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7:40:10
全国人民长期对教育改革的关注,已经是关系到中国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热点之一,然而在这个热点背后屡屡发生因教育引发的悲剧却长期得不到有效地解决。近日因一位名叫秀秀的13岁女孩的悲情遗书,再次引发人们泪流满面地拷问中国教育何去何从?
7月26日~27日,“第三届中国民办院校校长高峰论坛”在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召开,笔者从落幕后的相关报道中遗憾地看到,本届“高峰论坛”并未就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质弊端进行谈论,而更多的谈论却是“以市场为导向,打造民办院校就业竞争力”。说实话,这种谈论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固然有其道理,但大发“学生财”的教育目的并没有从“高峰论坛”中淡化,而事涉中国教育深层次矛盾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向和义务教育责任归属则成了本次“高峰论坛”的盲点,难免不得不让人感到秀秀因教育之死的悲情遗书背后的闻责之痛。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何等豪迈、何等关爱的全民教育认同,但却难有“明白人”告诉我们“起跑线”究竟在哪里?今天反思过去走过的“学历至上”的教育之路,才看清了10年间,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飚升至每年5000元~8000元不等,学费猛涨约20倍,而10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却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而风靡中国的“高价教育”不但玷污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形成了对人民不堪重负的“新三座大山”(教育、医疗、住房)之一,更是催生了无数的教育腐败和教育歧视,作为公共资源的教育完全失去了社会的公平性,因教育造成的血泪事件和生命代价此起彼伏难道不值得深思吗?难道“高价教育”就是走上“学历至上”的“起跑线”吗?痛定思痛,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育人、传道、授业”的中国传统教育三部曲中“育人”,才是人生的“起跑线”。换言之,首先学会做人(做合格的社会人)而不是学会应试(读书)才是人生的“起跑线”,如今悄然兴起的国学教育,正是在找回被我们自己遗忘的传统儒学教育的精髓——人伦道德,而这种人伦道德又恰恰是教育的“起跑线”——做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错误的应试教育“起跑线”,错误的“学历至上”人才观,是导致教育方向迷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才导致了把公共性质的教育资源变成教育资本,进而把教育资本用以牟取暴利的市场化产业,而以学历论人才的助推性宣传更是助长了“高价教育”产业化的威风,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学历社会”现象产生。
被国家高度垄断的公共教育资源,是中国教育体制的病态。一类、二类、三类、重点和普通的教育院校等级化,是高度垄断的有意而为。在这种等级化的教育资源选择中,人为控制的“择校”性选择,就成了大发“学生财”的“正当理由”,而这种“正当理由”又恰恰来自人为设定的“相关法规”作为“高价教育”的支撑。即便是国家放松垄断而制定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也是在国家的控制范围之内,我们反而看到的是公办和民办教育你追我赶地高价竞争而已,并未阻止教育等级化和“高价教育”的应试教育模式,也并未改变“学历社会”的存在现实。其实,教育等级化、高价化和应试化正是教育垄断的弊病。
更令人疑惑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下的义务教育的责任被削弱,长期以来,不明不白的教育产业化一直试图让国家摆脱义务教育的责任。公共性质的教育,如果在国家垄断下能够不分等级、不图牟利和不应试为主,而国家积极主动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的话,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不会遭到全社会质疑的。但现实恰恰不是这样,据数据显示,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4%,但这个目标从未达到。现阶段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仅有3.28%,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5.1%),甚至低于比中国贫穷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由此可见,国家垄断下的教育资源、义务教育责任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确让人不解。
教育体制,教育方向,义务教育责任,构成了中国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话题,因为,教育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改变“学历社会”的现状,让“能力社会”成为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则是解决教育体制和义务教育责任的第一选择。简言之,只有教育方向对了头,教育引发的其他问题才有可能找到最佳的解决途径。因此,面对教育的反思,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将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