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华-人文教育从传统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6:36:32
人文教育从传统开始
●人文学院文科2 钟雨柔
参加外语系曹莉教授指导的SRT项目“名牌大学之人文学科”,收集剑桥大学英文系材料的大半年时间里,总有一个场景时常出现在脑海。那是2004年8月英国剑桥的一个夜晚,三一学院花园里正在上演《李尔王》。莎翁的传世杰作震撼人心,剧团演员竭心尽力,所有观众屏息凝神。演到老李尔王被大女儿赶出家门时,天突然开始下雨。老李尔王如有神助,凄苦愤懑表现得愈发淋漓尽致。其他所有演员也拿出加倍力气,忘我地在雨幕里摸爬滚打,连台词竟也变得更加清晰。而场下的观众,没有一个离开,要么安安静静地打着雨伞,要么安安静静地陪着演员们淋雨。我不能忘记,我一个人站在场子的最后,看着眼前小心翼翼打了一片的伞和台上轰轰烈烈正在演绎的悲情故事。
据说每年夏天,剑桥都会有戏剧节和诗歌节,既是剑桥学生和学者的节日,也是剑桥市民和任何与剑桥偶遇的国际游客的节日。而每年夏天都会有不少突然飘雨的夜晚,所以这样的感动也就时常上演。这好像是一种仪式:一种庆祝传统、向传统表达敬意的仪式。而让人慨叹的是:这样的仪式在剑桥稀松平常,剑桥人自己觉得理所应当,真正被感动的大多是像我这样远道而去的客人。感动过后,我不禁要问:我们可有如此这般尊重与庆祝我们自己传统的仪式?如果有,我们又在多大程度上内化了我们的传统,从而使得关于传统的仪式生活化、日常化?尤其是有“东方剑桥”美誉的清华,又如何纪念和传承传统,有着什么样的仪式?
我无法圆满回答以上的问题,然而有一点是确实的:对于一个大学来说,关于传统的仪式在很大程度上即由它所能提供的人文教育所构成和支撑。换言之,一个大学的人文教育承担着传承和光大民族文化传统的责任。这种传统的伟大之处之一即在于帮助参与其中的人们将传统生活化日常化,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的建立通常从文学教育开始,而且往往是像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中指出的那样,从经典文本教育开始。然后,逐渐向历史哲学延伸,向古今中外纵横。也就是钱钟书先生提倡的“打通”:文学和历史的打通,文学和哲学的打通,古今中外的打通,思路和研究方法的打通。“打通”目的旨在创造扎实的学术、健全的人格以及有趣味的文化生活。然而人文教育并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尊重与庆祝,对于一个大学而言,它或许是培养新的传统,特别是新的学术传统的开端。也就是说,对老传统的确认,常常能孕育新传统的诞生。刚刚庆祝建院80周年的清华国学院,80年前重拾国学传统,从而一举开创了自己的学术新传统。不夸张地说,早年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是随着国学院的重拾传统、创新传统,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大学”。在这里,新旧传统并非对立,而是互动的:新传统在老传统的基础上生发,老传统通过新传统渗透。
诚然,中国人、中国大学人文教育保存纪念中国文化传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事,然而当“文化中国”,这个跨地域的文化概念进入我们的视野,当我们看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华人如何尊崇欢庆华文传统,我们就不能不意识到中国人文教育正在做或者应该做的是分内的事情。
然而人文教育的全部功能不仅仅在于传承培养传统、建构文化认同。了解传统确立自己的身份之后,反过来更有可能鼓励文化多元,培养国际视野。尤其是当清华频繁地以中国最高学府而且以综合性研究大学的身份出现在国际交流的舞台,清华学生(尤其是工、医、商、法等实用学科)便更加迫切地需要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并以此了解“文化多元”的意义。合格的人文教育带给我们的文化认同,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多多少少带着“文化多元”的色彩。
人文教育承担着传承传统,培养传统,鼓励文化多元的责任。但愿清华人文日新,终有一天能担起中国人文教育的种种伟大责任。我期待着有这样一天。清华大草坪前会有那么一场诗词朗诵会,一个由五湖四海华语学生共同奉献,旨在彰显中华诗词传统的朗诵会,也会有那么一个剑桥学生站在所有观众身后,仔细聆听传统的声音,深深感动。