了宁愿劝退学,而养猪的事实;出现了现代版读书无用论的社会现象。

 

一个社会趋势的产生,不是一个人能够促成的。出现中国当今的教育现状,要反思的不仅仅应该是我们的家长,更应该是身居决策领域的管理者,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责怪学生。

 

人性的丧失,不是瞬间的,而是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效应。当今中国教育现状的形成,除了作为孩子的学生以外,全社会都有责任,包括那些自以为是社会佼佼者的大学生、博士生等。因为他们已经超过18岁,已经是一个成人,已经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了。

 

那么,改变现状,也要靠大家共同而一致的愿望和行为。否则,社会就依然在下行的轨道上运行。

 

如果大家都不遵守牛顿定律,那么牛顿也就不会存在于历史书上,被后人所铭记。

 

今天是平安夜,祝大家圣诞快乐!

 

透露一个预言:新基督已经降临了!他的第一个使命是给封建的王国添加最后一根稻草。

当栗子被偷吃后,出锅的学生,本质上只剩下一堆无用的空壳。于是,毕业也就等于失业了;于是,知识改变人生,就成为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感同身受,最近拜访几位朋友,问到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无一例外得到否定答案。感叹中国教育制度的失败,我们都莫名其妙的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希望能够做什么,以至于只是随大流的生活,最终,大部分人只落得个饱食终日,顾得温饱的状况便很知足...

 

人活一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秉质,最终大部分却被压抑,有时想来挺可悲的,可这就是中国社会的现状...

 

教育的意义只不过是为了同化大部分人,造就丧失了它本身的意义,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